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因为尽情,所以伤心:纳兰容若传
81429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我是人间惆怅客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仿佛被施了魔法,这些清丽哀婉的文字会自己穿越时空,四处飞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清代才子纳兰容若的诗词,不知不觉飞落在千千万万人的眉间心上。

与此同时,却有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虽然市面上有不少以纳兰词为主题的纳兰容若词传,然而纳兰容若的人物传记却并不多见,即使偶尔看到,质量大抵不过尔尔,随意编造之处甚多。估计是因为容若生前留存的历史资料太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德鸿先生写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1997年出版)算是权威读本,在旧书网上这本书卖价逾千,几十元一本的复印本都有不少人订购。可见人们非常渴望了解一个尽可能真实的纳兰容若。

受北京博中阳文化公司主编黎靖先生委托,我广泛搜集整理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立志写一本侧重文学和心理学视角的纳兰容若传。纳兰容若的一生仅短短31载人世游,更兼御前侍卫一职并不遂他本人心意,他还来不及有更大的建树,因而除了纳兰词,介绍容若本人生平的存世资料确实比较少,幸亏其父纳兰明珠曾经权倾朝野,又多了一些线索。总之,我已尽力而为,翻遍相关史料,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纳兰。

我有一个梦想:真心希望这是迄今为止大家所能读到的一本最好的纳兰容若传。

多情如幻,哀感蚀骨,艳绝人寰,这是人们对旷世奇才纳兰容若及其词作的统合感觉。有人特意做过统计,在容若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愁”字出现过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被使用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凄凉”、“惆怅”等字眼,也触目即是。

人们禁不住要问,出自将相门第被称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纳兰容若,究竟为何如此多情,如此伤感?他的生命中经历了什么样的起落沉浮?他的内心究竟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请跟随我的脚步,穿越一段旖旎的时空之旅。

先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说起。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起初只有前八十回,因为嫌疑刻意影射大清朝盛极而衰、子弟一代不如一代,当时被列为禁书,却在民间暗暗流传,风靡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一时之间,坊间热议《石头记》。

大官僚和珅看过之后,为了讨好皇上乾隆,于是请满腹经纶的学者高鹗续写完后面的四十回,再进呈给圣上。乾隆读后喟然长叹,掩卷沉默良久随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大家知道,纳兰明珠,即纳兰容若的父亲,曾为乾隆之祖父康熙一朝之宰相,可谓是康熙朝无法绕过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就是说,一代君王乾隆皇帝认为,纳兰容若即是《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之原型。

我们试做比较:贾宝玉与纳兰容若最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富贵门第公子,都善诗文,也都是容易伤感的痴情人。在小说中,贾宝玉与表妹林黛玉相亲相爱却没能终成眷属;历史事实中,纳兰容若也和被选入皇宫成为妃子的表妹劳燕分飞。

纳兰容若和贾宝玉,一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个是虚构的文字幻影;一个在真实残酷的红尘俗世中以清丽、哀伤的词作名垂青史,一个在满纸烟霞中经历繁华富贵儿女情长却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但他们都令人生出感叹:公子为何如此多愁多情?

来看看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卷二《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借贾雨村之口所说的一段话:

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亦断不至于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娼。

这段话中,曹雪芹认为男子多情的缘故,是因为天生清明灵秀,且生于公侯富贵之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康熙皇帝的銮仪殿当差,和时任御前侍卫的纳兰容若交往甚多,两人都是大儒徐乾学的弟子,既为同事,又是文友,彼此志同道合,难免惺惺相惜。曹寅后来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曹寅既然这么写,那么说明他自己是知晓纳兰心事的。

由此看来,乾隆皇帝认定纳兰容若是贾宝玉的原型——至少是原型之一,完全是有根据的。作为曹寅的嫡孙,曹雪芹完全有可能从长辈那里听说纳兰容若的传奇故事。

纳兰容若,生于1655年1月19日,卒于1685年7月1日,三十载寒暑,他的一生,短暂而绚丽,有如流星划过苍穹。这个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的相门翩翩公子,能文能武,内心柔软,极为重情。令人唏嘘感叹的是,他生命中三段极为重要的感情——和表妹倾心相恋却只能生别离,与妻子卢氏情深意笃而妻子却早早辞世,和江南才女沈宛彼此爱慕却为纳兰家族不容最终劳燕分飞,总之,多情的容若非常看重的三段感情都没能善终,屡屡和心爱的人生离死别,这样的痛苦惆怅,非有过亲身体验的人不能懂得。

生命中的许多悲情时刻,纳兰容若无法遣怀。作为康熙皇帝身边亲近的侍卫,他异常忙碌辛苦、少有自由,偶尔得闲,只有诗词带给他些许寄托和安慰。纳兰容若锦心绣口,诗词字字珠玑,感人至深,赢得万人传唱,名噪一时。

据说纳兰明珠读到儿子的一首词时,忍不住老泪纵横。这首词是这样的:

浣溪纱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首词遣词造句风格清新,明白如话;有些句子的文字组合独此一家,前无古人;更兼调动了视觉听觉,情景交融,“惆怅”、“断肠”之类的词语如同利剑,直指人心。

据说明珠读后,怆然涕下,哽咽不能自已,沉默良久方才叹息着说:“这孩子,他什么都有,想要什么都可以有,怎么就这么不快乐!”

只能说,明珠啊,你虽然腹有良谋、贵为宰相;你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你真的不懂自己的孩子。

好一句“我是人间惆怅客”!

几年以前,已经记不起确切的时日,总之,正是那时无意中读到这一句,让我爱上纳兰词。

这些年来,我偏爱现代诗歌,也喜读古典诗词,曾经一度以“我是人间惆怅客”为昵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与网友、诗人们酬唱应答,持续了大约一年时间。后来好像是论坛消失,这个昵称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现象,为什么有的人会特别地多情、重情甚至痴情?为什么有的人容易伤感、惆怅甚至痛不欲生?

我也是一个多情人,以“湘女多情”为荣;我也曾经多愁善感,常常会没有缘由地情绪低落,甚至莫名其妙就会忍不住要大哭一场方能抑制悲情。不过,随着时光缓缓流逝,加上连续多年刻苦研修心理学,我渐渐疗愈了自己,已经能够自如地控制和调整自己过于起伏的情绪。

我逐渐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格外多情,格外容易伤感。

根据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一个天资聪颖而性情敏感的人,如果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逐,直到让自己获得弥补、得到救赎。若身为男人,他会竭尽全力去寻找一个像母亲一般疼爱他关心他的女人;而若为女人,她会耗尽所有去寻找一位“精神父亲”,直至找到为止。此所谓“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如果一直找不到,他们内心就如同形成了一个黑洞,一直无法填满,他们的一生,会一直心事飘零,落落寡欢。除非,他们终于能够自我觉察,并设法获得完整的精神成长。

在这些容易伤心失意的人眼里,世间无论多少荣华富贵,都微不足道,都是过眼云烟,因为那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寻找的,是一段倾其所有的爱情,得到一种无条件的宠爱。其实这哪里只是爱情呢?他们渴求的,是生命早年缺乏的、而在成年之后又将之化了妆的亲情。但这样的寻找非常难以如愿,需要很大的运气。想想看,世间会有几人肯如亲生父母般爱你?纵然有这样的人,时空渺渺,你们如何能够在恰好的时间将彼此找到?所以世间多有伤心人。

纳兰容若就是如此。即使文武双全,精诗文善骑射,即便出生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富贵之家且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但由于成长岁月里一些无法补足的缺失,加上命运多舛,他即使看起来非常富足,却依然伤心伤感伤情,一不小心,就罹患寒疾,英年早逝,魂断天涯。

正如纳兰容若自己写的词,“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

从崇文尚武的翩翩少年,到温雅多情的成熟男子;从紧随康熙皇帝四处巡视的御前侍卫,到以京师侍卫身份深入唆龙侦查。容我细细解读纳兰容若的一生中,娓讲述一段原本是花柳繁华,却不料总被风吹雨打的烟云往事。

这段往事,会从纳兰容若被忽略的内心需求开始,直至如日中天的岁月,他的呼吸在刹那间无法逆转地终结。

在纳兰容若的生命过程中,我们要解读他精明能干、人称“相国”的父亲纳兰明珠,了解被疑为善妒且残暴的母亲爱新觉罗氏,接近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还会接触容若的老师徐乾学、同事曹寅、忘年交顾贞观,以及几个异样美丽的女子——表妹惠儿、妻子卢氏、才女沈宛等等,在容若的一生,他们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参与或者折射了纳兰容若非凡的人生。

而你,恰好看到或者特意拿起这本书的你,必定是喧嚣年代依然有所坚守的读书人,此刻你准备好了吗?

请准备一杯暖心的香茗,一盒也许用来拭泪的纸巾,一份温柔而安宁的心境,一段闲散且不被打扰的时光,和晓梦斜阳一起,与纳兰容若——那肉身早已了无痕迹、灵魂却依旧低徊在文字里的旷世才子,进行一场关乎心灵的深度交流,包括诗词,包括生命际遇,包括爱情。

你将读到纳兰容若被诸多细节真实还原的个人传记,包含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家国历史。

晓梦斜阳

2014年6月10日 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