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825800000050

第50章 (四十九) 诗 仙 李 白

(四十九)诗 仙 李 白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活于唐代中期。他是我国自屈原

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之为“诗仙”。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唐长安元年),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

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幼年时,

父李客迁居绵州冒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客是一名大客商,李白兄妹众多,他排行“

李十二”。李白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青莲乡里度过的。

从5岁到15岁,是李白在家里读书学剑的时期,而启蒙先生是他的父亲。李客从西域

碎叶迁入江油县后,一直隐居在家里,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对李白的教育上。他教儿子读《诗

》、《书》,诵《子虚赋》。李白读书越来越多,至10岁就广泛涉猎了诸子百家的书,连

佛经、道书也都拿来诵读。李白从读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显示了惊人

才智,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这一时期,李白除了读书,还喜爱剑术,风流年少、英气勃发的李白,练就了高明的

剑术。

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刻苦的研读,使少年的李白初露锋芒。20岁以前,他写了不少诗文,

虽羽毛未干,诗体较弱,但如早莺出谷,清音动人。

李白出蜀,怀着“奋其智能,屡为辅弼”,“出则以平交五侯”,“使寰区大定,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热望。他带了很多钱财,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

“任侠”是李白诗歌和性格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特别是在开始漫游的这一时期,他的豪放性

格和行侠仗义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

以后又泛舟洞庭湖,“南穷苍梧”,游历了各地著名山川。

李白是慷慨才人,在出蜀后还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救了所谓“落魄公子”

,他在《赠友人》中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他少年

时期的朋友都是一些豪侠之人。

从离开蜀地以后,大约游历了三年光景,到了27岁时,他到了湖北安陆,和在唐高宗时当

过宰相的一人之孙女成了亲,暂时定居在安陆。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人,夫妻两

个恩恩爱爱,一住便是十年。这十年间,他的诗歌风格已完全成熟了。

这期间,他认识了当时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长李白11岁,此时已经归隐,过着饮酒做诗

的生活。孟浩然的志趣和李白当时“少年不得意,茫然无安居……常时饮酒逐风景,北心遂

与功名疏”的心境相似,因而两人惜惜相交。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反映了

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后,李白豪兴又起,又怀雄心壮志,北游到了山西太原。这时期

,他和元参军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游历了很多地方。

就在太原,他认识了唐名将郭子仪,郭那时只是一名小兵。一次犯了过失

而要受到责罚,李白看他很有才能,就替他说情免了罪。李白在太原过了一夏天,到秋天就

东游齐鲁去了。

在齐鲁,李白最常住的地方是任城和沙邱,而且他在沙邱安了家。这时他和孔巢文、韩准

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共隐泰山南边的祖律山,常常一块饮酒酣歌。时称他们为“竹溪六

逸”。隐居的李白并未放弃他的抱负,常以大鹏自比。

李白没有停下他漫游的脚步,离开山东就南下了,漫游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经过

十余年的磨砺,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认识得更清楚了。

这时期他写了很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如

《丁都护歌》、《乌夜啼》等,反映了人民劳动之苦,以及征役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

苦。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2岁。这年春,他游览了泰山,写了六首诗,描述了他远

大的理想。而后,他又到了会稽,与吴筠共居其中,这时恰好唐玄宗召吴筠入京,吴便在

玄宗前推荐了李白。

从此,诗人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过的生活。

李白游历了十多年,但却从未到过长安,现在机会来了,而且是唐玄宗连下三令征召的

,李白自然喜不自禁“仰天大笑出川去,著鞭骑马入长安”。初至长安时,他名声显赫,

据说唐玄宗亲自降辇步迎,并且问以国政

,征他做翰林供奉,但所谓翰林供奉只是一种以文学词章被顾问的侍从职务,没有实际官职

,此时,唐玄宗已在位三十年,当时掌权的是中书令李林甫,为人甚是阴险。而玄宗请李白

进京,并不是请他参政,是要他吟诗取乐。李白虽得宠于宫中,但玄宗只是把他看作御用文

人,让他写一些华丽的点缀升平的新词,增加宫廷乐趣而已。开始时他自然也觉得扬眉吐气

,但很快他就感到寂寞和凄凉了,原来一切希望的是幻想。

在郁郁不能尽其志的同时,李白结识了很多朋友,他和贺知章、崔宗之等常常一块饮酒

游览,当时人称“酒中八仙”。此中地位各有不同,但都喜欢浪漫的生活,只有和他们一起

,李白才能摆脱社会羁绊的情绪,才能找到自我。

三年的宫廷生活,李白看透

了政治的腐化和罪恶,诗人愤怒了,厌倦了,

他请求玄宗让他离去,玄宗便“体面”地准许了他的请求,于是李白长笑

入长安,三年后又高歌大笑离开了长安,从此,他再也没到过京城。

离开长安后,李白到了河南洛阳。在洛阳,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

甫见面了,而且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友谊。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位同时代的大诗人,

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中间却似有一根线把他们的心连在一起,竟在彼此的感情

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两位诗人一样的有才气,一样的有抱负,一样的喜爱漫游,按文

人相轻的说法,他们俩是无法相容的,一山难容二虎,而他们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李白这年44岁,杜甫33岁。杜甫向来对贵族和富商深为厌烦。但他一见李白,便深深地为这

位比他大11岁,社会经历丰富的诗人的风采吸引住了,真可谓“一见钟情”。于

是他们就一块游历,一同饮酒做诗。他们到了开封,在那里遇到了高适,三人意气相投,一

起“慷慨怀古”,互相倾吐他们的心愿。这样,三位诗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生

活。

天宝四年(公元746年),高适去了楚地,而李白和杜甫一起到了山东齐州,他们常在北海

太守李邕家中饮酒聚会。杜甫那时有诗评李白的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二人一起

饮酒做诗,一起抒发内心的愤懑和慷慨悲壮之情,他们的友谊更亲密了。不久杜甫到长安去

了,李白也要开始他新的漫游,两人在兖州石川分别了。此后再也没有见面,再也没有找到

“金樽重开”的机会,虽然分别了,但他们却彼此思念,作了许多怀念的诗歌,彼此关心对

方的去向和生活,他们的友谊正如他们的诗一样为后人称颂。

在齐州时,他曾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篆于紫极宫,官场失意,大志不能实现,诗人只好从仙道

中得到解脱。然而求仙学道并不能解脱他日常生中的愤懑和忧虑,他只好饮酒咏歌消愁,然

而“饮酒消愁愁更愁”,豪放中仍掩盖不住他的内心的愤懑。

在北方盘桓了几年后,诗人南下了,他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南下前所作,生活的

磨砺,使他醒悟“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先是到了江南,在广陵和金陵游

览了好久,之后他到了浙江会稽、永嘉和天台山,但那时他的知音却很少了。“苦笑我夸诞

,知音安在哉!”诗人的心是多么的寂寞!

天宝十三年(公元755年),李白回到广陵,遇上了魏万。李

白把他的很多文章都交给魏万。后来魏中了进士,就把文章编成了《李翰林集》,并写了一

篇序,这是李白诗最早的诗集子,但却没有流传下来,两人在广陵盘桓了些许日子后,扁舟

入秦淮,至金陵。在金陵他们分手后,李白到了宣城。

这年,安禄山起兵,李白正在宣城,天宝之乱,标志着唐朝走向衰落而诗人也被卷入其中。

757年2月,李白在永王鳞军中当了两三个月的幕僚,永王鳞兵败后,李白在逃难中被捕入

寻阳狱中。

兵败获罪被抓,应说是要遭死罪的,但郭子仪却念李白当年恩情,鼎力相救,上书求情,才

改为流放。次年,他便受到了长流夜郎的处分,那一年他58岁。第二年,他还没有到夜郎,

刚到了巫山的时候,就被赦了。万里流徙,一旦释放,他当然高兴万分。他又恢复了酣饮高

歌的生活,在回高阳的途中,在岳阳他遇到贬在长沙的诗人贾至,他们在洞庭湖一块泛舟,

老友重逢,李白的心情很是愉快,一个蒙遭灾难的老人,在喜获释归后又遇友人,怎能使他

不开怀。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四涟。”公元760年,他已经

60岁了,虽然已是暮年,但诗人慷慨高歌的壮怀依旧,豪放精神不减,反而更强烈了,他

的朋友任华说他“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叔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是对李白一生最

恰当的概括。

暮年的李白,生活更艰难了,战乱获罪的遭遇使他一下衰老了,自释归后,许多朋友疏

远了,官吏更是不敢亲近,生活就愈加窘迫了,有时连饮酒钱也没有。

暮年的李白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在那里得到了他所珍爱的一种真实淳朴的友情。

他的《赠汪伦》诗便是一种自然淳朴情感的流露。

公元762年,因为贫病交加,李白在到安徽南部的当涂后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

把诗稿都交给了李阳冰,这是他一生精力的结晶,请李阳冰替他编集作序,就在这年十一月

,他病逝在当涂,终年62岁。逝前作了《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居之兮涯为出涕!”

一代伟大的诗人,在经历了坎坷的豪放而浪漫的生活后,带着极大的遗憾,走完了他充

满传奇的一生,一颗巨星陨落了。

诗人去了,带着一身遗憾和抱负。他昂然来到人间,傲岸地走过一生,

又飘然离去,他没有死,他的诗,他的魂永远漂游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