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825600000041

第41章 人生的华美篇章

第9章第3节 人生的华美篇章

虎门销烟

林则徐坚决要求严禁,道光偏向严禁,他们俩部分的情投意合使得道光更加坚定了禁烟的决心。有了上司的支持,林则徐于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翻开了他人生中最辉煌、最出彩、最华美的一章。广州这个毒贩中心的鸦片贩子还在做着得意的美梦,在他们眼里,清朝皇帝还能派出个什么人来,不都是些用钱就能打发的货色吗?这次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林则徐一把接一把的“火”烧得他们始料未及外加措手不及。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的第八天传讯行商,烧了两把“火”,这两把都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

(一)在三日内缴交所有的鸦片,收明毁化;

(二)写出保证书,声明以后的船只不得携带鸦片,如果经过查证携带,全部没收,依法处理。

面对这些禁烟措施,外国鸦片贩子觉得毫无威胁感,他们凭借经验普遍认为:林则徐的这些措施只不过是做给上面看的,只要给他一个合适的价钱,鸦片贸易依旧可以进行。但是这次他们以往的经验这次碰壁了,他们遇到的是一个正直廉洁、不敛钱财的忠诚爱国的大臣,金钱起不了任何作用。就凭这点,在当时的政坛林则徐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林则徐的这些举措,很得民心,各地民众鼎力支持,纷纷呈缴烟膏烟具,揭发检举鸦片贩子。一时间,鸦片贩子顿觉无处藏身,恨不得赶快逃离这个原来到处是利润的地方,大鸦片贩子查顿垂头丧气地说:“看不到一管鸦片烟枪了,见不到一个毒品小贩了。”

碰壁归碰壁,外国毒贩仗着自己有大英帝国撑腰,躲在商馆里和林则徐磨来磨去,就是不肯交出鸦片。林则徐岂能容忍他们的无端耍赖,哪怕让一包粉末逃离收缴都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不负责任,于是决定再烧一把火,向贩子亮出黄牌警告。他随即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并派兵严守商馆,断绝商馆与澳门的交通,撤退在商馆中的雇员,要求鸦片贩子交出鸦片,作出具结。

可是,外国鸦片贩子还不买林则徐的账,怀有侥幸的心理拒绝全部交出鸦片,外国贩子这种做法,无疑是蔑视了中国的主权,这对于林则徐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他传讯大烟贩子“首恶”颠地,发出最后的通牒:“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意思是说,哪怕是一丁点的鸦片不交出,本大臣也要和你强硬到底,绝不退缩。总之,我要和你们干到底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通过这几把势头猛烈的火可见一斑。

随着缴烟时间限期的到来,林则徐为了向外国贩子施加压力,派兵包围了商馆,撤出了馆内的所有雇佣工人。在这次禁烟斗争中,林则徐的基本政策是“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因此在对付鸦片贩子的斗争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

林则徐包围商馆的措施,终于使得英国鸦片商贩屈服了,以英国商务监督义律为首的英商原具结保证以后英船绝不夹带鸦片,但遇到有违犯“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这项禁令时,他要求两点:一没收鸦片,必须付给补偿;二对于违法人员,不能就地处决,必须经过公开审判,才可以定罪。对于义律的要求,林则徐从清政府的“怀远以德,抚取外夷,仁义兼尽的政策”的思想出发,作出了让步,承诺“凡缴出一箱鸦片者,酌赏茶叶五斤”。

义律的有条件的妥协使得林则徐在一个多月间斩获了两万多箱鸦片,共计20多万斤,取得了禁烟运动的极大成功。1839年6月3日,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集中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林则徐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将切碎的鸦片,投入两个50米见方的水池中,用盐卤浸泡半日,再加生石灰将池中煮沸,把鸦片销毁。鸦片之多,直到6月25日才全部销毁。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老外们也对来自北京的钦差表示佩服。

殖民者嚣张的气焰和几万斤、几十万斤即将祸害国民的毒品顷刻间化为沸腾的气泡,散作烟雾。见过虎门销烟的人都能看出林则徐是放开了手脚,大胆地干了一场,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也让老外们清楚地明白中国人不是吃素的,不会这么轻易就被鸦片打倒。对林则徐而言,虎门销烟的壮举是他的得意之作,奏响了人生最华美的篇章,而且达到了高潮。可以想象一下:禁烟钦差,威风凛凛,独立虎门;万千民众,豪情四射,欢呼雀跃;方池之中,鸦片痛苦挣扎,终成土灰。

南阻外敌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从鸦片对民众的危害程度,鸦片对当时中国经济的侵害,以及从维护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国家的完整、主权的独立来讲,无疑是一个爱国行动,重创了老外的嚣张气焰,是千里之外的大不列颠在东方遇到的顽强抵抗。对于一个迅速崛起即将号称“日不落”的大帝国来说,他们肯定不甘心就这么吞下林则徐制造的苦果,他们不是天朝眼里受了训就乖乖地滚回老家的好孩子。所以,这些人必然心急火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操了家伙,要和林则徐和道光干上一场。林则徐能不知道吗?他早预料到了。

林则徐一边继续禁烟,一边积极备战,增兵布防,加紧整顿水师,招募胥户、渔民、盐工五千多人编成水勇,提高广东水师应战能力,在珠江口沿岸添建和整修炮台炮位,购置西洋大炮,加强防御工事,并在虎门海口增设铁链、安放木筏横亘中流,拦截敌舰。在广东设置了一道“防护栏”,随时“迎接”英国人的坚船利炮。

在九龙之战、穿鼻之战、官涌之战中,林则徐领导军民成功地抵挡了外敌的入侵,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清政府在局部取得了成功,但在除了广东认真备战外,其他地方大都消极抵抗,很勉强和英国人拼上一把。既然广东这块骨头比较难啃,何不转道其他地方狠狠地打击一下晚清,让道光知道先进武器的厉害,这样一来,难缠的林则徐不用他们亲自动手,懦弱怕死的道光就能替他们解决了。

时代的悲剧

当英国人看破了道光,瞄清了他的软肋后,林则徐的悲剧命运也就毫不稀奇了。

道光时的清朝已经积贫积弱。早在乾隆末期,马尔嘎尼就说过类似的话:这个东方帝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强大到不可战胜,它现在就像一只庞大的航船,现在之所以不会沉没,是因为有个能力很强的掌舵者,如果哪一天没有这样的人,那么这艘航船就将摇摇欲坠。他说得很对,乾隆后的清朝皇帝里缺少强有力的治国治世之才,但不缺少无能者。貌似强大的帝国呈现疾病缠身的状况,到了道光,国家已经危机四伏。

但令人绝望的是,深宫高墙里的“天朝”皇帝还在坐着大国梦,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一概不知,甚至连敌人离我们有多远也搞不清楚。道光曾问手下:从英国到新疆是否有陆路可通?如果康熙九泉下有知,肯定会被这个后代气死。连长辈们早就知道的事情,到了道光这里却一丝不晓,康熙关心世界局势的爱好在他这里也没有得到遗传。一国之君都对“天朝”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臣民了。可见封闭的力量有多可怕,制造出的结局有多可笑。

鸦片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北上英军的势头、速度、坚船利炮吓坏了道光。对敌人的不了解使得道光只凭他们的武器来判断敌人的力量,预见战争的结果。清兵沿线溃败,英军挺进,威逼北京,道光害怕了。他眼前的对手太强大了,不能和他们硬拼,还是求和吧。英军的要求一一得到了实现,这样的皇帝短视、软弱、好欺负。上司的退却意味着林则徐前功尽弃。琦善到了广东,一点脑子也不用动,只要是林则徐做的,他反着做就行了。辛苦经营下来的海防就这样让自家人拆了,林则徐带着愤怒离开了广东。

强硬在与保守的较量中,最后败下阵来。敌人大摇大摆横行中华大地,清朝真的就这么不堪一击吗?让绕了大半个地球的英国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征服了,有失败的原因,但有更多胜利的理由。林则徐虎门销烟、积极布防带来一连串的海战胜利就是最有力的反击。反抗侵略的政策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发动民众,扭转了广东的局势,给清政府的海防树立了一块成功的试验田。可是道光的钢筋混凝土脑袋、海防官员的消极抵抗,让身处广东的林则徐倍感寂寞,他在一个偌大的舞台上唱着独角戏,最后小丑们一拥而上,他被挤到了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