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826300000095

第95章

第十一篇第94章石迹耿千秋——中国现代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一诗,亦为其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

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

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

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

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成

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

、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简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

卓侯执教的私塾,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武昌高等小学学习。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

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

,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

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

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

俄国,他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

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

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于1949年12月启程秘

密回国。他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

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

主义战士。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

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

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

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

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

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

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

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20世纪40年代,李四光在贵州高原和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又广泛地发现第四纪冰川

作用的

遗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西山地区继续有重要的发现。1960年3月,他亲自在

北京召开并主持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座谈会,成立了在国家科委领导下的“中国

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络组”,李四光亲任组长。开始有组织地指导全国第四纪冰川研

究工作的开展,不断地促进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发展。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定,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生产

实践上对寻找地下水资源、沙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创立地质力学

李四光在致力于华东石炭——二叠纪地层工作时,发现这些地层北方主要是陆相碎屑沉积

,夹有

海相灰岩,而在南方则主要是海相灰岩。这表明从北往南,海水加深。经他对大陆上海水进

退规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种假说:大陆上海水的进退有可能由赤道向两极和由两极向赤道

作方向性运动。这种方向性运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反复发

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所引起的。他从而提出构成大陆的岩石受到长期地应力作用,会发生刚

性和

塑性形变,他根据多年野外工作经验,发现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切形变(构造)现象,它们

的方位,对地球自转轴来说,是有规律的。他指出:一切具有成因联系的构造形迹,经常按

照一定形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体系,即构造体系。他把构造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第

一,纬向构造体系,在中国境内有三条东西走向的构造带,即天山——阴山东西构造带,昆

仑山——秦岭东西构造带和南岭东西构造带;第二,经向构造带;第三,各种扭动构造,包

括山字型构造、多字型构造、入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和旋扭构造,其中规模较大的扭动

构造体系是中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的新华夏系,以及各种旋卷构造等。他建立了地质力

学的

工作方法和步骤,他提出,岩石对应力作用的反应,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力学性质,应力作用

时间长短以及岩石所处的物理条件,特别是所在地的热状态。李四光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

动的思想,先后较系统地发表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

概论》等著作中,对这样一门边缘学科,他觉得用“地质力学”这一词更为确切。

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

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

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

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

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

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

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

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

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倾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在地震地质研究中,认为首先在我国解决地震预测预报是有希望的。他通过对活动性

构造体系和现今地应力场分析研究,主张在活动构造带上设置地应力监测站,监视地应力活

动方式和变化规律。再结合观察别的方面有无异常现象,就有可能捕捉到地

震前的前兆信息,结合区域构造体系展布和活动方式的研究,提供出较为可靠的地震发展趋

势乃至临震前的预测意见是完全可能的。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

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

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

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断,他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

断: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

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

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