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新论
8156900000043

第43章 节日、娱乐与丧葬文化(3)

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哀,生老病死出乎自然规律,喜怒哀乐发于人之常情。最辉煌的人生与最悲惨的人生,都有一个开始,也都有一个尽头——人,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总难免一死。长生不老,虽是人们一个古老的梦想,但也毕竟是梦想,不能实现。中国明代著名伊斯兰学者王岱舆说道:“圣人云:‘有今世,毕竟有后世;有浮生,毕竟有暂死。’生死之机难言也。生死之谓有无,有无之义盖有不同,又有三品:曰‘无始无终之有’,乃真主独一之有也;曰‘有始无终之有’,乃天仙人神数一之有也;曰‘有始有终’之有,乃水陆飞行,草木金石倚赖之有也。生长乃草木之性,能扶草木生长,草木枯败,性亦消灭;知觉乃鸟兽之性,能扶鸟兽生长,而又赋之以眼、耳、鼻、舌、身、心,能视、听、闻、尝、知、觉,至死其性亦灭矣;灵慧乃人之性,更兼生觉二性,能扶人长养,乃使人知觉,而更能推论事理,此身虽灭,其性长在,不必份证于身,自能用事。故身形虽灭,依然能用其神,此其所以与禽兽、草木异也。”在伊斯兰看来,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旅程的终结,死亡只是连接今世与后世的桥梁,是今世的结束和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其灵魂不灭,人还要复活,接受末日审判。信主行善者上天堂,成为天堂永久的居民,昧主作恶者入地狱,成为地狱的居民。《古兰经》说:“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的喜悦。”(57:20)就是说今世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人的最终归宿还是在后世。《古兰经》说:“我从大地创造你们,我使你们复返于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复活。”(20:55)又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5)因此,中国穆斯林称人的死亡为“归真”,意即归依真主了。所以,穆斯林对于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回避,不忌讳,不恐惧,一般都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它的丧葬文化。

(二)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

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病人临终前,为其提念“清真言”。伊斯兰要求人们,当一个病人临终时,再不要以各种世俗的事务打扰他(她),而应该让他(她)安静;如果病人一时忘纪念“清真言”,在旁的亲友轻声提醒他(她),最好让病人在念“清真言”中离开人世,正如旁人在念“清真言”中他(她)来到这个世界一样。病人咽气以后,应瞑其目,闭其颌,理髭须,顺手足,并停尸于木床,用洁净的白布单覆盖,点燃香支,以驱秽气。

亲友去世后,悲痛难忍,居丧哀悼,实属人之常情;但伊斯兰反对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认为生老病死,是真主的前定,是真主的旨意和安排,人们理应正确对待,顺应天命,克制、节哀,并从速办理丧事,让亡人入土为安。亲人也不为死去的人披麻戴孝。

第二,讣告亲友邻里。人去世后,亲友应尽快发丧,讣告其他不在场的亲友邻里。朋友和邻里应念此时的亡人亲人正沉浸于悲痛之中,赶紧帮忙办理后世。不送花圈、挽幛之类,而送一些钱物等实用的东西,帮助亡人家属尽快安葬亡人。

第三,给亡者净身。人死后,其亲人尽快为其净身,意在干干净净去见真主。净身的具体方法和洗大小净一样。男性给男性亡者洗涤,女性给女性亡者洗涤。

为主道而战死的殉教者(舍黑得)不用为其净身,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这是对殉教者尊重的一种表示。

第四,穿“卡凡”(尸衣)。将亡人洗好后,再不给穿生前穿过的衣服,而让他(她)穿“卡凡”(尸衣)。“卡凡”用普通的白棉布,而不能用绫罗绸缎和其他昂贵的布料。男性亡人的“卡凡”是三块白布,裹住亡人全身即可;女性亡人的“卡凡”是五块白布,比起男性亡人多了裹胸布和盖头布两件。总之,除了普通的“卡凡”布外,没有任何陪葬品。

第五,举行殡礼(者那则)。将亡人净身穿好尸衣以后,没有什么遗体告别仪式就移至灵柩(即尸匣)内,以便将遗体运到殡礼之处。殡礼既可以在清真寺举行,也可以在其他干净的地方举行。殡礼不同于追悼会,不致悼词,不鞠躬,不叩头。只是大家洗好大、小净后,由伊麻目带领,跟随伊麻目站立,举意,抬手,赞美真主,并为死者祈祷。整个过程简单、朴素,不超过5分钟。

第六,埋葬。伊斯兰的埋葬方式一般都是土葬(特殊情况者可以水葬)。这种土葬与非穆斯林民族的土葬不同,不用什么棺材,尤其坟的底部绝对不允许有什么木板、石板、铁板等非土物质。意思是人出于泥土,归于泥土。坟坑一般深2米多,长约2米,宽约1米。在坟坑底部西侧挖一偏洞,为亡人的安身之处。亡人足南首北面西,以示朝向圣地麦加。用土坯砌好偏洞口以后,再将坟坑填满,通常也不留什么坟头。埋葬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只是诵读《古兰经》的若干章节而已。

值得指出的是,人死后,一般都是速葬,若是半夜或清晨死亡,下午就入葬,若是下午去世,第二天就安葬。如果亡者至亲出门在外,顶多也等3天,不超过3天。穆圣曾对他的堂弟阿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阿里啊!三种事要忙办,不要蹉跎:礼拜的时间到了的时候;人死了的时候;独身女郎找到对象的时候。”为了实现速葬,伊斯兰还规定,就地就近安葬,不强调亡人必须回到故乡与祖宗一起埋葬。如果亡故于航海途中,3天之内靠不了岸的话,就可以置入海中水葬。

(三)丧葬文化的特点

显而易见,伊斯兰丧葬文化确是与众不同,相比之下有以下特点:

第一,土葬。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传统对死者的安葬方式千差万别,自古以来,主要有悬棺葬、食葬、瓮葬、天葬、水葬、火葬、岩洞葬、高架葬、塔葬、二次葬、合葬等,其中火葬、天葬(又称鸟葬)、塔葬等葬式比较流行。比如中国的信仰佛教的一些民族,像藏族的活佛及达官贵族死后,举行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举到高山之巅顺风簸撒,或者撒到大江大河之中,让水流漂走。印度教徒中的有钱人死后也火化,然后将骨灰撒人被他们视为圣河的恒河中。1963年,罗马教皇允许天主教徒也实行火葬。从此天主教徒中火葬的也越来越多。而穆斯林根据伊斯兰教规,自古以来,始终坚持土葬(特殊情况下的水葬除外),而且这种土葬方式也与众不同,不用棺材,把尸体直接放入土中,坟底也不铺什么木板、石板、水泥等非土物质,实行彻底的土葬,以体现真主用泥土创造人的原理,使之出于泥土,归于泥土,与泥土化为一体。

第二,速葬。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在人死后,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往往停尸的时间比较长,少则3天,多则十几天,有的甚至更长,而穆斯林则根据伊斯兰教规,实行速葬,一般早晨去世的下午就入葬,下午亡故的第二天就下葬,如果亲属不在场,也顶多等3天,3天之内必须埋葬,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尊重,体现亡人入土为安的意义。这种丧事速办,不搞马拉松式的悼唁活动的做法,一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减轻了死者家属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尸体因长期停放而腐朽变质发出恶臭和排泄秽物等情况的发生,充分维护了死者的尊严与体面,也防止了对环境的污染,显得既经济又卫生。

第三,薄葬。如何安葬死者,这在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传统中,是大不一样的。有些民族实行厚葬。送葬的时候,请来一些吹唢呐的人,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丧葬礼仪多得非行家不能尽数。而且根据各人的财力还要在墓坑中尽可能多放一些金银珠宝等陪葬品,所以历史上往往有盗墓者。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惠珠先生针对中国汉族的丧葬礼仪说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葬礼往往成为炫耀宗族或家庭力量以及家属和宗族间相互攀比争斗的机会了。铺张浪费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殡仪与其说是为亡人,不如说是做给活人看的。这种状况至今人们仍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踪影。有人统计,国人近年为出丧、奠基、修坟花的钱够投资六个亚运会。”近来报刊电视也陆续报道了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掀起的大造坟墓的运动,有的人甚至为刚生下来的孩子修好了蔚为壮观的坟墓。与此相比较,伊斯兰的丧葬文化则大异其趣,穆斯林根据伊斯兰教义,实行厚养薄葬。伊斯兰认为,人死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享福还是受罪,完全取决于死者生前信仰的虔诚程度和所作所为。信仰虔诚并且行善干好者必定上天堂,没有信仰和作恶多端者必定下地狱。因此,要求人们生前多做造福人群的好事,要求子女,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赡养,多尽孝心;父母死了以后,不必花很多钱为他们办丧事,不必造用棺材,不必放陪葬品。因为这些对死人无济于事,如果父母生前有积蓄或者儿女想再尽点孝心,那么把父母的积蓄或自己的一部分钱财直接用于周济穷人或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中,如办学校、建医院,等等,这是更好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穆斯林社会,无论死者生前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入葬时都毫不例外的用3块白布裹身(妇女5块),埋在同样大小,同样深浅的墓地里,墓内不放任何多余的东西,哪怕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也不放,更谈不上放什么陪葬品。即便死者是国王或总统也是如此,也不留什么坟头。这又一次显示了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身无分文者不必因贫穷而自卑,自认下贱,而应该相信通过自己虔诚的信念与良好的行为获得真主的喜爱与恩赐;腰缠万贯者也不能因富裕而自大,因为金山银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离开人世的时候,跟穷人一样,同样是3块白布,多余的一针一线都带不走,带走了也无用,有用的是生前的信念与所作所为。因此,富人不必嫌弃和鄙视穷人,不应为富不仁,而应该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将钱多多用在公益事业上,用在造福人群上,这样才不至于丧失金钱的价值。

第四,强调节哀。伊斯兰认为,生老病死,乃主之定然。人应该服从主的旨意和主的安排。当亲人去世后,感到悲痛,泣不成声,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号啕大哭,不能捶胸顿足,不能有任何过分的举动。守丧时间也不必过长,几个月后,仍可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死的人已经死去,一去不会再返,活的人还要活着,而且要很好的活着。

第五,强调丧葬的警世意义。当一个穆斯林听到别人死亡的消息以后,第一个反应不是惊讶,也不是为亡人说一些好话,而是念一句《古兰经》中的经文:“的确,我们都属于真主,我们都归于真主。”(2:155)意思就是说,人人都要死,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你先去了,我随后就来。为死者送葬的时候,活人应从中吸取教训,应该想到不知哪一天,自己也会有这样的归宿——一个土坑,一片漆黑,孤身一人,无人陪伴。是福是祸,全凭生前。趁死期未到,多做善功,多做好事。看开功名利禄,看开浮华世界,放弃惨淡经营,放弃投机钻营。《古兰经》警告世人说:“竞赛富庶,已使你们疏忽,直到你们去游坟地。”(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