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二节打开“潘多拉”魔盒——原子弹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劫难。早在战争爆发前,德国人就为寻找更具威力
的武器,而秘密地进行着极大的努力。1934年,德军陆军部决定拨款2 000万马克研制A-4型
火箭,并投资3亿马克修建了佩内明德火箭基地。但德国人更需要的是威力更大的弹头。193
8年,德国著名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施特劳斯用了 6年时间证实了铀裂变的现象,
并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这就为制造威力惊人的原子弹提供了条件。制造原子弹的
计划提到了议事日程。
1940年,德国军方调集了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制定了一份核研究的详细计划。参与这个计划
的科学家包括,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量子力学专家维尔纳·海森堡,著名物理学家
布格雷博士,和在分离同位素领域有极深造诣的哈塔克教授和格罗斯教授等人。以当时德国
的工业实力、科技水平、获得原料的能力,制造原子弹应该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德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迅速上马,为此建造了 4座核反应堆。铀原料的获取也不困难,德国
地质学家刚刚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地区发现了铀矿,而且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在普日布拉
姆和雅希莫夫有沥青铀矿,奥尔公司也可从刚果的约希姆或上加丹加矿业公司买到铀酸铵。
因此,德国金银提炼公司所属的法兰克福第二工厂从1940年至1945年间,共交付了12
8吨铀,而一枚原子弹的铀装料仅需几十公斤,可见铀原料不会成为德国制造原子弹的障
碍。
但是,当反应堆建立起来后,德国人却在如何使中子裂变速度变慢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为搞清大量原子裂变的规律,必须在反应堆内装填一种可使天然铀进行链式反应速度减慢的
物质。德国科学家们很快就找到了可控制中子裂变的物质——重水。
后来,盟军对德国的重水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使德军很难生产重水和运走重水。德国
生产原子弹的计划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虽然在1944年,纳粹铁腕人物希姆莱曾亲自指挥原子
弹的生产,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为时已晚,盟军大规模的轰炸,特别是对德国原子弹
研制机构和重水工厂的重点轰炸,迫使德国不得不将其搬迁,再次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原子弹
研制计划。一直到战争结束,纳粹德国也未能圆其原子弹的梦,对全世界来说,这无疑是件
值得庆幸的事。
在美国,以西德拉、泰勒为首的科学家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了一份研制原子弹的建议,著
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在建议上签了名。
1939年8月,这份签有诸多著名科学家名字的建议书,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办公桌上。
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论证,罗斯福于10月19日正式签署了研制原子弹的文件。两天后,美国
成立了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代号为“S-11”,主要成员有陆军部长史汀生、哈佛大学校
长科南特博士等人,爱因斯坦是该委员会的顾问。至此,美国也正式加入原子弹研制的竞争
行列。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美国原子弹研制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证明了任何能量的中
子都会使铀-235原子裂变;二是发现了钚-239也像铀-235一样,能在慢中子的轰击下发生裂
变。由于美国政府最初投入的经费不足,仅为6 000万美元,因此,还未能建立起原子反应
堆。
1941年下半年,美国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速度。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一项规模
浩大的原子弹研究计划。第二年8月,“S-11”委员会决定成立一个权限极大、范围极广的
原子弹研究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连副总统杜鲁门都不知道美国的核研究计划。这个研
究机构就是众所周知的“曼哈顿工程”,它将原来分散在各军种、各大学、各实验室的核
研究工作统一起来,进行了统筹规划和明确分工。参加“曼哈顿工程”的总人数达15万之多
,仅著名的科学家就有数百人,博士近千人,工程之大令人瞠目。
“曼哈顿工程”下设16项分支工程,由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负责。有由恩里克·费米负责进行
链式反应试验的费米小组;有由佩汀负责研究铀生产技术的佩汀小组;有由西伯格领导的研
究钚生产技术的西伯格小组;有由奥本海默领导的“V计划”小组,负责研究制造裂变材料
的技术和原子弹总装工程等。
奥本海默小组于1942年在新墨西哥州成立了阿拉莫斯实验室。为争取时间,奥本海默从4所
大学调来了考克饶夫尔顿加速器、40英寸回旋加速器、静电加速器,和1 500万伏的电子回
旋加速器,并先后组建了3台新型加速器、2座小型反应堆和电子计算机,完成了中子速度选
择器的试验、反射层材料的性能试验,和中子引发器的设计等一系列重要课题的研究,为美
国最终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人们称奥本海默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
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已彻底失败, 垂死挣扎的日本
也是僵尸一具。美国以20多亿美元的代价,15万人的努力,耗时5年多的时间,终于制造出3
颗原子弹,一枚是以铀-235为装料的原子弹,取名为“小男孩”;另外两枚是以钚为装料的
原子弹,取名为“胖子”和“大男孩”。
为了解原子弹真正的威力,美国政府决定用“大男孩”进行实弹试验,试验场选在新墨西哥
州阿拉默果尔多空军基地的沙漠上。奥本海默给试验场取名为“三一”试验场。试验场38
6公里长,29公里宽,场地中间建立了一个高30米的铁塔,以放置“大男孩”。425名科学家
和军事专家怀着复杂的心情,隐蔽在14公里以外的观察所里,等待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刻。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三一”试验场爆炸了。一道令人炫目的白
光闪过后,一个让人难以想像的银白色大火球,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巨响升到空中。大火球在
比所有龙卷风还强烈的气浪怒吼中,一面上升,一面不断改变颜色,先是银白色,再是橙色
,后是红色。火球下面随之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升到1 200米的高空。爆炸“零区”产
生了1亿个大气压,温度竟达到太阳表面温度的1万倍,30米高的铁塔化为乌有,塔下形成
了一个半径400多米的弹坑,在距爆心700米的范围内,地面上的土壤竟化成了翡翠色的放射
性玻璃盘。爆炸威力原估计为几百吨,而实际上达到了2万吨。
奥本海默望着这虽然壮观但很残酷的景象,心中忽然想起了一首古印度圣诗中的诗句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在原子弹研制的竞争中,美国终于取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但美国人知道,以如此巨大的
代价制造出来的原子弹,如不在战争中使用,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子弹的研制是一
种没有任何价值的行动。因为,既然原子弹未能在战争中使用,则对本次战争的胜负已无
任何作用,而对战后确立美国世界霸主的国际地位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没有在战争中登台亮相,就很难有效发挥其特殊的战略威慑作用。特别是由于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崛起,已成为战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劲对手,更使美国政府
坚定了必须在战争结束之前,让原子弹在战争舞台上一展身手的决心。
因此,美国早在1943年9月,原子弹离制造出来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之时,就做出决定
,使用B-29轰炸机为母机,在纳粹德国投掷原子弹。1944年5月,又成立了专门投掷原子
弹的第 509特混大队。令美国人哭笑不得的是,纳粹德国没能坚持到美国研制出来原子弹
彻底战败了,美国制造出来的原子弹已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还剩下半口气的日本。因此,19
45年5月8日,美国在纳粹德国投降的当天,决定以原子弹袭击日本,选定的目标为广岛、小
仓、新泻和长崎4个城市。
1945年8月6日,美国第509特混大队的3架飞机飞到了长崎市上空,拥有40多万人口的长
崎市,不知道前所未有的灾难已经不可避免地来临了。8时17分,代号“小男孩” 的原子弹
天而降,在距地面 617米的高空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战争的原子弹造成了超过20
万人的死亡,把日本第8大城市几乎夷为平地。3天后,美国为向世界表明,他们不仅拥有威
力无比的原子弹,而且数量众多,又在日本的长崎市投下了第二颗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
,造成了该市三分之二以上人口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