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生物知识
826500000081

第81章 人体的侦察兵——谈人体的感官系统

第三篇第十章人体的侦察兵——谈人体的感官系统

人在环境中生活,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动静,获得各种情报与信息。这些工作具体

是由人体的哪部分完成的呢?人们会马上想到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

全自动“照相机”

大量的资料表明,每个人从外界获得的全部情报和知识中,约有90%是

通过眼睛收集的。由此可见,眼睛在感觉器官中的地位是特殊的。

眼是引起视觉的光感受器,是人体感受器中最敏感、最精细的器官。眼的主要部分是眼

球。眼另有些附属部分,如眼肌、眼睑、睫毛和泪腺。

眼睛主要包括“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大部分。折光系统是一些透明的光学部件

,作用是使外界光线经过一定的折射,以便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物像。人眼折光系统是真

正的感受部件,人眼感觉系统就在视网膜,视网膜内有两种感光细胞,即杆状细胞和锥状细

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通过视神经传到人脑皮层,形成视觉。由于眼

睛看东西跟照相机原理很相似,所以现在有许多人常把眼睛比作“全自动照相机”。

应该说,这种比喻对认识眼睛的功能与作用确实很有帮助。从眼睛的剖面图(如图3-1)上我

们可以看到,眼睛最前方即覆盖在眼球外表面上的是一层角膜,其形状如硬币大小,又薄又

透明,就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外界光线照射到角膜上,就好比光线照射到镜头上一样,会发

生有规律的折射,使眼睛面前的物体以相似而有序的图案映照在眼中。

眼球内有黑色的瞳孔,它是一个光线通道,而且像照相机的光圈一样可以调节。外界光线太

强时,瞳孔便会收缩变小;外界光线太弱时,瞳孔便会放大。因此,人处在明暗变化的

环境中,能保证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眼睛最里面有一层视网膜,它相

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可以忠实地记录下所见物体的图像,这个图像以电信号的方式通过视神

经传到大脑,使人产生视觉。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睛比作普普通通的照相机,那可委实小看了眼睛的构造与功能。实际

上,眼睛的奇妙之处远远超过照相机。

比如,上面我们把角膜比作镜头,说它可以折射光线。其实眼睛的折光系统还包括房水

、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晶状体在折射光线时的作用尤为重要。晶状体形状大小如椭圆形药

丸一般,周围系着结实而勤奋的肌肉——睫状肌。当主人看远处物体或欣赏风景时,睫状肌

开始松弛,晶状体呈较扁平的状态。这样,反映物体轮廓的光线经折射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当主人近距离看东西,比如阅读书刊或伏案写作时,睫状肌大部分时间高度紧张收缩,晶

状体变得相对短胖、凸起,这样反映物体轮廓的光线会作较大的折射,否则光线难以正好聚

焦在视网膜上。

我们知道,用照相机拍照,既要根据被摄物体或被拍景物的远近,随时调节焦距,而且还要

依靠取景范围,选择角度,确定构图。可是用眼睛看东西,这些事情都变得十分简单。因为

眼球有6块肌肉系结着,能随意转动,只要眼球一动,前后左右上下都在视野之中。

尽管眼睛的本领如此之大,但是如果不加爱护,迟早会使眼睛出毛病的。尤

其是青少年,如果经常在光线昏暗的场所看书,或者长时间地近看电视又不注意休息,或者

喜欢在汽车上或躺在床上看书,有的还有读写姿势不正确的毛病,那么,本来十分好用的眼

睛也会受不了,会渐渐地变为近视眼。

眼睛是“心灵之窗”,青少年朋友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我们这扇“窗户”呀

一专多能的舌头

人类的舌头“一专多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它知五味,酸甜苦辣咸就靠它辨别。

它助发音,没有舌头的人就无法说话、唱歌。

它搅拌食物,吃进嘴里的东西得由它拨弄滚翻,让牙齿咀嚼。

它有传送功能,协助完成重要而又复杂的吞咽任务。

它是一面反映疾病的镜子,中西医,尤其是中医,很重视看,从不同的舌苔来判断疾病的情

况。

心绞痛病人则常用舌下含药方法来自救。

它甚至还能影响五官的端正。有个名叫豪尔赫

?冈萨雷斯的孩子,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天生没有舌头的人。这种先天缺陷使他吃东西成了问

题,所以营养不良。为此,医生不得不设法给他安上一个新的舌头,并多次为他整容。

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以“自荐”而名留后世。他曾经去楚国,说服楚王合盟救赵。对此

,人们夸奖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留侯列传》记载,张良也为他的

三寸舌而自豪。只要想想“舌战”二字,就可以知道它在论战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其实,毛遂也好,张良也好,他们的舌头都与常人无异,不过是借此形容他们能言善辩

,娴于辞令,会出谋划策罢了。

人的胚胎大约在1个月的时候,咽底正中处就隆起一块好似三角形的东西。这表明:舌

头已经开始出现了。

舌头主要由横纹肌和黏膜组成,分为舌体和舌根两部分。舌体占舌前的2/3,舌根占舌

后的1/3。有趣的是,一根舌头竟是由不同的部位发育而成的。所以舌根和舌体这两者的神

经来路也不一样。舌体主要由三叉神经支配,舌根主要由舌咽神经支配。

人类学家说,古猿的舌头是平摆在嘴里的,有约14厘米长。由于直立,头抬了起来,舌

根下降到咽腔,舌头变短到不足10厘米。整条舌头只有1/3被固定,2/3能自由活动,所以

人舌就非常灵活自如。大体说来,舌有举、降、伸、缩、纵、展、卷、曲等多种功能。

舌的上面和两侧有许多突起,这叫乳头。乳头四周有味蕾,它是分辨甜咸酸苦的能手。舌对

冷暖和痛的感觉也很灵敏。这些感觉都能影响味觉。舌的表面还有丰富的触觉神经,要不,

我们就无法在吃鱼时把小刺剔出来了。

气味分辨仪

生长在我们面部正中的鼻子,是呼吸器官的大门,是新鲜空气的入口及废气的出口。它

还是嗅觉器官。在鼻腔黏膜之中,大约有5平方厘米的专司嗅觉的鼻黏膜,分布于鼻中隔上1

/3和上鼻甲区。平静呼吸时,一般空气很少到达这个区域,但是挥发性物质却会迅速弥散

而到达该区,使人迅速觉察。人的嗅觉虽不及某些动物,但仍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人可以

觉察出每升空气仅含000004毫克人造麝香的浓度。

任何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至少能识别2 000种气味。而一个专家能识别1万种气味。

科学家们估计,世上约有40万种气味,但其中只有五分之一味道还不错。

在三至四岁前,小孩或许觉得世上的味道都好闻。不过,他们的嗅觉系统异常敏感。新出生

的婴儿能嗅出哪一块是他母亲用过的乳房纱布。

呼吸道看似简单,只不过是从鼻腔开始,经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但功能却

不简单。

鼻腔是呼吸道的“第一关”。鼻腔前部有鼻毛,可以阻挡较大颗粒的尘埃通过。

鼻腔表面是鼻黏膜,有腺体分泌黏液。空气经狭窄的鼻甲沟通过时,很多尘埃撞在黏膜

上被黏住,空气中大颗粒尘(10微米以上)几乎全被挡在身体外面了。

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以把吸入的空气加温,使其温度接近于人体温度。鼻黏

膜分泌的液体,可以将吸入的空气湿化,使其湿度大大提高。如果空气未经鼻腔的加温、湿

润作用,下呼吸道(声门以下的呼吸道)很快会干燥,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并容易招

致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鼻腔还具有一副特殊的“自洁装置”。在鼻黏膜表面覆盖了一层黏液,这层黏液与鼻窦、咽

部以及气管、支气管的黏液层连续,名黏液毯。这层“毯”的表面,含有稠厚的黏蛋白,可

以吸附外来的微粒。同时,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就插在这层“毯”中。通过纤毛本身

不停地由前向后颤动,再配合人体自身的吞咽动作,这层“毯”便像输送带一样,将外界的

微粒和黏液不断从鼻腔前部向后、向下,渐渐移送至鼻咽部,然后再被咽下或咳出。

鼻腔新液是微酸性的,其中又有溶菌酶的作用。所以,当黏液毯由鼻前部移至鼻咽部时(一

般需4~10分钟),细菌已基本上被消灭了。可以说,健全的鼻腔功能是保障呼吸道、消化道

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灵敏的“收音机”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的耳朵(如图3-2)长在人头部的两侧,但收集声音的

本领是不可小看的。那么耳朵是怎样收集声音的呢?人的两只耳朵长在人头部的

两侧就好像两架“收音机”,收音机收音系统分三个部分,人的耳朵收集声音的功能也可分

三个部分,这就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突出地长在人头部的两侧,一左一右。外耳有许多作用,如有的人认为外耳廓上有

许多穴位,这些穴位正好对应代表人体各个部位和脏器,当用仪器测试时,可知哪个部位有

病,如果有的放矢地针刺相对应的穴位,真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不过外耳的功能和用途不单

如此,它好似收音机的天线,专门收集在空气中传播的各种声波。

外耳包括外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汇集四面八方的声波,但由于开口处稍稍朝向前外方,

对来自背后的声波收集效果要相对差些。外耳道负责把这些声波传送到中耳的鼓室,外耳道

稍稍斜向弯曲,仅有25厘米长的通道,长有许多绒毛和数千个泌蜡腺体,用来阻止灰尘、

小虫等进入耳内。

中耳以鼓膜为界与外耳分隔,鼓膜是一片绷得紧紧的坚韧薄膜,薄膜往里是鼓室,鼓室

里有三块非常灵巧的听小骨。中耳相当于收音机的放大传输系统,当声波自外耳道传来,空

气振动,冲击鼓膜,鼓膜随之向内微微隆起,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这种隆起振动也许只有

十亿分之一厘米的位移,但可以顺利地传给听小骨。三块听小骨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

把鼓膜的细微位移放大数十倍,另一个作用是不折不扣地传给内耳。

内耳才是真正的听觉器官,它相当于收音机的受音部分。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置身在一个城堡似的洞穴里,这个洞穴位于身体最坚硬的骨头中,里面含有淋巴液。

耳蜗的形状似蜗牛,螺旋形的内部布满成千上万个凭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毛发状听觉细

胞。当外界声波通过中耳听小骨传到这里,耳蜗内的淋巴液便相应地振动起来,从耳蜗底

部向顶部慢慢传去,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声波会引起耳蜗不同部位听觉细胞的兴奋,并

把兴奋转化成特定的神经信号,传到大脑,人便可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