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8251800000015

第15章 你会读书吗——贫者因书而富,贵者因书而裕(1)

阅读的心理学知识

阅读总是需要全身心配合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阅读的策略,取决于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取决于读者阅读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阅读过程是这种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阅读效果起促进作用,消极的心理因素却往往成为阅读的内在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阅读方面的心理知识,自觉地把握自己的阅读心境,以真正做到有效阅读。

1.阅读的愿望和需要。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学习并且想方设法地学习?为什么有些人则不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是因为前者具有学习某科知识的内在愿望和需要,而后者没有。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五大项:即生理的、安全的、爱恋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我们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衣着、住室之类的东西。

安全需要指的是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今后有把握得到满足的一种感觉。安全需要主要是经济性的,但是,这种需要也同我们的情绪上的安全需要相毗邻,或者互相重叠。

这里所用的“爱恋”一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绪上的安全感觉。它指的是对钟爱和依恋的需要。它包括有人为了我的缘故而关心和珍视我的感觉。

尊重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重要、有价值,被人看得起、受人尊重、受人敬佩的一种需要。它意味着对注意、承认、地位、威信或诸如此类的东西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对个人的成长或完满发展的追求,是指一个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物的那种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人们对自我表现、审美经验和欣赏的需要以及人们追求知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解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需要。

人的大部分行为包括阅读都是满足这五种需要中的一种或几种。只要有助于满足这些需要,就会给阅读带来强化作用。例如,当一个人体检被告知他患了肝炎的时候,他就会立即产生一种关心自身健康的需要,因而也就会迫不及待地设法弄一些医学书来看,即使书中充满了深奥的术语和枯燥的数字,他也会很有兴趣地一页一页地翻阅下去。甚至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把有关肝炎的各种问题搞清楚了。当然,人们的阅读范围比这种或那种因直接需要而进行的阅读要广泛得多。我们在阅读一种书籍和材料之前,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和需要,甚至把书“啃”得滚瓜烂熟了,还觉得不过瘾。

2.阅读中的动机和兴趣。

如果我们感到读书枯燥无味,或者感到读书是一件要用意志去克制的事情,那么,应该问一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动机强烈吗?

只要躬身自问,我们就会发现,阅读常常是有动机的,但各种动机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例如,有的书之所以要认真阅读,是因为“要考试”,它们是升级、考证、考研,“不得不读”的书;有的书,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而努力去读的;有的书,是因为前辈学者说过“这是一本治学者必读的书”;还有的书,完全是因为它吸引了自己,唤起了探求人生真谛的热情……如果把自己的各种动机开列出来,我们一定会突然发现妨碍自己提高阅读效果的症结所在。

阅读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动机”,也就是说,读者是在外在压力下产生阅读某本书的愿望的。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指责而去读书,多半属于这种情况。外在的动机常常可以使人迫切地需要读书。另一类是“内在的动机”,是指读者在没有明显的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追求、审美趣味、求知欲而产生的阅读动机,读者所感受到的是内在的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阅读的主体是个人,是人的眼、脑、嘴、手的有机配合的独立活动,一切社会性的动机、外在动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必须要转化为读者个人的动机,外在的需要要转化为读者自己的需要。

深层的阅读动机是由世界观、学习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一时的阅读只需一时的动机就行,消遣性的阅读只需一般的动机就行,而作为开创性的艰苦的阅读,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则非有远大的动机不可。外界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人类的前途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一般表现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阅读欲。思想家们如果有一天身边没有书可读,就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寂寞感和空虚感。只有这样的阅读欲才能使读书成为乐事。这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对于读书欲弱的人来说,读物的难度会造成阅读兴趣的消失;但对于读书欲特别强的人来说,只要对胃口,读物越难,读起来越有味道。这种动机是深层的,阅读者自己也不是常常能意识到的。

除了读者的人生目标对于这种深层阅读动机的强烈制约之外,从阅读本身的角度看,这种深层阅读动机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读者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文字符号的感受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较高的人,在阅读时花在理解文字符号上的心力较小,阅读的障碍较小。语言能力高,实际上是思维敏捷,因而在阅读一开始就迅速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出一种阅读的心境,激起阅读欲。即使拿到一本开始不太感兴趣的书,但开卷读了一小段,也会因为语言能力强,获得一种阅读的内驱力,而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愿望。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

第二,阅读习惯和经验。

阅读习惯使读者迅速完成从其他活动转入阅读活动的过程,阅读是一种思考。因此在阅读开始时,心理往往不适应,发生“读不进去”的现象。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这种心理不适应的阶段延续较长。对于阅读成习惯的人,心理转变较快,一拿起书,眼、脑、心都进入“临战”状态,稍读几行就能很快品出味来。阅读经验也起同样的作用。读过很多书的人,能很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调节到阅读中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习惯和经验同该行为的内驱力有关。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第三,读者的“自我意识”。

在阅读中,读者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以“博学家”、“学者”自居的阅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内驱力,与以“随便读读”自居的阅读者是不同的。这个对阅读效果影响很大的问题,十分隐蔽地伴随在阅读心理的过程中,一般不为我们所察觉。有些人,在上学期间,心理上就过早地产生专攻某一学科的意识,结果很快失去了阅读其他必读之书的动机,形成片面的知识结构。还有的,认定自己是“不善阅读的人”,有了这样的阅读意识,就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读得少、读得慢、读得不好,反而认为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严重妨碍了多读快读的阅读动机的发挥。在阅读中,应该抱“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书是我读不懂的”的态度,便会大大激发博览群书的阅读动机。

阅读说到底是一种内心需求,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具备怎样的阅读习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是离不开阅读的,阅读是一种探险,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成长。越是会读书,学到的东西越多,你就越有成就。

读书也要讲阅读战略

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人,从中可以体味到阅读如同打仗,从宏观上看,有一个“战略”问题,从微观上看,有一个“战术”问题,即具体的阅读方法问题。那么,怎样理解阅读的战略?

所谓阅读的战略,是指对阅读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或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指导阅读全局的总计划。它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阅读过程,依据阅读活动各方面的因素,照顾阅读全局各方面的关系,确定阅读前的准备事项,阅读思维类型的选择,阅读精力的合理分配,阅读时间的科学安排以及阅读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从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科体系来看,每一门学科所规定的基础课程本身,就表现出一种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阅读战略。例如,拿一本教科书来看,一般都是采用章节分明、标示重点、开列复习题的体例形式著述的。这不仅方便学生分期、分周、分时进行阅读,而且在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各章节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怎样、如何进行复习等问题上,就给学生安排了一种阅读的战略。

有人说,一本哲学著作应当是用深邃的睿智写成的,一本美学著作应当是用敏锐的审美眼光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应当是用科学的严密的逻辑写成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任何一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了读者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步骤和方法,从而给读者安排了一种阅读的战略。所以,要想掌握某种学科知识,在具体阅读前,就要从整体上对该学科的主要课程,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辅助读物有轮廓性的了解,结合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阅读战略。

这就启发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先不要急急忙忙地去翻阅正文,而是研究一下书的目录、前言、后记,因为这些东西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一般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辑意图,有的还明确指出了书的写作思路,指出了读者在阅读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愿望、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方法。这对读者确定阅读战略是很有帮助的。

依靠作者为读者安排好的“阅读战略”进行阅读,这仅仅有利于读者快速获得有用的资讯。而如果阅读只满足于这一步,那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现代人的知识观、理论观、学习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要有所创新,解决所阅读书籍中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人们也不再把知识和理论看成确定不移的定义和结论,而是看成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的开放体系,学习不再意味着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理论和法则,而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过程,学习已成为多向型的、多功能的智力活动,与此相适应,便会需要一种崭新的“阅读战略”诞生。

考虑和制订阅读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读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身头脑为中心,以带有普遍性的阅读法则为基础,根据阅读全局各方面的关系和阅读活动中的若干因素,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先前孤立的、静止的方法和技巧,伴随阅读的全过程,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迅速、有效地吸取旧知、发现新知的特有的有机系统。

这个吸取、发现和创造知识的方法系统,随着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调整和重新配置,它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说过一段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下,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学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借用孙子的兵法,看阅读战略的巧妙之处,正是在于把握“正奇”之间最优配合和及时转化。阅读之“正”,就是带普遍性的阅读法则;阅读之“奇”,就是读者自己独创的读书方法。那么,“正”“奇”相互结合的“桥梁”,即阅读战略的“五声”、“五色”和“五味”是什么?

那就是阅读的“五个W”——“五何”:

Who——何人读?分析读者自身的情况:什么年龄,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等等。

What——读何书?分析读物的情况:是科学理论专著,还是学科史;是基本技能教科书,还是文艺作品,等等。

When——在何时读?既指具体读一本书的时间,又指在人生历程的哪一时期进行阅读,等等。

Where——在何地读?既指宏观的社会环境,又指具体阅读的直接环境,等等。

Why——为何读?为谋生?为成才?为怡情?为消遣?为装饰?还是为了创造和革新?

这可称为阅读之“五何”。“五何”是确定阅读战略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阅读战略根据阅读的目的、需要和条件而变化无穷。

前言是整本书的缩影

大部分的书都有前言。一般人可能以为作者在写书的正文之前所写的就是前言,其实恰恰相反,一般作者都是在正文全部完成后,才将全书的总结写在前言里。

然而,看书不看前言的人不在少数。若是要以高效率读书为目标的话,建议大家一定要先读前言。

前言是指写在一本书正文前面的文字,主要介绍该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内容及作者写书的缘由、意图、经过、体例等内容的文字。有的序文还要介绍作者情况、有关背景材料以及对该书的评论分析等。说白了,前言就是一本书全文的总结。若能够好好地阅读前言,不但可把握书籍的整体大要,也可预测正文的内容走向。

所以,一拿到书,一定要先看前言。为了掌握书的整体观念而先看前言有三个好处:

优点一:明了对象,利于选书。

先读前言弄清读者对象,不至于耗费很大精力去读与自己不适合的书。

当你带着目标逡巡在书店里时,可能在你需要的目标那一栏里,可能有好几十本到几百本同类的书。面对这么多书,要如何来选出自己需要的呢?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迷失方向。光是一本一本地研讨这些书的内容的话,就算有再多的时间都是不够用的。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打开每一本书的前言看一看。在前言的地方,先除去那些应酬式的文章和段落,再比较每本书的前言。如此一来,便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找出自己需要的书了。

优点二:前言帮助了解背景,便于入门。

看前言,恰似得一向导,使读者不至于迷路。所以在实际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效率的提高是可预料的。

优点三:为以后书目的选择节省时间。

意思是,知其人更知其书。当你阅读某位作者某本书的前言后,再读到这位作者其他的书时,比较能够掌握这本书的大纲。所以当你认同这位作者的学说时,只要是自己需要的资讯,不必再看内容就可以买下了,不需要再检视内容,可省下许多时间。

假设一个作者有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分别以不同的著作提倡他的论点,但因为他有一贯的中心思想,虽然每本著作的内容各异,论点不同,但是由于作者是同一个人,所以至少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主张。这种基本的见解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几乎所有作者的中心思想都可在前言里读到。亦即从前言的文字里,一定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考模式。

通过读前言来了解作者的思考模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有效应用在所有的范围。但是,有很多人不重视前言,多走了许多冤枉路而不自知。

由此,为了快速地收集到有用资讯,读懂一本书,前言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

看目录,掌握全书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