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6节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字子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迁父司马谈,是西汉中央政府的“太史令”。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
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
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
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
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
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
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 匆酰们蠛诺墓适拢坏焦崤妫梦柿醢睢⑾艉蔚墓氏纾坏焦?
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
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
沅湘,西至崆峒。壮游开阔了眼界,收集了资料,丰富了学识。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说
的厚实基础。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
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
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
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司马谈
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
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
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
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
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一的日数是三百六
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
后,他秉父遗志看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公元前99年,因替好友李陵战败
投降匈奴一事辩护,触怒汉武帝,受到“腐刑”。此后,他发奋著书,前104年,开始编写
《史记》。经十余年努力,司马迁约在五十五岁时终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巨著《
史记》。
《史记》
《史记》的内容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三万字。《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
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根据他认为可信的史料,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生动地
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统称为《史
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
杨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褚少孙等补足。
《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
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
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挚领的作用。“世家”亦以编
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
,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
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
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
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占卜者、俳优等
社会各个阶层。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
。前一类列传有“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后一
类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列传”对“本纪
”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
繁简而别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观之,也可分为大事表和人物表两类。“表”的作用是
形象、直观,便于观览,可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
使记载免于繁冗。“书”,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部分。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
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
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
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
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
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
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
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
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史记》的艺术特色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
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
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
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由崇高美贯穿始终的巨著,不管是那众多的历史人物,还是纷繁的历史场面;也不管是他那
独特的文章风格,还是写作时的立意,都饱含着一股力量。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练、通俗流畅,既舒缓从容、庄谐有致
,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
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
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
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
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
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刘邦惺惺作态的样子。司
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
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
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
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
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