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826300000039

第39章

第四篇第38章红色的海——红海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颜色鲜红的海,这就是红海。它是印度洋的附属海。

红海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鳄鱼,从东北向东南,斜卧在那里。它长约2000多公里,最大宽度30

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北段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峡与亚丁

湾相通。海内的红藻,会发生季节性的大量繁殖,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有时连天空、海

岸,都映得红艳艳的,因而叫它红海。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海

水是蓝绿色的。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红海成为印度洋与地中海间的要道,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航

线,它使原来绕过好望角的航线,缩短了9000公里。

红海是年轻的海。大约2 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诞生了红海。现在还可

出,两岸的形状很相似,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间的裂谷,沿

红海中间通过。

高温高盐度

1947年,瑞典的“信天翁”号调查船,曾经来过红海考察,发现了海底裂谷处的几个热源。

来,美国的“阿特兰蒂斯Ⅱ”号和英国的“发现者”号,也相继到这里调查,证实了这些热

源的存

在,并测得了这里的水温高达56℃,盐度高达74~310。而在正常情况下,热带海面的水温

一般最高只有30℃,至于深层水温一般只有4℃。 海水的盐度,一般在35左右。红海海底裂

谷处,水温高出十几倍,盐度高出2~9倍,实在令人吃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的情况呢? 经科学家的论证认为,由于裂谷不断扩张,地幔的熔岩流

出来,加热了沿裂缝下渗的海水;大量的矿物质和溶解盐类,也趁机溶进海水。在这些热的

海水里面,含有丰富的铁、锰、锌和铅等多金属矿物,人们称它为热液矿床。调查结果公布

之后,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苏丹政府首先提出对这些海底矿物的所有权的要求。但在2 000

米水下,开采这些矿物谈何容易,所以至今仍是纸上谈兵。

红海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它北部年降雨量只有28毫米,实在可怜得很,南部也只有12

7毫米,真是滴水贵如油。然而,这里的蒸发量大得很,年平均约2 100毫米,远远大于降水

量。加上红海周围无河流汇入,使红海水量入不敷出。必须由印度洋的水流来补充;亚丁湾

就成了调节红海水位的“大水库”了。从印度洋进入亚丁湾的水,浩浩荡荡北上,进入干渴

红海,补充它的水源不足。红海的高温、高盐水也不断地经过曼德海峡的底层,流向亚丁湾

,成为印度洋高温、高盐水的重要源头。

海底绿洲

科学家在海底裂谷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幅使人眼花缭乱的生物群落图影:热泉喷口周围长满

红嘴虫

,盲目的短颚蟹在附近爬动,海底栖息着大得异乎寻常的褐色蛤和贻贝,海葵像花一样开放

,奇异的蒲公英似的管孔虫用丝把自己系留在喷泉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丛立的白塑料

似的管子,管子约2~3米长,从中伸出血红色的蠕虫。

科学家们对与众不同的蠕虫作了研究。这些蠕虫没有眼睛,没有肠子,也没有肛门。解

剖发现,这些蠕虫是有性繁殖的,很可能是将卵和精子散在水中受精的。它们依靠30多万条

触须来吸收水中的氧气和微小的食物颗粒。

科学家们对于喷泉口的生物氧化作用和生长速度特别感兴趣。试验表明,喷泉口附近的

每年长大4厘米,生长速度比能活百年的深海小蛤快500倍。这些蠕虫和蛤肉的颜色红得令人

吃惊。它们的红颜色是由血红蛋白造成的,它们的血红蛋白对氧有非常高的亲和力,这可

能是对深海缺氧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生物学家们认为,造成深海绿洲这一奇迹的是海底裂谷的热泉。热泉使得附近的水温提

高到12~17摄氏度,在海底高压和温热下,喷泉中的硫酸盐便会变成硫化氢。这种恶臭的化

合物能成为某些细菌新陈代谢的能源。细菌在喷泉口迅速繁殖,多达1立方厘米100万个。大

量繁殖的细菌又成了较大生物如蠕虫甚至蛤得以维护生命的营养,在喷泉口的悬浮食物要比

食饵丰饶的水表还多4倍。这样,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个特殊的生物链。科学家称

这一程序为“化学合成”。

科学家们在加拉帕戈斯水下裂谷附近2 500米深处的海底一共发现了5个这样的绿洲。全

世界海洋中的裂谷长达75 000多公里,其中有许多热泉喷出口。那么总共会有多少绿洲呢?

还会有更多的生物群落出现吗?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还涉及到生命起源

这一基础理论课题的研究。

初步考察的成功激起了人们更强烈的好奇心。人们不禁要问,大洋深处还有什么新的、

更大的秘密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呢?

红海能变成大洋吗

1978年11月14日,北美的阿尔杜卡巴火山突然喷发,浓烟滚滚,溢出了大量熔岩。一个星期

以后,人们经过测量发现,遥遥相对的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增加了1米,也就

是说,红海在7天中又扩大了1米。

海洋地质学家普遍认为,红海可能是地球上最年轻的海域之一。在印度洋洋底,洋中脊穿过

整个印度洋,一直向北伸展,到查戈斯群岛附近,再向西转,并以索科特拉大断裂的形式拐

入亚丁湾;而另外的一个大断裂谷,则直达红海的中部。这个断裂带以直角向东延伸,并且

一直延伸到约旦河谷,直到死海。人们有充分证据推断,这是以但噶呢喀湖为终点的非洲

断裂谷的延伸部分。当这个大断裂谷在进入红海中部时,它的最大深度是2 300米,在沿断

带上,有广泛的火山和岩浆活动。来自地壳深处的玄武岩——超基性熔岩浆,通过这条通道

不断向上涌,把断裂带的两侧大陆块,向两边推去,使裂谷不断扩大。因此,科学家们断

言,红海可能是一个未发育成熟的大洋。

红海真的能变成一个大洋吗?许多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在世界各地已发现一些大的裂

谷,如,德国的莱茵裂谷、俄罗斯的贝加尔裂谷、美国中部的里奥格兰德裂谷、横切日本列

岛的中央裂谷、纵贯菲律宾的菲律宾大裂谷等,这些裂谷不少与东非裂谷规模不相上下,有

些与大洋中央海岭也有联系,如有的以湖泊形式出现,有的为断裂山谷,有的本身就是边

缘海。如果按照前面的逻辑解释,这些大的断裂带都要变成新的海洋吗?显然从道理上讲不

。再一点是,红海或者是东非大裂谷正在不断扩张,那么,这种不断扩张的内应力是什么?

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炽热的软流圈物质的上涌,是大陆分

裂的基本动力。但是,另一种学者的看法是,大陆的分裂是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

力造成的某一板块破裂所致。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起因,更不是动

力。显然,在洋壳板块构造运动内应力的基本理论尚未解决之前,讨论红海可能会扩张为

未来大洋的说法,只是研究海洋扩张的一种根据。还不能武断地说,它是惟一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