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826200000089

第89章 屠格涅夫

第3章第55节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的生平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

世袭贵族之家,母亲独断专横,从小就目睹他家农奴的非人待遇,对农奴制产生厌恶。1833

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

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在欧洲,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与巴枯宁等人时有

来往。在这个期间形成他的西欧派观点。回到俄国后,在1842年底结识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他的反农奴制的态度更为坚决。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尝试写诗。1843年他发表叙事诗《巴

拉莎》,获得别林斯基的赞许。同年他认识了法国女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此后终生眷恋她

,甚至为她而侨居国外。特写集《猎人笔记》(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

获得作家的声誉。同期他还写了一些剧本,以《村居一月》最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长篇小

说《罗亭》问世,罗亭成为“多余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贵族之

家》给他带来第一流作家的声望。以后他把目光转向观察新的社会典型,创作出刻画“新人

”形象的两部长篇《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其中《父与子》是他的代表作

。1867年发表长篇小说《烟》,通过男主人公在爱情生活上惨遭打击的体验,曲折地表达

了作家在这个时期对社会政治运动所产生的悲观情绪。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

)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此外,中、 唐∷档拇醋骷负豕岽谒簧奈·

学活动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恋》、《春潮》等。《散文诗集》(1878~

1882)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其中流露出作家多方面的思想和情感。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

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

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1883年,屠

格涅夫在巴黎病逝。

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擅长自然

风景描写,常用隐蔽手法描写人物心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

屠格涅夫的创作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小说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

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

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

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

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小说中,屠格涅夫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主形象。《两地主》中的地主斯捷古诺夫是

“照老例行事”的人,他的哲学是“主人总是主人,农人总是农人”,“如果父亲是贼,那

么儿子也是贼”。鞭打农人,是这位地主的最大享乐。《村吏》写一个青年地主宾诺奇金,

他是退职禁卫军官,全省最有教养的贵族和最可羡慕的风流男子中的一个;女人们为他发狂

,极口称赞他的风采。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地主,但作者却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宾诺奇金“仁

慈”外衣掩盖下的残酷本性,使他成为一个概括性最强的成功典型。屠格涅夫笔下的地主不

只贪得无厌、疯狂鲸吞农民和他本阶级中弱者的财富,而且一个个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腐朽味

。《莓泉》中的伯爵彼得·伊里奇是一个显贵,彼得堡的第一流人物常常来拜访他。他开起

宴会来,真了不得,焰火冲天,车水马龙,有时竟放火炮。单是乐队,就有四十人,用一个

德国人当指挥。如果说这个私人宴会阔气得惊人,那么,这位伯爵的行猎却“壮观”得可笑

。他行猎的原则是一切都要漂亮,马要漂亮,看狗的人也要漂亮。穿着有绲带的红外套的看

狗人集中在院子里,吹起号角,大人出来了,他们就把马牵给大人,大人上了马,猎师的头

目把大人的脚放进马镫里,脱下帽来,把马缰绳放在帽子里卷上去。

《猎人笔记》不愧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问世之后,就受到俄国文艺界广泛的注意。别林

斯基正确地论述了《猎人笔记》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他说,屠格涅夫的才能最显著的特色

在于:他的创作永远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上。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以极端朴素的白

描手法,潇洒自如的“随记”形式,以猎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俄罗斯农村那些最平常的

生活故事,勾勒出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他处处让生活本身说话,让读者从那些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中,去领略生活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猎人笔记》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一篇篇作品都统一在揭露农奴制下农民与地主尖锐对立

的关系和反对农奴制这一深刻主题之下,使得各个短篇结集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基石,也是他那些成功的长篇小说出现的先兆

。它的思想内容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它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方法,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借鉴。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

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

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

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知识分子的

生活。罗亭是“多余的人”行列中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力求在五十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探

索“多余的人”性格的社会根源,评价三、四十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他肯定

罗亭在三、四十年代的黑暗时期热忱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起了进步作用。但他又从五十

年代要求采取积极行动这一高度,指出罗亭脱离实际,徒尚空谈,已担负不起改革现实的任

务。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然而作者又对罗亭们的悲剧命运十分惋惜,再三为他们

辩解。《贵族之家》进一步写到贵族庄园的衰亡和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消失,充满了挽

歌的情调,并宣扬了恋爱至上的人生观。

《父与子》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

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

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

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父与子》写的是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洛夫到同学阿尔卡狄家作客,同阿尔卡狄的一

家,特别是其伯父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尖锐冲突,引起决斗。然后,巴扎洛夫离去,在

省城里对贵族寡妇阿金左娃发生爱情,遭到拒绝,最后回到家中,在一次解剖尸体时感染伤

寒病菌而死。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塑造了“新

人”形象——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埋头实干,性格坚强,能言善辩。他反对农

奴制,批判贵族自由主义,否定贵族的社会,在政治上是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重视实验

,提倡实用科学,在哲学思想上是个唯物主义者。

小说还描写了各种类型的地主贵族,用以同巴扎洛夫形成鲜明对照。阿尔卡狄的父亲是个温

和的自由主义贵族,而伯父巴威尔则死抱住保守派贵族的立场,认为只有贵族才能推动社会

前进。并认为贵族制度是不可动摇的。

小说表现了两种政治倾向之间的斗争,并让巴扎洛夫在精神上压倒周围所有的贵族,用作者

的话来说,显示了“民主主义对贵族的胜利”,这是符合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的。但是作者

由于受贵族自由主义立场的局限,并不同情巴扎洛夫,有时过分强调他身上的缺点并渲染他

内心的矛盾,给他加上“虚无主义者”的贬称,又为他安排了一个过早死亡的结局。小说出

版后再次引起激烈的争论:自由主义者不满意作者让巴扎洛夫在精神上占了上风;革命民主

主义者则认为作者的同情仍在贵族一边,指出作者给巴扎洛夫横加缺点也是对革命民主派的

歪曲。

《前夜》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写于一八五九年六月至八月。它是作者创作的黄金时代——

第三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屠格涅夫整个创作史上的杰作之一。

小说描写俄国姑娘叶琳娜,为着共同的理想,与留学莫斯科的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志士英

沙洛夫相爱。由于斗争的需要,英沙洛夫必须离开俄国,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叶琳娜毅然冲

破家庭和社会的阻挠,决定与丈夫一起奔赴前线。但就在他们即将到达保加利亚的前夜,积

劳成疾的英沙洛夫与世长辞了。这是多么不幸啊!但叶琳娜没有因为丈夫去世而放弃她的理

想,她继承英沙洛夫的遗志,背井离乡,带着英雄的遗体奔赴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

作品主要写叶琳娜这个平民知识分子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夜”的成长过程。她是作品的

中心人物,作品以她的性格发展为线索,脉络清晰地展开故事情节。《前夜》反映的是俄国

农奴制改革的“前夜”。改革有赖于“自觉的英雄”。屠格涅夫清醒地看到,在贵族中,即

使是优秀分子,也不能肩负这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新人”。屠格涅夫塑造了平民知识

分子英沙洛夫和叶琳娜的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打开了崭新的一页。叶琳娜的形象比英沙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