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826300000075

第75章

第八篇第74章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面

积约30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黄土高原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

西、山西和河南七省区,为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黄土的厚度一般为100米以

上,最厚处超过200米。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土质疏松,表面支离破碎,沟、塬、梁、峁齐

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流经这个高原的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土高原在哪里

在我国,从新疆天山南北到东北三省,几乎都可以发现黄土的踪迹。但黄土高原却仅指

其中海拔至少高于500米,且被黄土连续大面积厚层覆盖的地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称黄

土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反映了对黄土高原的

广义理解。即认为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支脉乌鞘岭,东迄太行山,北到长城,南抵秦岭。不

止一种中国自然区划方案中的黄土高原界线与之相同。有人主张把黄土高原北界从长城扩展

到阴山,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实际上,许多人认为黄土高原的范围应更小一些。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和一些大学教科书,都只把陕北、宁夏

南部、甘肃中东部划为黄土高原,而山西高原、晋南、关中盆地等则另有所属。显然,狭义

的黄土高原就是指陕甘宁高原。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如果用审慎的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溯

本求源,则应该说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

世界各民族的远古传说都具有以“神格”为中心的特征,中国远古传说中的黄帝也如此

。但《国语》、《史记》、《帝王世系》、《通鉴外记》等史书,都可证实黄帝是中国

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人物。随着岁月的推移,黄帝部落日益壮大,发展成为活动于黄河流域

的华夏族,黄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且人们采用

种方法美化黄帝,使他成为一位超乎凡人的神。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的黄帝,正是历史上真实的黄帝与传说神话了的黄帝的统一体。

据史实分析,黄帝出生在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黄帝出生地有山东寿丘、

甘肃天水等说;经考古分析,山东、甘肃都可排除,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

2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北有横山,西有子午岭,东南有黄龙山,

形成一马蹄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石器时期气候湿润,经考古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十分

丰富。史载少典族居住在陕甘交界处,与有娇氏互通婚姻,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

,以后就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就姓姜。他们中许多部落顺着河流移动,发展到黄河中游

,后来称华夏族。

3黄帝逝世后安葬于黄土高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经史学家研究和考古验证黄帝逝世后安

葬于黄土高原,即今天的黄陵县桥山。

4后人祭黄帝陵于桥山

从春秋战国开始,祭奠黄帝成为大典。汉武帝来今黄陵县桥山祭拜黄帝陵。明太祖进一步

明确黄帝陵在今黄陵县桥山,并遣中书官勾甘赴黄帝陵致祭,留下后世能见到的最早的祭文

5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远古黄帝缔造了中华民族,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近现代国难当头,以毛泽

东为首的一代革命家拯救了中华民族,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今天在祖国统一

,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需要弘扬民族精神,黄帝陵和延安城是两个永恒的精神坐标。陕北黄土

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隆起的高原、堆积的黄土

黄土高原,顾名思义是既有黄土又为高原。对于黄土高原,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厚

积于其表面的黄土层,黄土层掩盖着的,则是早已形成的高原基岩。人们形象地将黄土比作

黄土高原的“皮肉”,而将其下的基岩比作黄土高原的“骨骼”。由此,黄土高原的形成也

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黄土覆盖下的高原基岩的形成,之后才是黄土的堆积。

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进程中,曾两度被洪水浸没。一次是距今四亿五千多万年的早古

生代,另一次是距今约三亿年的晚古生代石炭纪。黄土高原隆起成陆,是在距今约七千万年

的燕山运动时期的事,也就是在这一地质时期,该地区发生了较强的新构造运动,塑造了

太行山、六盘山、吕梁山的基本轮廓。这之后,黄土高原沉寂了许多年,直到地质历史进入

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黄土高原全区进入不断的区域性上升活动中。从上升幅度来看,高原的

中低山上升幅度较大,黄土丘陵沟壑区及沙漠高原区为弱上升区。高原北部如白于山、华家

岭一带上升比较强烈,南部渭河盆地为沉降盆地。到了第四纪末期,高原的基本形态已经形

成,但这种北部上升、南部沉降的差异性升降运动,直到今天依然在持续着。然而,高原隆

起并不意味着黄土高原的形成,促使黄土高原最终形成的主要因素还是黄土的堆积。

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广,堆积厚度大,地层层序连续完整,是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部分

。根据地质学家的测定,黄土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层,即“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

兰黄土”。形成于最早更新世的,即所谓的“午城黄土”,只在某些塬区,如隰县的午城、

陕北的洛川等地有所出现,它是最早覆盖在高原之上的黄土层。分布在广大“塬”、“梁”

、“峁”之上的,是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含有若

干红色条带,即褐色型古土壤层,又称红色黄土,它覆盖在岩石山地之间的各种地形之上,

是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其形成晚于午城黄土。马兰黄土位于最上部,颜色灰黄,质

地松软,厚度不大,却覆盖在所有塬、梁、峁上面,并散布在一些石质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

上,其形成时间最晚。这些形态各异的黄土层,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层层叠加,最终塑成今日

之黄土高原。

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600亿吨表土被冲刷入海,即每分钟就有10万吨沃土白白流失。

土壤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需100年以上的时间

才能形成3厘米厚的表土层。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可使得每公顷耕地的土肥流失达30吨以

上。土肥流失使生产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另外,侵蚀的表土被冲入河流、湖泊、水库

,会堵塞河道、港口,减少水库的库容,增加发生洪水灾害的可能性。在山区,水土流失还

会导致山体滑坡以及诱发泥石流等重大灾害。

中国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

千米增加到近年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

米厚的土层。其中氮、磷、钾肥料元素的流失量相当于4 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的

化肥施

用量,相当于每公顷耕地冲走了375千克肥料。全国有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

。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

。每年被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长的河床,每年因

大量泥沙的沉积,河底抬高10厘米,现在已成为河底高出周围地面的一条“悬河”。长江流

域的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长江流域的18亿公顷土地中的20%,即3 600万公顷土地发

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表土达24亿吨,其中5亿吨被带入东海。中国科学家早在1979年就

发出了“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警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指出,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虽然是几百万年来的地质现象,但1

万年以来剧烈的沟谷切割情况表明,人类活动是引起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被誉为中国黄土研究先驱的刘东生院士,通过对黄土高原几十年的研究,认识到西北地

区2 000多万年以前已形成了干旱的环境;从黄土高原的地质研究中获得的孢子花粉、

土壤等各方面证据也表明,广袤的黄土高原上,200多万年来从没有过大面积茂密的森林

植被,最多可能有少量的稀树草原景观,而更多的为大片的草原地带。

刘东生院士说:

“对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我们没有必要惊慌,虽然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全球地质变

化,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其速度而得到合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