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9节谢灵运
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谢玄的孙子,袭爵
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
寄养在钱塘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儿,后世又称之为谢客。谢氏和王氏同为
晋以来的高门领袖。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
的赏识,和谢瞻、谢晦等兄弟齐足并驰,成为谢氏族中一时之秀。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谢灵
运出仕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谢
灵运为记室参军。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后来势力扩大,渐至
对峙抗衡。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谢混支持刘毅。义熙八年,谢混为 踉K薄>拍辏跻?
兵败自杀。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
,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是年,刘裕北伐后秦,谢灵运奉使
至彭城慰劳。两年以后,再次到彭城慰劳刘裕。不久,因为杀死门人,被免官。永初元年(4
20),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
率。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谢灵运的创作
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庄哲学。谢灵运一生
著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
代,由他开始,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
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
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
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
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
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
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
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
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游览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
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
诗派的第一人。
在谢灵运山水诗中,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之美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而使之成为精美的
诗歌意象的能力。《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好处
就在于能够抓住初春时节景物中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不过,这种平易的句子在谢诗中为
数不多,更多的是那些以刻炼见长的描绘。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
戍石鼓山》)等,都是非常精致的。《诗品》说谢诗“杂有景阳(张协)之体,故尚巧似
”,确实不错。但谢诗的状物巧似,比前人更为逼真,富有特征。
谢灵运的山水诗,几乎全都是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作的。他企图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来忘
却现实的压迫,但出于高傲和褊躁的个性,一种贤者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和苦闷,总是顽强
地冲破超然物外的要求,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所以,他的山水诗,常常是外在的平静和内在
的不平静的结合。
谢灵运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营造画境。这是因为他领略山水不是陶渊明式的静观,而
是移步换景式的游赏。静观须心境纯静,方能物我亲切交流,落笔成诗,便生意境。游赏则
寻幽揽胜,山水异态,纷至沓来,耳目为声色所感,詀藻绘象,乃成画境。
如《从介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透迤傍隈釽,迢递陟
陉岘。过涧既厉
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经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
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薛萝若在眼。
诗人于黎明登舟,沿溪而行。山涧或湍急,或环,或沉静,皆有可观。其
间又或
登临栈道,或仰观飞泉,或攀摘卷叶,终于渐至佳境,这种依时间顺序和场景转换的写法,
略有叙事的意味。这种叙写式的写景,正是陶诗所无,而为谢诗特有。
因为登山临水,视野开阔;又因为景有远近,色有浓淡,诗人依其感官印象纳入画面,其山
水林木,乃粗具透视的关系,如“时夕竟澄弄,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享》)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以
远近、大小、疏密、浓淡、虚实表现景物在不同的距离中造成视觉上不同的印象,从而使诗
歌获得一种疏宕清丽之美,与汉赋对山川方物的全景式描写相比,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叶
燮《原诗》说汉魏诗“远近浓淡,层次脱卸,俱未分明”,而六朝诗“始知烘染设色,微分
浓淡”,虽不如盛唐诗的层次分明,但其透视关系已在“形似意想间”。对于促进这一转变
,谢灵运的诗与晋宋人的山水画无疑是有贡献的。
炼句用字,更为刻意的追求,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又一特点。因为如此,谢诗“经纬绵密”
、“体尽徘偶”(许学夷《诗源辩体》),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
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这样得之自然的神
会之笔,在谢诗中并不多见。
谢诗在语言方面的疵病,一是有时铺排过甚,如《诗品》所言,“颇以繁富为累”;二是有
些对句显得板滞无精神;三是多使用典故和深奥的书面语,读来拗口而且费解。谢诗还有一
个明显的毛病,即大多是前半部分写游览经历和山水风光,结尾来一段老庄(有时是佛学)
哲理,这几乎成了一套固定程式,明显带有玄言诗的痕迹。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将哲理融
化在形象中,而且,他所表述的那些鄙视世俗荣名、以超脱为高尚的道理,跟他的性格以及
诗歌中的内在情绪也不合,总不免显得勉强、累赘。
谢灵运除山水诗以外的作品,主要是拟古的乐府诗,成就不高。倒是模仿南方民歌风格的二
首《东阳溪中赠答》比较值得注意。
可怜谁家妇,缘溪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这是第一首,语言浅切委婉,后两句的比喻非常漂亮。从东晋孙绰、王献之等人开始,
文人模仿南方民歌的现象就零零星星地出现,经过鲍照到齐梁,成为一时之盛。
此外谢灵运还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
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谢灵运早年信奉佛道,曾注释过《金刚般若经》,润饰过
《大般涅经》,有《辩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