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新论
8156900000033

第33章 教育文化(1)

在整个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其教育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文化的其他方面,如宗教文化、伦理文化、法文化、经济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等,都有赖于其教育的传承,伊斯兰教育是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纽带,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一、教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伊斯兰教育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理论,二是教育实践。

(一)教育理论

伊斯兰教育文化是整个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受制于伊斯兰文化。因此,在探讨伊斯兰教育理论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地概括一下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点。

伊斯兰文化较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这样一个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上,道德至上是它的信条。因此,这个文化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道德型的人,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文化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型的人。而伊斯兰文化则兼顾三种关系:一是人与主之间的关系,为此规定了“六信”与“五功”;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强调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对不同身份的人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开发自然,造福人类。因此,这个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虔诚信主,又精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如伊本·西纳,既是教义学家,又是哲学家、医学家、植物学家。肯迪、法拉比、伊本·鲁世德、马斯欧底、拉齐、花刺子密……都是兼通几门学科的通才。

伊斯兰教育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目标。伊斯兰教的教育目标也和其他教育一样,受其文化的制约。任何一种文化都以其特定的价值观作为该文化的核心。根据这个价值观,它要塑造出自己的理想角色,它昭示人们,人生在世,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目标,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和信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是应该去做的,什么样的行为则是不正当的,是应该禁止的,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修养。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文化的人格化,一个社会的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人才便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理想角色。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理想角色,因而它们所派生出来的教育目的也是不同的。儒家文化培养的理想角色是“内圣外王”之人,其人生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伊斯兰文化培养出来的理想角色是“白天的斗士,夜间的修士”,其人生目标是: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的旨意,管理好这个世界,建设好这个世界。所以伊斯兰教育的目标,概言之是培养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既不应是整日奔波于俗务之中,醉心于现实的物质和感官享受,无视宗教义务和精神追求的人,也不应该是沉湎于念经、祈祷、斋戒、礼拜等宗教功修之中而忽略和放弃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的人;而应该是今世与后世兼顾、出世与人世并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人,这种境界达到一种极致,便成为白天的斗士(意为白天到处奔波,惩恶扬善,履行社会义务)、夜间的修士(意为夜间离群独处,潜心思考,礼拜真主,修身养性)。

2.关于教育内容。伊斯兰教育内容是由其教育目标决定的。从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这个要求出发,非常注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它要求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信仰虔诚、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强健、趣味高雅。这些素质需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来培养。

德育,也就是传递伊斯兰的价值文化和规范文化的过程。穆斯林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它对周围世界的评价构成其价值文化;而伊斯兰教为人们调整人与主、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构成其规范文化。不掌握其价值文化和规范文化,一个人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受教育者为掌握价值文化和规范文化而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法学。《古兰经》被认为是真主对人类的启示,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穆斯林道德和法律的首要和主要依据。而“圣训”是对《古兰经》原则精神的规范化、具体化。因此二者成为穆斯林首要的学习内容。教义学是伊斯兰学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根本精神归纳、总结出来的伊斯兰教的思想信仰体系,其中突出地反映了穆斯林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法学是《古兰经》和《圣训》精神的系统化、条理化,是具体指导、规范、约束穆斯林行为的法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达到信仰虔诚、意志坚强、品德高尚之培养目标。这些高尚的品德还包括:公正、宽容、奉献、坚韧、克己、践约、诚实、行善、奋斗、开拓、廉洁、慷慨、仗义、勤俭、协商、孝敬、仁慈、和蔼、施舍等等。

智育,就是传递认知文化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活动。传统观点认为,宗教注重的仅仅是道德文化的传播,而根本忽略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其实,伊斯兰教教育在强调德育领先的前提下,也很重视智育,因为伊斯兰教本身很重视智慧和理性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古兰经》中反复出现“理智”、“思维”、“知识”等词,说“谁禀赋智慧,谁确已获得许多福利。唯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多次申明不能把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相提并论。要求穆斯林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把握规律,启迪智慧,坚定信仰。认为思考是善功,求证是义务,求学是天职,而僵化与盲从是罪恶。《古兰经》把知识提到信仰之前,说:“以便使有知识者知道那是来自你的主的真理,进而信仰它,并怀有虔敬之心。”(22:54)旨在说明先了解后信仰,理性与信仰结合。

伊斯兰教号召人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开发智力,不唯书,不唯人,以宇宙为书本,以社会为学校,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古兰经》号召人们:“观察天地间的森罗万象。”(10:101)穆斯林学者王岱舆说:“正学之义,不独效先觉之行止,记录其文章,固有当体正情之学,或参照天地万物贯通之学。所以智人不患乏经书,无师范,天地万物皆彼师范,皆彼经书也。”鼓励人们广泛涉猎,拓宽思路,增强智力,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伊斯兰教并非一般性地鼓励求学,它更注重实用的知识和学问。穆圣说:“学习不切实际的学问,来世必受最严厉的惩罚。”教法学家艾布·哈乃斐也说过:“学问的功效只在于实用。”哲学家伊本·西纳强调:“儿童学完《古兰经》并奠定阿拉伯文基础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应该集中于将来的职业。”

受教育者为掌握认知文化,提高智力水平而学的内容有:语言、文学、哲学、逻辑、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物理、化学、算术、几何、代数、天文、医学、植物学、动物学……。

体育,就是培养强健体魄的过程。鉴于强健的身体是完成宗教与社会使命的基础,也是对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基本要求,更是“白天的斗士、夜间的修士”的基本素质,故伊斯兰教很重视体育。穆圣曾经郑重其事地指出:“你对你自己的身体负有义务。”言下之意是,每个人都有责任爱护自己的身体,尽力使自己保持强健的体魄,以便能更好地担负起“代治者”的使命。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量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免遭各种疾病的侵害。穆斯林素有“健全的理智建立在健康的身体之上”的说法,表示身心相连,互为影响。因此,伊斯兰教很注重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等)、预防、治疗、反对恶习(如吸烟以及足以危害身体的不良习惯)。第二,应具备强健的身体。伊斯兰教认为,一个人只满足于身体无病是不够的,还应身强体壮,动作敏捷,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强壮的穆斯林比起虚弱的穆斯林,在真主看来更好更可爱。”因此,伊斯兰教很注重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传统项目有游泳、射箭、骑马、击剑等。第三,能够适应和承受任何艰难困苦。伊斯兰教认为,一个合格的穆斯林,仅仅身强力壮还不够,还要随时准备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灾难。为此,强调平时就要进行各种艰苦的训练,如战酷暑,斗严寒,穿越沙漠,攀登高山,忍饥挨饿等,以培养异乎寻常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美育,就是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的过程。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爱美,求美,因为这个世界的创造者真主是美的,美是其诸多属性中的一个。真主创造了美,美体现在真主的一切创造物之中,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鸟兽、花草树木、高山大海,森罗万象,完整和谐,是真主的杰作,是真主以美的规律创造的(参见《古兰经》8:7、16:14)。万物之灵长、天地间的精华——人,也是真主设计创造的,《古兰经》云:“我确已把人创造成具有最美形态的。”(95:5)人的五官、双腿、双臂、双手、十指等都是以美的尺度赋予的(参见《古兰经》4064、82:7、23:12)。总之,人是以美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的。人在生理结构、感官机能、感觉心理等方面都蕴含着美,人的模仿力、节奏感、均衡感、对称感、音调感、色彩感都是天生的,即主所赋予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伊斯兰美育的职能,就是要开发人的爱美求美的本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历史上,穆斯林在音乐舞蹈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等方面独树一帜,创造了许多艺术精品,丰富了人类艺术的宝库。

劳育,就是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过程,也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落脚点。一个人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一定的素质以后,就要在伊斯兰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智力、体力方面的能量释放出来,贡献给社会,造福于人群。这个过程,就表现为一种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若无这个过程和环节,一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无法付诸实践,无法发挥作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伊斯兰教非常注重劳动和劳动教育。《古兰经》和《圣训》都以最美好的言词赞美了劳动和劳动实践的价值。《古兰经》指出:“你说:‘你们工作吧!真主及其使者和信徒都要看见你们的工作;你们将被送到全知幽明者那里去,而他将你们的工作告诉你们。’”(9:105)《圣训》告诫人们现世是来世的农场,理当努力耕耘,劳作不息。穆圣还说:“谁合法地寻求今世,正直而不乞讨人,为自己的家人生产,爱护同伴,将来他相会真主,面容洁白,如十四夜的满月。”主张劳动光荣,自食其力,反对好逸恶劳,伸手乞讨,过寄生生活,这一点与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鄙视体力劳动,形成强烈的对比。

伊斯兰教还把劳动视为“圣行”而鼓励穆斯林积极从事之。据信,先知穆罕默德原先放牧,后来经商,在这以前的许多先知也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如人祖阿丹是农夫,努海圣人是木匠,伊布拉欣圣人是商人,达吾德圣人是铁匠,穆撒圣人曾是牧羊人,苏来曼圣人靠编篮子度日。这些圣人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劳动。

事实上,伊斯兰教主张道德素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从事各种劳动和实践活动;反过来,劳动和各种实践活动,也同样能促进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提高。因此,这五个方面的教育不能割裂开来,而应当交叉进行,以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关于知识与知识分子(教师、学者等)的地位。伊斯兰教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尊重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重视知识,重视学问,具有务实精神。《古兰经》反复号召穆斯林观察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领悟奥妙,指出:“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让人们在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中受到启发,开启人的智力,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古兰经)一再提醒人们不能把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相提并论。它反问道:“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39:9)“瞎子与眼明的人一样吗?黑暗与光明一样吗?”“荫凉和炎热一样吗?”(35:19)“安拉把学理授予他所满意的人,获得学理的人已经获得很多财富了,只有那些慧心的人,才会明白。”(2:69)“安拉的仆人中真正有学问的人才敬畏他。”(35:27)鉴于知识的重要,穆圣把求知看做是穆斯林义不容辞的职责。他说:“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求知,哪怕远在中国。”“你们求知吧,为安拉而学习,等于敬畏;探讨,等于功德;阅读,等于颂赞;砥砺,等于抗战;教知识于文盲,好似施舍;传学问于家属,正如赡养。”以上提到的“知识”既指宗教知识,也包括一切有益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知识如此重要,但知识的传授、获得还要靠教师、学者。因此,伊斯兰教提倡“尊师重教”,《古兰经》指出“安拉给你们中有信仰的人和有学识的人提高了许多品位,安拉是全知你们的工作的。”(58:10)

穆圣也高度重视学者的作用,他说:“学者是列圣的继承者。列圣把知识作为遗产,留给了他们,掌握了知识的人确已获得无价之宝。”“学者的墨汁,其贵重不亚于殉教者的鲜血。”“一个部落的死亡比一个学者的死亡更易忍受。”哈里发欧麦尔也说:“失去一个学者,对于民族来讲,是一种难以补偿的损失。”在伊斯兰社会中,教师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致《古兰经》规定免除他们在战时参战的义务。在伊斯兰教传播之初,如果一个战俘能够教会10个穆斯林儿童读书写字,就可获得自由。在伊斯兰社会,教师应该是他所教授的内容的身体力行的典范,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通过自己的学问、行为影响学生和周围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担负起社会批判的责任,起到改造社会的作用。正因为教师的崇高地位和神圣使命,穆斯林在每次礼拜之后,向真主祈祷宽恕教师们的过错。同时,鼓励人们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物质上帮助,比如为其提供食宿,购置图书资料等。在伊斯兰历史上,殷实之家和富商大贾,捐资兴学,扶持文教,蔚然成风。

4.关于教育方法。伊斯兰教育的方法比较灵活,提倡自由讨论,鼓励师生对话。穆斯林学者认为,教学就是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鼓励展开尖锐的批评,认为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辩论,不但能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相互促进,而且会给双方带来莫大的快乐。这反映了伊斯兰教提倡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