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826700000075

第75章 空中“王牌”

第七十三章空中“王牌”

隐形飞机的发明

隐形飞机采用多种隐形技术,使对方的雷达、红外传感器等探测系统功能减弱,当其被发现

时已措手不及。它问世以后,在战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引起人们的关注。

隐迹潜踪始露头角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隐身。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就有“隐身人”,会施“隐身法”,能使人隐

身,使物隐身,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到了近代,人们想用科学方法来隐身,成为“隐身人”

。1879年,英国作家威尔斯写了一本科幻小说《隐身人》,小说中主人公服用了一种神奇药

水,成了“隐身人”,别人看不见他。

现代武器设计师也想使武器“隐身”,使敌方发现不了,可以隐蔽地攻击敌人目标。隐形武

器的设想就这样产生,并开始探索、研制隐形武器。

探索隐形武器的试验,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杰塞普博士提出一

种新奇想法:使军舰“隐身”。美国海军支持这位博士进行军舰隐身试验。

杰塞普博士在海军的一艘驱逐舰上安装了一种磁力发生机,它能产生交变磁场,使军舰上出

现一种绿色烟雾。交变磁场越强,绿色烟雾就越浓。试验开始后,军舰周围烟雾弥漫。海面

上,用肉眼已看不到军舰,出现了

隐形效应。

但是,试验发生了意外,参加试验的人,事后有的进了医院,有的精神失常,有的死去。连

杰塞

普博士本人也未能摆脱厄运,于1959年4月悄然死去。此后,人们再也不去搞那种“肉眼看

不见的隐身”试验。

从20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隐形武器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从气动力学、数学、电

磁学、光学、材料学、信息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隐形技术的原理、方法,并进行验证

。这样,为隐形武器的研制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使得隐形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王牌技术探源溯流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隐身技术,又叫隐形技术。它通过降低兵

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它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被军事

界称为“王牌技术”。军事上用的隐身技术实际上就是减少目标的观测特征,当对方利用一

些探测设备探测时,把大的目标误认为小目标,造成判断错误,所以有时把隐身技术又叫做

“低可探测技术”,而不是用肉眼完全看不到的。

雷达成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工具后,雷达隐身自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隐身技术。雷达发射电磁

波,遇到金属目标会发生反射,一部分反射波被雷达接收,目标就被发现了。根据反射波还

可以探测出目标的大小和距离。雷达探测目标和目标本身的形状、大小、材料有关系,和雷

达探测角度也有关系。为避免雷达波的探测,可以从目标的设计上想一些办法,使它尽量减

少雷达波的反射。回波减小,也就减少了雷达接收机所能够截获的电磁波的能量,使得雷达

对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起到一定的隐身作用。

有时可以通过改进结构设计,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发现,称为红外隐身技术,也可以用吸收

外材料设计武器,武器所发出红外线主要还是它的发动机部分,不管是坦克、车辆、舰艇

都是一样的。发动机工作会发出很多热量,辐射红外线较多,因此很容易被红外线侦察发现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这样在排气中红外线辐射就大大减弱。另外

还可以用改进

发动机喷管的办法减少红外线的辐射,也可以用一些吸收热辐射的材料覆盖在飞机或坦克的

面上,使得红外线辐射减少,以上种种都可起到不被红外侦察发现的作用。现代飞机、军舰

导弹等等大型兵器上都准备很多雷达、无线电台、电磁干扰设备、导航设备等等,电子设备

所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很容易被敌人截获、识别,因此暴露目标,减少目标的有源电磁波辐射

也是隐身技术很重要的方面。

光隐形技术,这是一种使目力与光学观察器材发现不了的隐形技术。其方法是尽量降低飞机

、坦克、舰艇等武器与所处环境的颜色、亮度差别,如采用与背景反射光波一致或近似的涂

料涂刷表面;采用化学方法消除飞机等飞行器的尾迹;利用地形及能见度不良的自然条件来

达到光隐形目的。

此外,还有噪音隐形技术,即减少噪音,使敌方音响观察器材发现不了;电磁辐射隐形技术

,即降低武器本身产生的电磁辐射。

上述隐形技术应用于飞机、舰艇、坦克等,便出现一批隐形新武器。自从80年代以来,这批

隐形新武器出现在现代战争舞台,逐渐崭露头角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鹰”击长空扬名天下

美国的王牌战机F—117A隐形战斗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隐形飞机。它由美国克希德飞

机公司于1978年秘密研制,在1983年10月装备于美国空军。它是美国的主力轰炸机之一,主

要用于攻击敌方指挥、控制、通信中心,敌方防空阵地、导弹发射基地等军事目标。

F—117A隐形战斗机,机长1981米,翼展13米,机上装着2台涡扇发动机,飞行速度08倍

声速,最大起飞重量2381吨,空中作战半径1 152千米,为增加

航程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它是一架具有高精度,

全天候攻击能力的战斗轰炸机,机上携带2枚弹重为907千克的激光制导炸弹。机上还装有红

外搜索跟踪系统,能在夜间60米低空攻击目标。

由于采取了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和光隐形技术,F—117A隐形战斗机具有隐形功能

,能在夜间突防,为此有“隐身夜鹰”之称。它曾经在海湾战争中出过风头。在多国部队实

施的“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中,美国的F—117A隐形战斗机打头阵,它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

,悄悄地穿越了伊拉克防空网,用激光制导炸弹对伊拉克南部的一个防空指挥中心进行了攻

击,打响了海湾战争的第一炮。就在这一天,30架次的F—117A隐形战斗机对伊拉克的80个

军事目标进行了攻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成了它的空袭目标。

从此,“隐身夜鹰”F—114A扬名天下,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它在海湾战争创下了连续1 3

00架次战斗出航无一损伤的记录,使美国引以为豪,成了美国空军的王牌战机。

隐形飞机对雷达的隐形是相对的,在它飞行时发动机的红外辐射、噪音也只是相对减少,而

决非完全隐形。现代探测工具还是可以发现隐形飞机的踪迹。同时,F—117A隐形战斗机一

旦被对方的飞机、防空导弹盯住就很难脱身。

B—2隐形技高一筹

B—2轰炸机是在B—52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突防轰炸机,具有隐形本领,是当代

一种先进的隐形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B—2轰炸机最大限度地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它的机翼和机身,按“翼身融合体”原则进行设

计,机身和机翼的界面设计得非常光滑,使人分不清机翼、机身的界面。机上的武器、燃料

装在机体内。这样,机身上无突出部位。机上的座舱也不像一般飞机那样鼓起,而是让它埋

在机身里,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

同时,B—2隐形轰炸机的机体采用吸波性能好的材料制成,表面蒙皮采用石墨蜂窝状夹层结

构,以减少雷达有效反射面积,使雷达发现不了。

为使B—2隐形轰炸机具有红外隐身能力,它的发动机采用背部进气道,以便充分利用机身的

屏蔽

作用;发动机的排气是通过扁平喷管,从机翼上表面后缘交汇处排出。这样可以减少红外辐

射,使飞机具有红外隐身能力。

为使B—2隐形轰炸机具有光隐身能力,它的上表面涂蓝灰色漆,下表面涂黑色漆,使目力及

光学观察器材难以发现它。

然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从正面或侧面也许很难发现B—2轰炸机,但是对高空那些十分警

惕的预警机来说却不难发现它。有些超视距雷达,用来对付隐身飞机也十分有效。

隐身飞机之所以如此贵重,如此引起关注,原因就在于它对战争形势具有重大的影响。隐身

机的参战,使战争的突然性大大增加,突防能力和武器生存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使现代的

电子战更加复杂。因此,各国都对飞机的隐身技术格外关注,并且都投入巨大的力量来研

制和开发。各种新型的隐形飞机相继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