书城文学年轻时的思绪
8126300000009

第9章 灯下漫笔(5)

王亚南终生嗜好读书,至死手不释卷。上中学时,他把木板床的一脚锯去半尺,每读到半夜十分困乏时才上床休息,睡一觉后在迷蒙中一翻身,床就向短脚方向倾斜,他惊醒后马上爬起来又读书。他就是这样“自讨苦吃”、刻苦砥砺。进大学后他更加勤奋。由于年轻时苦学不倦,博通文、史、哲、经,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终于在学术上业绩彪炳、著述齐身,成为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紧斗子”更名励志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来的艺名叫“紧斗子”,后来想改个艺名。他很羡慕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见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便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小小叫天”。谁知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你也配叫这名儿”!听了这话,他不仅不气馁,反而把“小小”换成“盖”字,用“盖叫天”的大名激励自己,立志超过前人。他苦练技艺、勤奋不懈、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终于获得独特造诣,被誉为“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李可染“师牛”自勉

画家李可染很爱画牛,他的画室悬挂着“师牛堂”的横匾,画作上则常用“师牛堂”的印章。他曾在《五牛图》上题跋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牵犁驾车,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他还常对朋友说:“牛,取之于人类少,贡献于人类多,我崇敬它。”他以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为榜样自勉,在艺术上造诣精深。

郝寿臣贴条自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郝寿臣有句名言:“不要让艺术拿住你,你要拿住艺术。”为了实现这一抱负,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他在床头贴着“睁眼即起”的字条,从不贪睡;在洗脸处贴着“赶快遛弯”的字条,洗完脸就去活动喊嗓;在遛弯处又贴着“多念少唱”的字条,因为京剧是“千斤话白四两唱”;在吃早点处则贴着“快去吊嗓”的字条……他就是以此自策,锐意进取,功到艺精,自成郝派,被人们誉为“艺术的忠臣”。

李比希怀错自警

1826年,法国青年波拉德发表了关于发现新元素的论文。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后很不平静。原来,他也作过这样的试验并得到过同样的元素,但没有深入研究就将其错当作似曾见过的氯化碘,装入瓶内,放置一边,致使一次新发现的机会轻易地丧失了。他记住这个教训,长期保存着那个瓶子,并常对来访的朋友说:“请记住我的教训。”他以“失败的纪念”自戒自警,变得更加聪明谨慎,终于在化学上做出重大贡献,成为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富兰克林填表自责

富兰克林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为了加强对自己的道德培养,他制定了一个“美德分类表”,把“节制、恬默、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谦逊”这十三种美德记录在册,后边留下空格,每天晚上都要认真自省,检查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日间犯了某种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里做出标记,严格自责。正因为不断加强对自己的道德培养,富兰克林终于成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发明家。

巴尔扎克饰物自励

巴尔扎克的狭小书房里,唯一的装饰物是一座拿破仑的小石膏像。面对着这位征服者的凝视,巴尔扎克写道:“彼以剑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锋竟其业!”他每天晚上十二点开始写作,一直继续到第二天傍晚,有时累得手酸背痛、头晕眼花,就喝杯浓咖啡提提精神,又继续写下去。他就是这样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持续奋斗二十年,写下一百六十余种作品,塑造了两千多个人物,成为世界文学史罕见的多产作家,冠有“文学拿破仑”之称。

托尔斯泰思短自省

托尔斯泰十五岁时就读于加森大学文科,一年后考试不及格,被降班。转入法科又学了一年,结果仍不及格。他感到绝望,便自请退学回到故乡。但他并没有长期沉沦。通过认真回顾,他归纳出自己的八条缺点:缺乏刚毅力;自己欺骗自己;有少年轻浮之风;不谦虚;脾气太躁;生活太放纵;模仿性太强;无反省。他将其详细写在日记本上,随时提醒自己,不断反省自戒。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转变,二十四岁时便成为俄国文坛上绚丽的新星。

(刊于《新村》1984年第1期,《青年文摘》1984年第3期部分转载)

§§§第24节在生命弥留之际

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很能使人窥见其心灵深处。那些立志造福人类、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们,他们在弥留之际的心灵闪光,是绚丽夺目、非常令人感佩的。

一八三二年,当二十岁的法国爱国者伊瓦里斯特·迦洛阿斯得知自己第二天早晨就要走上刑场的时候,他没有因为面临死亡陷入痛苦与恐惧之中,而是想着怎样支配时间老人给他的最后一点“财富”——十三个小时。他在监狱里,一口气写下了六十条数学方程式。这些数学方程式证明了他是有史以来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被一条南美洲的剧毒蛇咬伤,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决定把自己临终前的感觉和征兆记录下来,作为科学资料留给后人。据记录,他被毒蛇咬伤后,体温急升到摄氏三十九点五度,然后感到胃里一阵剧痛,燥渴,耳鸣,睁眼时,眼皮很痛。四个小时后,伤口处、鼻孔和嘴里开始出血,他感到一阵剧烈的寒颤。最后,这位老动物学家用颤抖着的手,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血从鼻子和嘴里流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施密特被毒蛇咬伤五个小时之后,因脑充血而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不仅以自己的伟大创造和光辉发现造福于人类,而且还以献身科学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人生之歌,教育和激励后来者永远奋进不息。

(刊于《北京日报》1981年6月16日)

§§§第25节你喜欢格言吗?

格言同谚语一样,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谚语出自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内容精辟、语言凝练、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各有自己喜爱并奉行的格言。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他最喜欢说的名言之一是“为人类工作”。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宁肯自己承受最大的苦难,也要把光明带给人类。为了给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贡献出最完美的思想武器,他不顾反动政府的疯狂迫害、野蛮敌人的恶毒攻击、物质生活的极端贫困、无情疾病的痛苦折磨,以惊人的勤勉、非凡的毅力、不竭的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停,在科学的高峰上攀登不止,在事业的征途上奋进不息,无私地献出了整个生命。这不禁令人想起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一段有关人生观和苦乐观的至理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时间就是性命”,这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珍视和谨守的著名格言。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惜时如金、终生勤奋,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和学习,给后人留下了将近一千万字的文学遗产。晚年,积劳成疾的鲁迅先生体力渐渐不支,他更是争分夺秒,“抢着”生活,舍生忘死,奋然前行,就连在重病缠身的日子里,也仍旧照常坚持工作。一九三六年九月,鲁迅体重仅三十八点六公斤,仍译完果戈理的《死魂灵》第二部第三章;十月十六日,即逝世前三天,还为曹靖华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作序;十七日即逝世前—天多,他留下了一生最后的作品——《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用“一溜小跑”走完了自己光辉的生命途程,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年轻时,曾拜福楼拜为师,在整整七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诗歌、剧本、短篇和中篇小说。但是,福楼拜却严格地指出这些习作的缺陷所在,不允许他拿其中任何一篇去发表。莫泊桑有时不免急躁起来。每当这时,福楼拜总是耐心地对他进行指导,并用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一句格言劝诫他说:“青年人,绝不要忘记,用布丰的话说,才气就是长期地坚持不懈。努力干吧!”布丰的格言,深深地铭刻在莫泊桑的心中,后来,竟成为他行动的准则和成功的法宝。从发表《羊脂球》而名噪一时,像流星一样地进入文坛之后,莫泊桑遵循这句格言,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埋头创作,锲而不舍,写出了大量著作,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布丰的格言,对莫泊桑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啊,真可谓一语铭终生!

内容健康、观点正确的格言,促人警醒、令人感奋、催人向上。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选择那些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格言作为座右铭,用以鼓舞信心、激励斗志、鞭策奋进,向往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奔向远大的目标,无疑是有极大益处的。

青年朋友,你喜欢什么格言?

(刊于《夜读》1983年第1期)

§§§第26节对联的用途

对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多种用途。

对联,最普遍的是用来贺节。每逢元旦、五一节、国庆节,许多机关、厂矿等都要张贴贺节对联。至于春节贴春联,更不待言。

对联,也用来贺婚、贺喜,如:“夫妻同心建四化;鸳鸯比翼奔长征”——贺婚。“前辈英雄,开创革命千秋业;后代健儿,永保江山万年红”——贺参军。“喜报英雄门第;春临光荣人家”——贺立功。“立志晚婚恋情浓;计划生育幸福多”——贺生儿、生女。等等。

对联,还用来贺寿。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痛斥国民党倒行逆施、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行径而被捕入狱。一九四一年,马老六十诞辰时仍在囚禁中,当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同志为祝贺马老六十大寿送了贺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体现了他们对这位德高望重、坚持进步的学者所寄予的关切和尊敬。

对联,用来悼念亡者、寄托哀思,则为挽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通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这是鲁迅先生逝世后,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挽联。上联写不幸的事件接踵而至(指高尔基和鲁迅逝世仅隔四月)和世界人民同声哀悼,下联写作者个人对鲁迅先生的极度崇敬和深沉悼念。

对联,有时也被用作赠答交往。一九三九年,徐特立同志曾题赠青年一副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鼓励青年立大志,有理想,关心国家兴亡,学习革命理论,摒弃那些庸俗、低级趣味的思想。

对联,还被一些有志之士用来励志自勉。“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是鲁迅先生一直悬挂在北京故居“老虎尾巴”墙壁上的自集屈原《离骚》的联语,深切表达了鲁迅努力鞭策自己加快步伐,以寻求革命道路,决不做时代落伍者的热烈愿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清代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实行查禁鸦片时,亲自题在府衙的堂联。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则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正不阿、挺立世间的硬骨头。

对联,虽然形式短小,但与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同样能够反映社会的风貌。以理发馆的对联为例。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有一家理发馆曾贴出这么一副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复,负此头颅。”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浩然正气。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家理发馆的对联这样写:“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一语双关,深刻地寄托了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以后除旧布新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