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名街(学无涯丛书)
8139600000009

第9章 武汉汉正街

古汉口的正街汉正街,是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的交汇之地,是沿汉江(又称汉水襄河)一带地域逐渐发展起来的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

清初,汉水沿江码头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的态势,“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隘露积”。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博物馆墙上那幅1868年绘制的“汉正街地形图”就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当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象。

据范锴的《汉口丛谈》记载,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居多,东段以参燕、药材、金银、典当、票号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山珍、海味、布匹、纸张等大小商铺。

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钧等修筑汉口堡,沿堡辟出玉带、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八座堡门,外有深壕环绕,桥梁相连,既便于布防守卫,又可抵御洪水。

清道光14年修建的保寿石乔现仍存原处,它是石乔口之为“石乔口”而非“桥口”的唯一历史见证。

在17世纪初的时候,汉正街不过只有几百米长,是商业的复兴和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市场与街道的拓展。当时,汉正街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夹街,夹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间又有小夹街。众多小街小巷以汉正街为主脉,纵横连接,组成了新兴的汉口沿河商业区。

据清道光年间的有关资料统计,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巷有64条。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武昌、汉阳港埠随之兴旺,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推动武汉市场向纵深发展。

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上自桥口,下至接驾嘴(集家嘴)铺设了条石路面,在汉正街的泉隆巷,至今还保留着青石板路面的古朴风貌。

虽然如今路面大多已换成了水泥路和混凝土路面,但这些古风古韵的青石板作为汉正街的历史见证仍深深刻在老武汉人的记忆中。

汉正街历来就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水陆商埠,市场上“万商云集,商品争流”,这里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八方商贾贸易、聚居之地,正所谓“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它造就了古汉正街兼容我国南北传统建筑和欧洲建筑手法的独特建筑个性。在汉正街博物馆中还存有许多古汉正街建筑的图片。

又称西关帝庙的山陕会馆,其规模在汉口会馆中“雅冠众构”,它是商业团体的议事之地,外观为三进三出,西有北方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其内部装饰却是南方特色。

全长194米的淮盐巷雕花过街楼是吸取欧洲联排式房屋的典型建筑,有一桥横跨街面,将街两边的楼连接起来,既不阻碍街面人来人往,又方便了商业团体经商议事。在楼的内部装饰和栏杆、房檐、窗棂各处,又积聚了民族特色的雕花技艺。

古汉正街店铺临街而建,多为假两层楼式,白瓦灰墙,古朴别致。门面有全敞式、半敞式、内敞外窄式,交错穿插,风格各异。夹街背巷的铺面则多用木板木桩架起红漆横梁,梁上雕龙饰凤,极富民族特色。

现在的汉正街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小商品大楼”在汉正街拔地而起,街头巷尾的摊位也“引雀回笼,还路于民”,以街为市,以地为摊正逐渐消失,今天的汉正街已形成了一个容括四条街道,方圆2.65平方公里的“汉正经济圈”。

清道光末年,汉正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号。“叶开泰”、“苏恒泰”、“谦祥益”“汪玉霞”、“蓝田宝”都有口皆碑。这些老字号浸润着老汉口百年的历史文化,现在回味起来,仍让人咀嚼到历史文化的余香。

叶开泰药店有300年历史。据载,其始址为古汉正街鲍家巷口开设的叶开泰药室,后更名为叶开泰药铺。

叶开泰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信条,其药品研制十分精细规范。驴皮阿胶、龟板阿胶取材只选黑驴皮、龟胶板,所有原料都选用最上等的药材。当时有句俗语说:叶开泰——药(要)面子。

相传叶开泰药铺周街曾发大火,唯叶开泰丝毫无损,遂被人们誉为“神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建国后,叶开泰药铺改造发展为武汉健民制药厂。

制伞老店“苏恒泰”,其创始人苏文受原以修伞为生,后积银30两,开设了苏恒泰伞店,专制油纸伞。苏恒泰宁可少产,绝不以次充优,因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老伞店。其讲求质量、价廉耐用的盛誉至今仍在市场上流传。

旧时,在江汉平原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风俗:女儿出嫁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

汉正街的商人还都非常重视品牌的保护,不仅选用坚固砖石或上等木材,还在牌号字上贴金堆沙做字,并不惜重金聘请当时名人或书法家题写。民国初年汉正街老大兴酒楼招牌即为夏口知县侯祖畲手题,博物馆还保存有“周荣记编棉店”的广告单。

繁荣的商贸,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汉正街浓郁的商业文化底蕴。透视这些文物古迹,它不仅是汉正街的辉煌的见证,也是汉口历史变迁和老武汉人生活的见证。

知识链接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又称汉水。源出中国陕西省西南部的宁强县附近。上游叫沔水,又称沮水。流至汉中市后称汉江,到城固县以东,汇源于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湑水,东流进入湖北以后,在丹江口市以东接纳丹江,在襄樊市又承唐白河诸水。襄樊市以后,折向南,过钟祥市,进入江汉平原,在潜江以北改向东流,最后在武汉市入长江。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河长1577千米。湖北省襄樊市以下又称襄河。从发源直到陕、鄂交界,汉江穿行在北面的秦岭和南面的米仓山及大巴山之间,经汉中盆地,水量丰富。进入江汉平原以下,河道坡度减小,流速骤减,水道曲折,辗转于星罗棋布的湖泊之间,构成一片水乡泽国。水力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支流有1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