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826700000003

第3章 文明的载体

第二章文明的载体

纸的发明

纸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传播文化、交流思想、发展科学技术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明难书孜孜以求

在发明纸以前,我国古代人们最早用的书写材料是乌龟背壳和野兽骨头,即把文字刻在龟甲

和兽骨上,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河南安阳的“殷墟”

就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商周时期,除了甲骨外,人们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即“金文”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渐渐发现,在竹片或木片中写字要比在龟甲、青铜器上刻字容易得多

。因为在甲骨和青铜器上刻字,除了刻起来困难外,而且甲骨不容易得到,青铜器太笨重。

于是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块劈成片,削光后在上面写字,这样的竹片叫“简”,木片叫“牍”

。简牍是战国以至两汉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因为每一片简或牍上只能写有限的字,所以写

一本书,就要用很多简牍,写完后,再把简牍用皮条或绳子依次串起来装订成册。这样,一

本书往往就会有十几、几十乃至上百册,翻阅和携带起来就极为不方便。除了简牍,当时的

人们还把丝织的绢也作为书写材料,称为“帛书”。绢帛柔软、轻滑,不仅书写方便,而且

易于携带。然而丝织品造价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正因如此,人们急切地需要一种廉价

而且轻便的书写材料。

汉朝时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一种比帛书便宜,又跟它用起来一样方便的东西,它的名字叫“赫

蹄”(音xì tí)。原来,上等的茧子用来缫丝织绢。次等的茧子用来做丝绵,做丝绵时,

茧子要经过煮沸、漂冲工序后才会散开,然后才能做丝绵。人们在漂冲丝茧的过程中,经

常看到在篾席上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絮。把它揭下来晒干后,就是“赫蹄”了。这就是最早的

“纸”。它不仅能用来写字,而且也用来包装物品。“赫蹄”尽管比丝绢便宜,但它毕竟是

以茧子作原料的。不仅数量有限,身价还是比竹木简贵,所以它仍不能被广泛使用。

蔡伦造纸功泽千秋

公元105年的汉和帝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们对纸的需要也越来越迫

切了,无论是朝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有一种价廉物美并且能大量生产的纸。宫中有

个叫蔡伦的太监,专管监制皇宫里使用的器物。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蔡伦凭借他手中掌握的充足的人力、物

力,领导手下的工匠,在前人各种造纸尝试的基础上,不断地试验,不断地革新。休息的

日子,别人热衷于宾来客往、饮酒观舞,蔡伦却跑到野外,仔细寻找、观察可用来造纸的原

料。终于,经过无数次经验的积累,在与工匠们的共同努力下,蔡伦用树皮、麻头、破鱼网

、破布等废旧之物,制造出一种既轻便又经济实用的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专门方法、有

目的地制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它使蔡伦这个名字与造纸术的辉煌成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公元105年,蔡伦把他造出的纸郑重其事地进献给和帝。和帝非常高兴,连声夸赞蔡伦的聪

明能干。于是,蔡伦的造纸术很快被全国广为采用。大家学着蔡伦的样子,把树皮、破布头

等廉价原料淘洗干净,再经过切碎、泡沤等工序,放进石灰水里进行碱液烹煮。待原料里所

含纤维充分离解后,再将形成的纸浆一阵锤打,加进粘汁,溶在水里。人们把这种稀浆似的

东西用细帘一层一层均匀小心地捞出,取下铺平晒干,就成了纸了。

蔡伦所造的纸,成本低廉,书写方便,使当时人们不论贫富,皆以用上“蔡侯纸”(蔡伦后

来被封为龙亭侯)为快事。纸逐渐代替了原有的书写材料,为知识的迅速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前提。在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化史上,蔡伦功不可没。

由此可以看出,蔡伦的造纸术的主要贡献有两条:一是他使以前比较粗糙的植物纤维纸变成

质地优良、堪作书写用的植物纤维纸;二是他使造纸材料的来源大大地扩大了。他不但用麻

、破布、鱼网,而且还用树皮作原料,这大大降低了纸的成本,从而使纸的运用普遍推行开

来。

蔡伦的造纸工艺的两个关键步骤对现代造纸术仍有直接影响:一是在草木灰水中蒸煮,这是

现代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二是纸模的设计,要能使它的孔与纸浆中的纤维尺寸相适合

,既能很快地使水漏下,又能使纸浆纤维留在上面,形成均匀的薄层。当时用的细密帘子是

现代纸模即抄纸器的雏形,而抄纸器是长网造纸机或圆网造纸机的主要部件。蔡伦的造纸工

艺真可谓是现代造纸工艺的原始形式。

星移斗转推陈出新

蔡伦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东汉末年,东莱(今

山东黄县)人左伯造出了质量很高的纸,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

侯纸”更加光洁细腻,成为当时名贵的书写材料。在“蔡侯纸”的推动下,东汉人孔丹还发

明了著名的“宣纸”。“蔡侯纸”虽然已经很好,但仍易变黑变黄,且易剥落。孔丹就尝试

造一种经久不变的纸。他在安徽宣城一棵檩树的树干上发现了一层雪白的东西,像一张薄薄

的膜,柔软且纤韧。孔丹经反复实践,终于发明了用檩树皮和蓼草作原料的纸,即宣纸。宣

纸是国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使我国的国画艺术兴盛2000年而不衰。宣纸的制造因原料变迁而

不断进步,制造技术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

东汉以后,我国的造纸技术随着生产实践的进行不断得到改进,纸的品种增多,质量越来越

高,原料来源也日益广泛。这使我国在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造纸技术最高

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纸国。

纸在3~4世纪时已基本取代了帛、简,成为中国惟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

化的传播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原料扩展到用桑皮、藤皮。同时出现了可以活

动的帘床纸模,把一个活动的帘床放在柜架内,可以反复地捞出成千上万张温纸,大大提高

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煮和舂捣,从而进一步清除了原料中的杂料,使非

纤维性的东西更为减少,因而使纸的质量大为提高。同时还出现了不少新品种的纸,比如色

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发笺”纸也在这个时期出现,这种纸又称“苔纸”,是在

纸浆中加入少量水苔制成,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彩色纹理。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杆纸和新式的竹纸。其中,竹纸的使用

更为广泛,在唐宋之际得到较大的发展。因为南方盛产竹子,所以,利用竹子造纸,确实对

造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进步。

唐代还出现了“金花纸”,又称作“冷金纸”。它是将金银箔或金银粉附着在有色纸上,互

相衬托,显得非常华丽夺目。唐代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纸,而且纸的生产地也已遍布全国。

这一时期用矿物染料的色纸的大量生产,是造纸术的一个重大进步。欧洲在17世纪以后才出

现了色纸,这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

隋唐之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激励了印书业的兴起和发展,进而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

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不断深入民间日常生活之中。

进入宋代以后,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刷用纸数量越来越大,也促

进了造纸技术的迅速提高。油纸在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油纸工艺的基础上,人们又进一

步用白色矿粉涂在纸上,再涂蜡,就涂成了所谓“粉蜡纸”。欧洲在19世纪中期才出现了类

似的蜡质涂布纸,比我国还是晚了1000多年。水纹纸的质量在宋代有很大的提高。这种纸在

阳光下一照,可以看到里面有透明的花纹,我国的人民币就是用水纹纸制造的。欧洲直到13

世纪才在意大利制造出水纹纸,比我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宋代防蛀纸的发展也为书画的

长期保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元、明、清时期,我国的造纸技术业相对来说,发展缓慢下来,采用的都

是以往流传下来的手工方式。但是,这时纸的产量却有增无减,纸的用途更加广泛,与人们

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宋代开始发行的纸币,在这时仍继续发行,特别是到了清代发

行量增大。明清时期,人们把一些艺术加工纸,如壁纸、剪纸等用于室内装饰,显得格外美

观大方。这些加工纸还被销往国外。远不止此,纸张还被制成邮票,作为邮政的凭资。

广泛传播共享文明

我国的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接着又传到了印度;在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

伯,再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8世纪,由我国的造纸工人亲自传播技术,在阿拉伯的撒马尔罕、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

、大马邑(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地兴起了第一批造纸工场。阿拉伯最初制造的是用破布作

原料的麻纸。阿拉伯纸大量生产以后,就向欧洲输出,阿拉伯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领着欧

洲市场。

12世纪中叶,欧洲第一座造纸厂在西班牙建成;12世纪末,法国也建立了造纸厂。到16世纪

,纸张已盛行欧洲,从而结束了欧洲人在羊皮上写字的历史。接着,我国的造纸术又分别传

到了美洲和澳洲。17世纪末,美国的费城也建立了造纸厂。从此,纸张便在全世界流行。

在近代的机器造纸兴起之前,我国的造纸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

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

还有不少人在现代科技革命的背景中,利用各种最新的技术成就,在不断地改善着古老的造

纸技术。尽管有人预言,21世纪电脑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所谓第六代智能电脑的

“神经网络”将取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我们仍然坚信: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将会延续

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纸作为信息的一种最为古老的物质载体,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地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