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826000000156

第156章 暗示效应

第16章经典心理学效应解读第1节暗示效应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比尔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研究发现,巧妙的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中剥夺我们的判断力,对我们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心理学中,人们将这种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的现象称为“暗示效应”。暗示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来,尝一尝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滋味,等主人详细介绍之后,你才渐渐体会到菜的新奇和特殊来。

再比如,有一天同事突然说:“你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最后,因为太担心,你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当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充满活力,病态一扫而光。这些现象初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这都是暗示效应在起作用。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令人捧腹不已。其寓意主要是讽刺那些坑人的奸商,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范伟饰演的那位买拐者,他在卖拐者逐步的心理暗示下,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腿有毛病,最后买下了那副拐。人们笑他愚得可悲、愚得可怜,就像人们常说的:“让人卖了,还替人家点钱呢!”但这样的愚者,是否“纯属虚构”?事实上,在商家的虚假宣传中,上当受骗者比比皆是。上当者是不是都很愚蠢、智商都很低呢?也不尽然,不少人在各方面还是蛮精明的,但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是指自己使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有人早上起床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太好,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就产生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如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中世纪的一个监狱里,一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被蒙上眼睛,医生在他旁边说:“你将被割开动脉,你的血将慢慢流尽而死。”说着,医生用一钝器刺了一下犯人手腕处,又悄悄打开身边的一个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滴落。不久,那犯人就瘫软下来,竟昏死过去。

那个犯人是被“消极暗示”吓死的,我们某些家长、老师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消极暗示”,又何尝不是一种“扼杀”呢?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暗示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因而“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在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暗示效应在本质上就是用别人的智能,影响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当然,其本质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中,也就是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与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师在旁边轻轻暗示:“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这样的积极暗示,起到的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暗示效应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成为别人或异端邪说的受害者。比如,个别“法轮功”的痴迷者,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去做李洪志的牺牲品,临死还感激李洪志为他们指出“圆满”的升天之路,这就是消极心理暗示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