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藩 镇 割 据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称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
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公元712年~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
设立节度
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
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
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
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
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
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
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的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
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的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
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
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
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
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学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
“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公元762年~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公元76
3年,安史之
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
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统治今河北
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
山东北部;薛蒿为相卫节度使,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
。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
与此同时,淄青镇大将李正已逐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
袭相承达三代4人。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19年。公元781年,梁崇义被
消灭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
德、
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公元78
3年,又调泾原兵东援,十月,该军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
为秦帝。德宗
出奉天。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
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
,公元785年八月平定
李怀光,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
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转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公元805年~820年),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
元年(公元8
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公元806年,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
平定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同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节度使李
叛变
,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
被部将所杀。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强了信
心。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
,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协,承认承宗继位。
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李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军中推立大将田兴,田兴表示服从
中央。
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
仙奇,仍割据称雄,吴少阳继位。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
宪宗
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
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
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无力,
战争拖了4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公元817年十月,唐邓节度使
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
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公元819年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
降唐
。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
都解决了。
第三阶段从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公元821~872年),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宪
宗伐叛
所创下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
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
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
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
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公元821年卢龙首先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
的新
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
),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
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态),后田布自杀。于是“河北三镇”又脱离了
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实行原先的旧传
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
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也出现割据者,如徐州(今属
江苏)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
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
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了泽潞。
这次被
称为“会昌伐叛”的胜利,对稳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第三阶段中,藩
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在这段时间内,不论是在唐朝控制的地区
,还是藩镇割据的地区,都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
权力下移的象征。
第四阶段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公元875~907年),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乾符
二年(公元875
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虽然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
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后,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
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
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这样,割据的藩镇就空前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
藩镇立即转入相互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几乎遍及全国。907年,名义上的中央
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历史终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
北宋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