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825800000037

第37章 (三十六) 王与马,共天下

(三十六)王与马,共天下

西晋末年,刘聪攻下长安后,南方还在晋朝官员手里。晋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诏书,要镇

守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琅琊王司马睿继承皇位。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晋怀帝的时候,他被派到江南去镇守。他带去

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来拜

见他。为了这个,司马睿心里不踏实,要王导想个办法。王导有个堂兄王敦,当时在扬州做

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个人商量出一个主意来。

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

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

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

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

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

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

司马睿。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

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

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

。司马睿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

建康就站稳了脚跟。

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

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

里做官。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

分感激王导。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这就是晋元帝。在这以后,晋朝的国都在建

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

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

,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

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

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

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

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

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

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义,反映了东晋门

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琅邪王氏王导、王敦兄弟与司马氏“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建立了祭由

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诠释两晋之际的王、马关系,探索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脉络,是理解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重要一步。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

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

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又称寒门)

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

,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

权的庶族联姻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

断政治,排斥庶族。庶族即使做官,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

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少有晋升的希望。

“王与马,共天下”,这并不是时人夸张之词,而是一种确有实际内容的政治局面。《晋

》卷六《元帝纪》载,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兵入石头,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

,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琊,以避贤路。”同书卷九八《王

敦传》记元帝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元帝此时不

敢以君臣名分责王敦,只得委曲求全,企图维持与王氏的共安。他请求王敦不要擅行废立之

事,不要破坏“共天下”的局面。如果王敦执意独吞天下,破坏共安,元帝无以自持,就只

有避住琅琊国这一条路可走。

征之历史,“共天下”之语,古已有之,并不始于两晋之际的王与马。《史记》卷八五《

不韦列传》,不韦为子楚谋秦王之位,子楚感激,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

之。”子楚允诺吕不韦共有秦国,这就是后来子楚得立为庄襄王,并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

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的缘由。《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五年刘邦击楚,诸侯约而

不至。张良曰:“楚兵且破,〔韩〕信、〔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

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卷一《高祖纪》记此事,“共分天下”即作“共天下”,师古

注曰:“共有天下之地,割而分之。”这就是刘邦发使割陈以东之地与韩信,割睢阳以

北至谷城之地与彭越的缘由。

由于时代的推移变化,裂土以“共天下”的情况,西汉以后已经不存在了。“王与马,共

天下

”,不再是指裂土分封关系,而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臣不同的关系。王与

马的这种名器相予、御床与共的关系,发生在东晋创业、元帝壮年继嗣之时,不是末世权宠

礼遇非凡,也不是控制幼主僭越名分一类不正常的情况。王导以一代名相处此而当世多不以

为非分,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为什么江左会出现这种政治局面呢?总的说来,偏安江左是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产物,

江左政权依赖于士族,则是门阀制度发展的结果。“王与马,共天下”归根到底可以从这里

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