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架空历史之大唐风云
8181100000071

第71章 达摩影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无比混乱的时期:东汉末年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三国征战连年,更是劳民伤财,是以虽然司马家统一了天下,但晋王朝真正的实力甚至还不如当年的汉朝。屋漏偏逢连夜雨,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已经开始有些名存实亡的味道了。

晋王朝的衰弱,直接引发了对中华历史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西晋灭亡,迫得晋室衣冠南渡成为东晋王朝。这个新成立的政权偏安江左,仅得半壁江山而苟延残喘。同時北方尽被胡人所据,先后建立了十多个格局政权,纷争扰攘,直到最后形成南北朝对立。在这漫长的二百多年里,中原大地在战火中呻吟。

后世史学家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可以算得上是毁誉参半。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为较为接近的如唐、宋、明、清这些历史时期已经被金庸、黄易等大家割据,这段历史才渐渐被人们记起,随即渐渐涌现出如《五胡战史》、《边荒传说》、《乱世猎人》这些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的优秀小说。虽然张枫对这段大汉民族的“屈辱历史”并不感兴趣,但他试从来不会跟好书过不去的。而在漫长的等待更新的过程中,他也忍不住随手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借以猜测小说中每个人物最后的命运。

对于达摩,张枫还是知道一些大概的。这个来自南印度的婆罗门是在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土的,他自称自幼游历四方,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岁了。因为与梁武帝的见解不一,便渡江北上,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得道。梁武帝统治时期,距今约有一百二十多年,也就是说,就算达摩证道前,眼前这个老和尚还只是个黄口孺子,现在他的年龄至少也在一百三十岁以上了……

“唉!一百三十多岁的老怪物啊……”张枫心中感慨不已,随即对刚才老僧所施展的身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笑道:“大师刚才所施展的身法可有什么名堂?”

大梦不答反问:“居士可知我师达摩是如何离开南朝的?”

“果然是‘一苇渡江’。”张枫暗道。一直以来,关于“一苇渡江”,很多人都认为那是讹传,更有甚者将之归结为“神迹”,现在,经过张枫面前这位达摩的高足亲口证实——“一苇渡江”,其实是一种高明到极点的轻功心法。

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张枫的心头,张枫脱口而出道:“大师,小子一直有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少林寺众僧所习武学,真的都是当年达摩祖师带来的吗?”对于“天下武学出少林”之说,张枫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少林寺的大部分武学都是来自达摩——一个印度“阿三”!对于张枫这个民族荣誉感颇强的人,是很不愿意接受的。

老僧有些奇怪地看着张枫,好半晌,才微微摇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居士乃有慧根之人,难道仍然堪不破这世间俗名?”言下之意,自然是告诉张枫:你着相了。

张枫知道自己的偏执肯定使得自己在对方眼中形象大跌,但仍然坚持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自当时时拂拭。否则心中不敬,何谈修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禅宗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慧能在弘忍门下时所作的一首偈的前两句,而张枫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则出自他的同门师兄神秀之手。对于这段典故,张枫不甚明了,但大梦却是知之甚深。在他看来,张枫是故意用神秀这段未见得“自性”的说法表明自己的立场。

长叹一口气,大梦声音中透出一丝遗憾道:“只到门前,尚示得入;作见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罢了罢了……其实我师与少林并无甚关联,只因于少室山面壁九年,天下人疑为神人。而少林寺正好得到北周名将白氏,此人因家逢巨变而遁入空门,他本身是绝世高手,在少林寺潜心修炼下,化解了戾气之后,修为更进了一层。而此时,杨坚黄袍加身,白氏深感世事变幻莫测,若无一技在身,命运始终要把握在别人的手里。遂将一生所学尽数传予少林僧众。”

想不到少林寺的武学竟然有这么个来历。张枫心中顿时有一种“今天没有白来”的感觉——一个埋藏他心里很有的疙瘩就此解开,虽然有些微不足道,但也让他胸中宽敞了不少,而面对大梦的那种压抑的感觉也消失不见。也许是没有了达摩的“名人效应”吧?

“诶……”张枫忽然想起来,是大梦引自己来到这里的,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将疑惑的目光转向大梦,张枫有些迟疑道:“大师今日引小子到这里来,应该不是为了这些事情吧?”

口宣佛号,大梦淡淡道:“出家人不打诳语,此确非大梦找居士前来的本意。”话虽如此,可是从他语气中透露出的一抹失望看来,对于这件事,他显然还有些犹豫。

张枫何等聪明,想想大梦来找自己时只是一味地引自己向山上跑,显然是想带自己去某个地方。不过看他现在的反应,应该是自己刚才的说话太过执着,使得对方还是怀疑是否所托非人了。

能够得大梦如此看重,此事显然至为重要,甚至还有可能是当年达摩祖师留下来的东西。如若因而错失,张枫再是洒脱也是难免遗憾的。不过转念一想,天下四大奇功,仅自己一个人就占了两个,自己已经是如此得天独厚,又何必在乎其他得失呢?

洒然一笑,张枫向大梦缓缓施了一礼道:“既然如此,小子就此拜别了。”

见张枫转身就走,大梦微感错愕道:“居士难道不想知道昨日山前大梦所说之话何解?”

张枫却是一阵大笑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大师之与我,不正像尊师之与梁武帝?既然如此,再谈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他可不管什么“着相”与否,迈着大步转身离开。

看着张枫潇洒的背影,大梦终于下了决定,长叹一声:“摩法虚宗,玄旨幽颐。可崇则情事易显,幽颐则理性难通。唉!虽然居士并非有缘之人,但留给大梦的时间已经不多,如今只能将此密托与居士。”

不是吧!张枫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梦:“大师今年高寿?按照令师的年纪算来,您至少还应该很长的时间好活的。”如果达摩在自己的年龄上面没有做假,那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就算他始终未能勘破最后一步,起码也是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了。

不知为何,现在的大梦给张枫的感觉并非一个有道高僧,而是一个睿智的长者。思考了片刻,开口道:“山中无日月,大梦确已忘记了自己的年纪。不过当日拜在达摩门下之时,大梦便已是四十许人了。”

当时就已经四十多岁了?那这个大梦如今岂非已经一百六十多岁了……

对于自己的年龄,大梦显然毫不在意,淡淡说了一句:“居士请随我来。”再度施展一苇渡江身法,向山上掠去。

“什么东西,弄得神神秘秘的?”张枫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嘟囔了一句,回飞之术再不保留,全速向大梦追了过去。

* * * * * * * *

当张枫再次来到大梦身边的时候,对方已经在半山腰的一个石洞前面站定。看了看眼前的这个黑咕隆咚的石洞,张枫好奇道:“大师所说要托付小子的秘密,难道就在这洞中?”

大梦含笑不语,当先走入洞中,他似乎对洞里的黑暗毫不在意,迈起步子来四平八稳,好像对地上的每一个凸起和凹陷都了如指掌。不过张枫显然没有他那么本事,幸好他对类似事情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个火折子,借着那微弱的亮光,张枫小心地跟在大梦的身后。

穿过短短的一条小道,二人来到石洞的尽头——一个相对大一些石穴。只见大梦袍袖轻挥,墙上的一盏不知由什么制成的火把竟然就那么亮了起来。

他的师父达摩就是个喜欢用“神迹”唬弄人的家伙,对于大梦身上的种种不可思议,张枫已经没有兴趣去研究了。熄灭了手中的火折子,张枫开始打量这洞穴里的一切。

其实这个洞穴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除了旁边石壁上的那个火把,就只有对面一面白质黑章,高约三尺的石壁有些古怪——那上面好似有一个人影。

想起曾经听到过的一些传说,张枫转向大梦,猜测道:“大师,难道这里就是当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地方?”

赞许地看着张枫,大梦淡淡道:“居士果然是个有见识的人。不错,大梦滞留此间百年,为的就是为这方影石寻找一个有缘人。”嘉许中却是难掩失望,显然因为张枫并非一个理想的人选。

历代相传,少林寺里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名叫“达摩影石”,又称“达摩面壁石”, 石头上有隐约的达摩影像。据说是达摩面壁九年,精诚所至,以致他的影象也透入石中。

《登封县志》记载“达摩在少林寺五乳峰上的石洞里面壁九年,影入于石。所以叫面壁石。石长三尺有余,白质黑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露其侧颔,衣褶仿佛全有”。明代的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也记述了他所见到的“达摩影石”。他写道:“下至初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

传说中的影石就在自己眼前,张枫不再掩饰好奇,仔细地围着这块影石打量起来。以他的见识,此洞是由石灰岩构成的,而“达摩影石”的质地显然于别不同。难不成这又是一块“天外飞石”?

“切,哪来那么多的天外飞石!”心中自嘲,不过张枫并不奢望自己能解开这个谜团。再次深深的看了影石一眼,张枫转向老僧道:“大师是否想让张枫代你寻找这个有缘人?”

大梦坦然道:“确有此意。”

微微一笑,张枫突然作出一个奇怪的手势:食指中指并立,并与拇指轻轻的摩擦起来——竟然是国际通用的要钱手势。

难得的是大梦居然也明白这个手势的意思,淡淡一笑,“居士真如此诚实却也难得。如此,我便将这套‘一苇渡江’的心法传给你如何?”

没想到张枫却摇头道:“免了,如果不是小子功力不足,大师认为刚才还会一直被你追在身后不成?”这话倒是真的,如果张枫也有大梦这样一百六十多年的修为,回飞之术加上幻魔身法和一苇渡江相比,孰优孰劣还真是不好说。

这次轮到大梦愕然了:“那居士想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