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44

第44章 接待访谈(2)

回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展历程,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初期(1953~1965年)人员很少,只有两个组,即秘书组和联络组,后来又成立了编译组,出版《中国穆斯林》刊物。这时期的工作属稳步开展,带摸索性质。当然,这时期国家的政治运动也波及到我们宗教团体。当时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所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外事工作,特别是朝觐,1955年便组织了第一个20人的中国穆斯林朝觐团赴麦加朝觐。尔后,每年均组织人数不等的朝觐团,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人,如20世纪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原因每年仅5人。后因“文化大革命”便停止了朝觐组织工作达14年之久。此外,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还适时地邀请一些国外的代表团和个人来华访问,如也门的巴德尔王储,印度尼西亚以贝蒂党主席阿巴斯为首的伊斯兰代表团一行14人,巴基斯坦以国会议员赛义德为首的伊斯兰代表团一行7人,叙利亚以大穆夫提阿比丁为首的代表团一行7人,埃及大穆夫提马茂恩,阿曼副教长哈尔赛及随员3人,北也门大穆夫提扎巴拉一行3人,还有苏丹、肯尼亚、塞内加尔等国代表团和个人均应邀来访过,他们在访问期间很多都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的甚至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这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也派人参加过国际伊斯兰会议,如:巴基斯坦拉合尔召开的国际伊斯兰座谈会,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伊斯兰会议等。

问:“文化大革命”使各种宗教都受到了冲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情况如何?

答:“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同其他宗教团体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蒙受了一次巨大的磨难。那时,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大楼被红卫兵占领,至此,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全部停止。不久,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驻会会长等,都被送往“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先去东北吉林省的双辽,后到湖北省的沙洋。主要是劳动,在东北经受了零下30摄氏度严寒的考验,在湖北沙洋住席棚又经受了34摄氏度高温和高湿的考验。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吃尽苦头的情况下,我们也学会了一些种植农作物的知识和技术,收获也是不小的。

“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人员陆续从农村回到单位,但并未全面开展工作,除了必要的外事工作,主要是处理一些“文化大革命”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如落实政策等,真正的大量的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开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伊斯兰教同其他宗教一样获得了解放和新生。

问:新中国成立后您曾带领首批中国穆斯林青年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情况怎样?

答:是的。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和杨志波同志带领8名中国穆斯林青年出国学习深造。当时我们到达开罗后,曾经引起轰动,许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特别是英国伦敦办的一家《穆斯林》杂志采访后用较长篇幅报道了此事,标题是“第一个中国穆斯林留学生团到爱资哈尔学习《古兰经》”(文章后注写的是中国政府允许中国穆斯林从铁幕后出来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埃及的电台、电视台也采访过我们。我们不仅受到了爱资哈尔大学校方的热情接待,同时也受到了中国驻埃及使馆文化处的重视和帮助,当然也受到了各国留学生和埃及本国学生们的欢迎和帮助。当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愉快。

问:改革开放给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您的主要工作是哪些?

答: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给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也带来了福音和活力。我们的外事工作或国内教务工作、宣传工作、研究工作,以及办好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我从国外学习回来后仍做国际部的工作,担任副主任,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问:您什么时候被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的,主要分管哪些工作?

答:1993年中国伊斯兰教第六次代表会上我被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主要分管国际部和教务部的工作。

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在您看来,这期间变化和发展最显著的是哪段时期,具体情况怎样?

答:中国伊斯兰教第六次代表会后,领导班子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此时的会长是安士伟大阿訇,副会长兼秘书长是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原副局长宛耀宾。这个班子颇有朝气和活力,首先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的重点从过去侧重于外事工作转为国内教务工作,成立了教务部;紧接着开展全国性的《古兰经》诵读和“卧尔兹”演讲比赛,以及模范清真寺评比活动;协助政府处理了各地的一些突发事件;组织中国穆斯林朝觐,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了2000多人;频繁开展了国际友好往来活动;《中国穆斯林》杂志不仅是唯一的全国性伊斯兰教刊物,而且还开辟了维吾尔文版,为新疆穆斯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研究部还先后出版了不少的伊斯兰教书籍;在这一时期每年派出穆斯林学生赴埃及、巴基斯坦学习,同时还选派伊玛目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和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进修。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以来,工作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时期。

由于安士伟大阿訇归真,2000年1月中国伊斯兰教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选出陈广元大阿訇担任会长,长期研究伊斯兰教的学者余振贵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我自己也被选为副会长继续分管国际部和教务部工作。换届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除继续坚持上届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外,又有了新的开展,如2001年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旨在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照伊斯兰教经训及其内涵从教义和教规的角度作出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反对宗教极端主义,维护伊斯兰教信仰的纯洁性,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开展解经工作。四年来,该委员会出版了《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第一、二、三辑汉语版和维吾尔文版,编写了《教务通讯》内部刊物若干期;组织了教务指导委员会及其秘书组部分成员前往叙利亚、摩洛哥、埃及考察、交流有关教法案例方面的问题及宗教管理等,收获颇大,既开阔了视野又相互增进了了解,为今后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内容和依据。朝觐组织工作从原来的2000多人增至5000余人,工作人员和包机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特别是为方便各地朝觐的穆斯林群众,包机起降点除原来的北京、乌鲁木齐机场外,增加了兰州、昆明机场。其他各项工作也都有所发展,因此,2004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作为全国500多个先进团体之一,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先进民间组织奖”;200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仍在不断向前发展。

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如您前面所谈,做了许多工作,您对今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展如何看?

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自1953年成立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已从摸索逐步发展到成熟。现在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人数比成立之初增加几倍,机构设置已从当时的三个组发展成现在的四部(国际部、编辑部、研究部、教务部)一室(办公室)。憧憬未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将长期不变,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又是中国10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全国性最高宗教组织。从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开展国内教务工作特别是组织朝觐和开展国际友好往来活动,研究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出版发行伊斯兰教经书典籍和刊物等诸多方面,将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是大有可为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为中国穆斯林和中国政府之间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伊斯兰组织。因此,我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目睹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展、壮大,并憧憬到今后的美好前景而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祈求真主襄助,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今后能为中国伊斯兰教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穆斯林》编辑部主编)

伊斯兰教的友好使者——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云福

陈志民

圣诞节前夕,古都安阳风和景明,阳光灿烂。

1993年12月31日,在出席安阳清真寺落成典礼仪式之际,笔者有幸访问了应邀赴安阳参加庆典仪式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云福先生。应邀出席庆典仪式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研究部的陈进惠,《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李文彩,以及安阳市市长李祖卫,安阳市委统战部部长杨家斌,安阳市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高旺、副主任罗志功,安阳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郭攀英、副会长兼秘书长马永智等踊跃发言,活跃了访问气氛。

马云福先生虽年逾花甲,但他身板硬朗、精力充沛,满头乌发,中等身材,身着雪花呢大衣,头戴伊斯兰教白帽,戴一副黑框眼镜,颇具学者风度。尽管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地为伊斯兰教事业奔波操劳,但他那英俊潇洒的长方形面庞上几乎看不出有多少皱纹,一双深邃而明亮的眸子时时放射出睿智之光,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马云福,1931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地区峨山县文明乡一个回族农家。由于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51年中学毕业后即被推荐当了人民教师。1953年,因他刻苦钻研,教学成绩显著,被保送到北京回民学院阿拉伯文专修班深造。1955年毕业后又考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1957年10月毕业后即被分配到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从事外事工作,担任过国际部副主任等职务。在1993年12月13日至12月17日举行的中国伊斯兰教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马云福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30多年来,一直从事外事工作,主要负责组织接待来自信奉伊斯兰教国家的友好使者,包括苏丹民主共和国前总统兼总理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伊朗总统拉夫桑加尼等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中国伊斯兰代表团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伊斯兰学术会议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或赴圣地麦加朝觐。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做好伊斯兰教外事工作,马云福于1982年至1984年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为他更好地做好伊斯兰教外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马云福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友好使者,曾多次赴伊朗、苏丹、埃及、叙利亚、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等20多个伊斯兰国家和地区访问,受到有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接见。在赴国外访问和朝觐以及接待国外来访者时,他积极向各国穆斯林朋友介绍、宣传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穆斯林之间的友谊与交往。1989年,我国首次为1000多名中国穆斯林朝觐者包乘专机赴麦加朝觐,在沙特阿拉伯乃至整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引起了轰动,盛赞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好。同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商定互设商务代办处后,中国凡赴麦加朝觐者的签证等出国手续在北京的沙特代办处即可办理,既方便了朝觐,又为促进中沙两国建交打下了基础。

在谈到对安阳的印象时,马云福先生高兴地说:“我虽是第一次来安阳,但通过短暂的参观访问和出席安阳清真寺落成庆典活动,安阳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马云福说:“安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民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关心、爱护少数民族群众,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惯,重视清真寺的建设,使回汉群众和睦相处,以及政府领导出席安阳清真寺落成庆典仪式,就足以说明安阳党政领导对清真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我谨代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云福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游览殷墟博物苑、岳飞庙、羑里城、袁林等名胜古迹,参观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游览市容、商店,深感安阳不愧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因为安阳有不少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既有当今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国最早的帝都殷商都城遗址——殷墟,中国第一座国家监狱(即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演易坊)——羑里城,中国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和颛顼、帝喾二帝陵,神医扁鹊墓,以及蔺相如故里、宋代名相韩琦‘三绝’碑、瓦岗寨、文峰塔、唐塔等众多名胜古迹,又有被誉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和新落成的安阳清真寺。所有这些,都是安阳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希望继续大力宣传,提高安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投资者、旅游者,促进安阳旅游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原载于《安阳日报》1994年2月15日)

中国穆斯林状况:幸福美好呼吁中东和平

尊敬的穆斯林听众们:

值此喜庆的开斋节来临之际,我衷心地向全世界所有的穆斯林弟兄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