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826700000062

第62章 打开天国的大门

第六十章打开天国的大门

人造卫星的发明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开始了太空时代。目

前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多颗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它们为人类开发利用太空高远位置资

源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开辟新纪元走进新时代

火箭专家柯洛廖夫是人类航天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柯洛廖夫脚踏实地地攀登火箭技术的高

峰,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他对宇宙飞行的理想。1947年10月18日,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研制的

第一枚弹道式火箭试验成功。1949年5月24日,柯洛廖夫研制的第一枚地球物理火箭P-1A发

射升空,达到了预定高度,通过火箭上安装的两台各85公斤的仪器,获得了高空飞行的新数

据。

到1957年5月,柯洛廖夫设计局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单级地球物理火箭,它能把2 200公斤

的有效载荷发射到212公里的高空。1957年8月21日,柯洛廖夫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这一天,

苏联发射成功了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这枚火箭就是后来发射的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飞船“东

方”号火箭的雏形。

柯洛廖夫从新闻报道中得知,美国正在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他仔细考虑了苏联的技术

水平,认为自己的国家完全有能力把一个100公斤的载荷送入地球轨道。于是,他和同事们

拟制了一个在近期内发射卫星的报告,呈送给苏联最高权力机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很快,中央委员会就作出了批复:同意报告的设想

,一定要抢在美国之前,将人造卫星送上天空。为了加快研制进程,有关部门把一个研究所

和一家专门工厂特别提供给总设计师柯洛廖夫,以保证研制和生产卫星以及运载火箭工作的

顺利进行。

1957年9月,一个圆球形的卫星出现在柯洛廖夫和他的同事们面前。卫星由铝合金材料制造

,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周围均布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天线长240厘米,另一

对天线长290厘米。卫星内部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器,只装有两台功率为1000毫瓦的无线电发

射机以及化学电池、测量星内温度与压力的感应元件、磁强计和辐射计数器等。它的主要探

测项目包括测量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气密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虽然

它很简单,但要进入太空的椭圆轨道,其入轨速度

要达到8千米/秒。卫星科学的第一步就是使卫星加速到一个精确的速度,使其离心力等于引

力,速度太快或太慢均不行。柯洛廖夫将其命名为“伴侣”1号。

紧接着,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也完成了最后的试验,这枚火箭是在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稍加

改进而制成的,取名为“卫星”号。这枚“卫星”号运载火箭的确与众不同,是由两级火箭

并联而成,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第一极,并联捆绑在第二级的四周;第二级采用1台液体

火箭发动机,整个运载火箭起飞重为267吨,高达292米,最大宽度为103米。为了控制

火箭航

向,在其尾部另安装了12台可摆动的小型游标发动机。至此,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准备工作

已在不声不响中全部就绪。

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终于到来了!

1957年10月4日,在离莫斯科2 000公里的哈萨克境内的拜科努尔宇宙飞行器发射场,“卫星

”号火箭悄然矗立在钢铁发射架上,火箭头部的整流罩内,一个非凡的金属球整装待发。

为了发射这颗卫星,基地的一个发射台上用水泥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导流槽,用以引导火箭喷

的熊熊烈焰,导流槽的洞穴很像是海底大隧道的入口处,而在它的上面就耸立着威力无比的

火箭,几支巨大、硕长的钢铁支架紧紧地钳住火箭,直到火箭起飞时,它们才会松开。发射

前的各项准备和检验工作完毕,一切正常。发射指挥中心发出最后10秒的倒计时发射指令:

“10、9、8、7、6、5、4、3、2、1,发射!”

火箭在一片浓烟和烈焰的衬托下,随着隆隆的巨响徐徐升起,尾部喷出长长的火焰,火焰越

拉越长,火箭越飞越快,直插云天,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

当全世界收听到广播里传出那神秘的电子嘟嘟声时,那个非凡的金属球正在太空中飞行。塔

斯社继续报道:“伴侣”1号的飞行高度约为500英里,运行速度大约每秒25 000英尺,它正

以与月球相似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其轨道平面同赤道的倾角是65度,“伴侣”1号呈球

,直径约228英寸,重184磅……1957年10月5日,“伴侣”1号将再次通过莫斯科上空……

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升上太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开辟了走向和平、繁荣、进

步的新时代。

“伴侣”1号作为一颗卫星,在它的上面没有任何复杂的仪器,更没有任何有用的功能。它

不过是一只与无线电发报机相连的巨型温度计,在它那密封的

铝壳内,作为能源的化学电池占据了它的大部分空间,这些电池被大量的气态氮所包围,为

那个仅有两个频段的无线电发报机提供电源。

“伴侣”1号围绕地球运行了90天,于1958年1月4日重返地球,但因与大气层发生了强烈的

摩擦,剧烈的高温使它顿时化为灰烬。千百年来,人类盼望飞升天堂,享受上帝奖赏的糖果

。火箭无法载人,飞机高度有限,而今,人类可以乘坐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国去遨游了,天国

为人类敞开了大门!尽管这颗简单的卫星寿命是如此之短,但它却是人类发射的第一颗人造

卫星,是人类为地球孕育的第一个孩子,它是月球当之无愧的姊妹。它的发射成功表明:地

球强大的引力并不能将人类永远束缚在地球摇篮之中,神秘的天国是可望也可及的。

紧步后尘竞相追星

就在伴侣1号发射一个月后,苏联又将“伴旅2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一次,卫星

重达500公斤,里面还搭载了一个太空旅行者——一条名叫“莱卡”的花狗。在以后的两年

中,

苏联又把多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在发射过程中,推进动力机械用的是多级火箭,人造

卫星被安装在最上面一级火箭中;底部的最大一级火箭最先点燃,推动火箭离开地面,并在

燃烧完毕后自动脱落;与之衔接的下一极火箭就会

自动点燃,并继续推进火箭飞向宇宙空间。最后,人造地球卫星就会被送入轨道。有时,最

后一级火箭会和卫星一样环地球轨道运行。

“伴侣1号”的发射成功使美国朝野上下哗然,一时手足无措。当时美国慌了手脚,用陆军

箭于1958年2月1日发射了“探险者1号”卫星。这颗人造卫星是圆筒形,重量139公斤左右

而后又于3月17日发射了“先锋1号”卫星,重量仅有15公斤,是铝制球状。苏美为了相互竞

,苏联于同年5月15日发射了重13吨的人造卫星三号。这样,在发射人造卫星技术方面落

后的美国,除致力于火箭研究外,同时对人造卫星使用的途径又进行了研究,其实美国早在

1946年就开始研制人造卫星,但由于对运载火箭的开发重视不够,所以没能率先发射卫星。

第三个独自发射卫星的国家是法国,它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了“试验卫星-1”。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把“大隅”号卫星送上了九重天,成为第四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1”火箭把“东方红-

1”卫星射入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 388千米、轨道倾角68.5的轨道。卫星是一个直

径约

1米的近似球形的多面体,质量173千克,它比苏、美、法、日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质量和还

大。

现在已有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许多国家成为“追星族”,自行研制和发射卫星,使用卫

星的国家就更多了。

应用广泛不可或缺

人造地球卫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们了。自第一颗人造卫星升

空后,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世界各国发射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地球空间环境和进行

种卫星技术试验。60年代中期,人造卫星开始进入应用阶段,各种应用卫星先后投入使用。

从70年代起,各种新型专用卫星相继出现,性能不断提高。一个赤道同步卫星可以把直线传

播的微波发射到几乎占地球表面1/3的面积上,3颗同步卫星就可以使世界各地同时收到一

个地方发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1964年8月19日,美国成功发射了“辛康-3”号卫星,人们

利用它第一次实现了大型体育比赛的现场实况电视转播。1965年4月6日,美国发射的“晨鸟

”卫星成为通讯卫星从试验性阶段转向实用的标志。现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卫星听广播、

看电视,还可以给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打电话。

气象卫星如今已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好帮手,通过分析卫星传输回来的云图,气象专家能较准

确地告诉我们明天的天气情况。

如果要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拍摄中国全境约需航空照片150万张,费时10年,把这活交给卫

星,只需拍400张照片,7天就能完成。

人们已无法想像,没有卫星,世界会多么寂寞。现在,卫星可以导航、预报森林火灾、虫灾

,估计农业收成、监视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卫星探矿、卫星找油更是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