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克里姆林宫的狼人
8201400000041

第41章 哈勒欣河的遗留问题

之所以选择在国防委员会吹风而非直接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开火,我的考虑是,相比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政治局,国防委员会的消息更容易走漏出去,也更难追究责任。“别尔科夫出手攻击卡冈诺维奇”这样的消息,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就会传到莫斯科有必要知道这个消息的人耳朵里并成为近期议论的核心话题,如果可能,我希望最初的那股微风能够及时演变成飓风,从而起到让拉扎尔·莫伊塞维奇·卡冈诺维奇投鼠忌器的效果——相比其他标榜“民主”的国家,苏联缺少(或者说“更”缺少)所谓可以对政治起到监督作用的公共舆论,不过,这绝不是说在莫斯科舆论就是毫无价值的,在当前“集体领导”的微妙平衡之下,任何一点扰动都有可能改变力量的对比,——“拉扎尔保住了他的哥哥”、“赤裸裸的裙带”诸如此类,作为组织局与书记处的领导者,作为苏联党务、特别是干部工作的负责人,维持公正而铁面无私的形象当然有着绝对的必要,我希望他能因此精确的权衡为了这个与他关系并不算非常良好的哥哥该做到哪一步,毕竟明年又要召开党代会(第十九次党代会)了。

不过,也许我过于乐观了……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星期四召开每周例会,在这之前,人民委员会在星期一、书记处在星期二举行会议,初步确定需要提交政治局讨论的问题,然后卡冈诺维奇将草拟本周政治局会议的议程并与莫洛托夫沟通(后者负责主持政治局会议)。在会议召开前,所有政治局委员或者候补委员,都会得到一个议程简单说明以便他们对会议有所准备。然而,正如政治生活中的其他东西一样,制度化通常意味着已经有了另一种地下的游戏规则——仍然有足够多的办法造成出其不意。

今天的会议按照议程很简单,讨论不久前在哈勒欣河发生的、与日本关东军的那场军事冲突。

其实没什么好讨论的,57军的表现相当令人满意,实际上甚至比我之前预想的更好,用不着像另一段历史中的朱可夫那样花时间熟悉战场环境,更不需要熟悉部队——作为带部队进入外蒙的军长,科涅夫对这一切早已经熟得发烂了,所以,他在7月就发起了进攻,然后,一如另一段历史中的朱可夫那样风卷残云。

当然,现在没有大清洗造成的大量空缺,科涅夫大概指望不了朱可夫那种飞跃式的职务提升,不过如果接下来某个内地军区出缺的话,他显然会被列入优先考虑,但这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政治局要做得仅仅是对有功之臣做出嘉奖,对此,大家自然都没有什么意见,总政治部拟出的以科涅夫开始的七十名“苏联英雄”提名名单,没有引起任何争议。

我本来以为今天的会议就到此顺利结束了,当然,即使是酣畅淋漓的胜仗也一样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不过这是总参谋部作战部以及红军军训部、军械部的工作,说不定会有一些制度的调整变化需要政治局级别的审议,但是,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事情,不可能在战斗刚刚结束不到一周的今天就来讨论。

但是,拉扎尔·莫伊塞维奇·卡冈诺维奇似乎不这么认为,当多数会议多数成员还沉浸在对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格里采韦茨和格里戈里·潘捷列维奇·克拉夫琴科这两位飞行员第二次获得苏联最高奖赏赞叹的时候,他咳嗽了一声。

“红军这一次的表现,我认为可以说无可挑剔。”他对着国防人民委员奥尔忠尼启则扬了扬眉,“不过,我们是否有必要考虑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片寂静。

“难道红军的优异表现是一件如此令人意外的事情吗?”伏罗希洛夫说了一句俏皮话,我暂时听不出他是与卡冈诺维奇约好的,还是仅仅是要借活跃气氛显示自己的存在。

“我指的是,为什么日本军阀会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的边境进行军事挑衅?”

日本军阀?因为日本军队有着悠久的下克上的传统,那些无法无天的大佐、中佐寻找每一个能够实践“皇军天下无敌”的机会——并以此获得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资本。

这是我知道的,但我相信卡冈诺维奇关注的并不是这个。

“日本不是正在中国内地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吗?他们为什么要再在几千公里之外开辟一条新的战线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这当然不符合逻辑,不过,关东军的参谋们,有“逻辑”这个东西吗?

“这说明了什么?”

“只能理解为日本军阀根本不认为在中国内地的战争影响了他们对苏联的野心。”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波斯蒂谢夫这样推理。

听上去这似乎很合逻辑——但是,我突然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列宁格勒的一把手并非每周的政治局例会都出席——如果不是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一般一个月才来一次。哈勒欣河战斗后的论功行赏有如此重要吗?当然,波斯蒂谢夫革命前长期在东西伯利亚生活,而内战时他在远东打游击,之后又在远东工作了好几年。现在的政治局内,他可以说是第一号远东问题专家,也许他很喜欢这个身份,所以关注一切与远东有关的问题。也许如此……

“按照,我们派在中国的军事顾问的汇报,中国政府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四百万。”奥尔忠尼启则说,“……这个数字大概是当面日本军队的……五倍。”

“而且,我们已经向中国军队提供了大量援助!”卡冈诺维奇的声音提高了,至少我听上去如此。

我感到一阵寒意,我终于明白他的意图了。

苏联援助蒋介石政权的抗战,当然不是出于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的愤慨,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更是连边都沾不上。苏联的远东政策很简单,由于远东与苏联欧洲部分的遥远距离,决定了苏联在该地所能投入的军事力量有限,因此苏联不希望一个不友好的强国(哪怕他的代理人)出现在苏联的远东边境,而如果这种出现无法避免,那么出现的力量,越小越好。给蒋介石政权武器,增强他的抵抗能力,如果在华北和华中多一个日军,那么在东北自然就少一个日军,对苏联远东防务的压力就小一分。这是一个很清楚的逻辑,也是包括卡冈诺维奇在内的政治局可以接受的逻辑。但是……

“如果我得到的情报没有出错……”他的情报当然不会出错,联共(布)中央秘书处有一个不对外公开的马甲,叫做“特别部”,由秘书处处长兼任特别部长,该部的工作就是对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监督。“……就在哈勒欣河战斗期间,日本对他们在满洲地区的驻军进行了大规模增援,但是其主要兵力并不是来自日本本土,而是来从中国内地。在这个过程中,日军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换句话说,数量是日军五倍以上的中国军队,并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起到充分的牵制作用。”我希望奥尔忠尼启则仅仅是就事论事,而不是有着某种约定。

“确实也许还不充分。”莫洛托夫第一次开口了。对中国提供军援不仅仅是别尔科夫的政策,也是他的。

“可能更糟……”一叠照片被卡冈诺维奇甩到了桌上。

照片不是很清楚,确切的说,相当模糊,不过画面的主要内容还分辨得出来。“这似乎是我们的……坦克?”不止一个人表示了疑问。

“带框式天线,似乎是T-26指挥型。”也许伏罗希洛夫不是完全称职的国防人民委员,但红军30年代的主要装备他不可能不认识。

“我想大家都已经听说了哈勒欣河战斗的情况,我们的坦克兵表现非常出色。而日本军队虽然也投入了坦克……不过不管是科涅夫同时还是我们的坦克手,都表示完全不值一提。”

卡冈诺维奇的下一句话让我的耳朵完全变红了。

“显然日军也有类似看法,所以照片中的部队,一支正在从关内调往满洲的日军,该部队没有带自己的坦克,他们显然认定在面对苏联红军时需要更为有效的武器——从中国军队那里缴获来的苏联坦克……”

然后就变紫了。

“……我希望知道,我们究竟是打算武装谁?”

说明:苏联情报机关拍摄到增援东北的日军使用苏联坦克系小说情节,不过要说明的是,侵华日军装备缴获的苏援武器确系事实(在重庆得到美援之后,日军也大量使用美械),对这一现象,我们只能说,“运输大队长”一词并非仅具有国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