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8162800000003

第3章 先秦(2)

老翁笑问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

尹喜叩首问:“敢问圣人尊讳?”

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说:“我早知道先生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犹如霹雳在耳,让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关,必然行影无踪,不知道是否还有再见面的机会。所以,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那样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老子见尹喜一片诚意,又是个可度之才,答应在函谷关暂住。

于是,尹喜在官邸设座,行弟子礼,拜老者为师。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书五千余字后过关而去。

据说临别前,尹喜曾要求随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渊,上天下地,灭身舍命,也在所不辞。”

老子说:“不是不想带你走,而是你现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继续修炼。千日之后,你可到蜀国青羊之市见我。”

一言心语

尹喜能观星察月,可见他已智慧过人,但仍拜贤求学,令人敬之。老子见尹喜一片至诚,是一个可造之才,终于乐意栽培。

孔子的传说

孔子像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官至司寇。后罢职,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归国后闭门治学,潜心研究礼仪。整理过《诗》、等古籍,后将其称为“六经”,亦或“六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弟子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科。

孔子学琴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十一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才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仗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人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他对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杰出的贡献作用。

一言心语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说明了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孜孜以求。

孔子与弟子

传说,在孔子办学的时侯,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弟子深得他的喜爱,这个弟子叫颜琛。有一天,颜琛来找孔子请教问题。他刚走到窗前,就听到里面有人正在谈论他。仔细一听,原来是孔子和他的一个好朋友——东门长老在叙谈。东门长老说:“您不是说过,颜琛很聪明吗?”

“是有点聪明,不过,他没有苦学精神。”

“噢!那么他将来会有什么造就呢?”孔子低声说道:“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能成大材。”

“啊?!”颜琛觉得“嗡”一声,就再也听不下去了。他扭头跑回卧室,用竹简留下句“三年以后再回来”,便卷起铺盖回家了。

他回到家后,什么也没和媳妇说,就自己动手拾掇起书房来。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读书,发奋苦学。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三年后,再让你孔老先生瞧瞧到底是谁不苦学?谁不能成材?

时间一晃,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急匆匆跑进书房对颜琛说:“有客人来了。”颜琛头也没抬说:“不是说过了吗,什么客人也不见!”

媳妇把手一摊,说:“今天来的可不是一般的客人啊!”

“谁?”

“孔老先生!”

谁知,颜琛跟没听见一样,仍然没抬头,只是冷冷地说:“告诉他,我不在家。”

媳妇知道颜琛的犟脾气,只得向孔子撒谎说他不在家。孔子听了,微笑着说:“改日再来,改日再来。”

颜琛拒见孔子后,更加发奋了,吃饭时,也盯着书简,睡梦里,也喃喃吟诗。

眨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气喘吁吁地跑进书房说:“又来客了。”

颜琛责问她说:“我是怎么嘱咐你的?”

媳妇把脚一跺说:“今天,可是个特别的客人啊!”

“谁?”

“孔老先生。”

颜琛听了,仍然没有搁笔,毫不在意地说:“我病了。”

媳妇没法儿,只好再次向孔子撒谎。孔子笑了笑,还是那句“改日再来”。

第三年的这一天,颜琛早早地起了床,刚到书房,他就见媳妇一步闯了进来。没等她站稳,颜琛就问道:“孔先生又来了?”

“嗯!”媳妇点头答应。

“快快请进来!”颜琛说完,就“噔噔噔”跑向大门外,急忙跪拜行礼,然后,亲自把孔子迎了进来,请到了上座。与孔子同路而来的还有东门长老。

孔子刚落座,就喜滋滋地拿出一块竹简,递到了颜琛面前。颜琛一看,是他当年写的“三年以后会再来”。

孔子说:“我按时来了。”

颜琛急忙站起身说:“我刚要收拾一下去见恩师,没想到您倒先来了。”说完,他抱过一大抱卷简往孔子面前一放,说:“恩师请您考吧!”

“好!”孔子答应了一声,便考问了起来。他专拣书中最难的问题问,颜琛呢,不慌不忙,对答如流。

考了半天,孔子把书“啪”地一放,站起身,一把拉住颜琛的手说:“好!好!有志气呀!”接着,又转身对东门长老说:“在我的这三千弟子之中,颜琛可谓独占鳌头了。”

颜琛急忙向孔子深深施了一礼,诚心诚意地说:“三年前,我不辞而别,还望恩师恕罪呀。”

孔子笑道:“你听到我们二人说你的坏话了吧!”

颜琛忙说:“不是坏话,是激励我苦学三年的宝贵之言呀!”

“宝贵之言?”孔子与东门长老一齐捻着胡须“哈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笑得颜琛不知所措了。

东门长老对颜琛说:“你以为三年前孔先生真是在说你的坏话吗?”

“这……”颜琛一时没词儿了。

“这是一计呀!”东门长老继续对颜琛说,“孔先生见你天资聪明,有志气,很是喜欢你。可是他觉察到你不善于独立思考,于是,就和我设了这么一个圈套。结果,你真的中计了。”孔子接过话茬说:“这样,不但使你克服了不愿自学的毛病,同时也使你在三千弟子中终于夺得了魁首!”

颜琛一听,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噗嗵”一声在孔子面前跪下,“噔噔噔”地磕了三个头,以表示对恩师的感谢。

一言心语

有时候靠正面引导一个人并呈现不了好的效果,而用泼冷水的办法,却能触发他的自尊而努力上进。以达到功成名就。这也是善于引导教育的一种策略。

孔子拜师

有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途中,见到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过去,可是那个孩子突然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面有一座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于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老夫子的车,快放我们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该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呢?”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拦住他说:“这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去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这边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

“那周游列国又是做啥呀?”

“讲学传道呀。”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才行呢,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那我出个问题考考你如何?”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轻轻一笑说:“好呀,你想问什么?说吧。”

小孩问道:“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一怔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又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了,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呢?”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的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言心语

学问深厚的孔子,门生三千,却不以名位来压人,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对待学问,令人敬佩。

后生可畏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你们为什么挡住我们的去路呀?”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今天我们想考问你一些问题。”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淡然地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呢?”不料小孩却轻松地回答说:“我懂得的东西有很多呢。”

孔子见小孩如此张狂,心想,我不信难不到你,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考问小孩:“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后,孔子盯着小孩,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小孩只是稍加思索,便从容地回答:“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这下轮到小孩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您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呜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呜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错了!”小孩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茅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忙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孩答道:“我叫项橐。”孔子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而去了。

一言心语

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项橐“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长辈和权威的质疑和责难时,不卑不亢地据理力争,更需要学习的是项橐那种对周围环境所具有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

子贡的传说

子贡像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卫国人。个性豁达仁义,善经商而富有,长于外交言辞,有将才。齐伐鲁时,曾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救了鲁。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子贡索马

传说子贡非常聪明,头脑灵活,善于论辩。子贡靠着他的巧言善辩曾多次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据说有一次,子贡和子路一块儿出去,恰好经过郑国的神社。神社前面有一棵千年古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像一把大伞一样。树上住着一种神鸟,神鸟神通广大、变化万千,属于魑魅魍魉之类。子路见那鸟生得奇怪,很是稀奇,不假思索便爬上树去,想捉只鸟来玩。谁知道鸟没捉到,自己反而被神鸟用法术给吊在树上了,不上不下,又难堪又尴尬。子贡见了,开始是惊讶,后来看见子路那副模样又觉得好笑,知道是被神鸟施了法术,连忙向神鸟求情。幸亏他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终于把神鸟说得心服口服,好像真的是自己拘禁子路不对,才放了子路,这才免了一场灾难。

但有效的说服除了言辞犀利之外,更要考虑让对方听得明白,才能有效。如果忽视这一点是很难成功的。子贡索马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之例。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中途困乏,于是停在大路边歇息。谁知道驾车的辕马忽然挣脱了缰绳,“哒哒哒”跑去啃人家种的庄稼。结果那马被正在田里干活的农夫抓住了,扣留起来,硬要孔子他们给个说法。

子贡自觉辩才无碍,那么多达官贵人甚至神鸟怪兽都为他的辩才折服,仅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曾经“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说服这么几个小小的农夫,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过去,对着那几个农夫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经据史,旁征博引,真是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可是那几个农夫只是用眼干瞪着他,看他在那里之乎者也,一句话也听不懂。最后实在不耐烦了,一个个挥着拳头、舞着棍棒,作出要动武的样子,子贡这才悻悻地跑回去,脸上很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