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小神仙佛谱
827300000158

第158章

第158章.关圣帝君补财神副史职

观世音菩萨办完此事之后,又想起转世为张三丰的东王公来.遂乘莲台宝座,奔武当山一路飞来.她见武当山修建得比西天灵山还要雄伟壮观,心里不禁对东王公超凡的才干,挑起了大姆指.

行至房陵,见日光高照,旱气冲天,林木颓败,禾苗萎靡,忙按落云头走下山坡瞧看.忽见关圣帝君自观音洞方向驾云而来,忙上前打招呼.道:

“帝君何来?”

关公道:

“奉玉帝圣旨,将罪龙发配于此.现已将它交付此地山神看管,正准备回銮交旨!”

菩萨道

“是哪个罪龙,犯何天条?”

关公道:

“详细并不知晓,我只知,远在宋淳化年间,这东海值日老龙,因酒醉错行了雨水,被玉帝罚为南天门外华表柱上盘龙,因七百年来悔罪甚好,令我将其遣往此处卧龙岗,沦为值日神坻,以体验民间感受并观其后效,他若能再有功于民,便即刻施放其归为东海.”

菩萨道:

“既如此,请君稍待几日再回天宫,此间正逢天旱,何不劝其现在就立新功于民,便待何时?”

关公道:

“看菩萨往日与我有救命之恩的份上,我便在此多盘桓几日,又有何妨?菩萨即请自便!”

菩萨随托梦于房陵百姓,让其用九十九张竹席为白龙搭建凉棚,请三十三户戏班为白龙唱三天三夜大戏,跪地求拜天地,祈祷天龙降雨.她遂亲去卧龙岗劝那东海老龙,以行及时雨滋润江北救民.东海老龙听后仍畏惧道:

“如天廷再有震怒,玉帝怪罪下来,吾必死无疑也!那将奈何?”

菩萨道:

“万一玉帝再有另议,其责我来承当,尔须不失时机,救民于水火之间!”

于是,观音菩萨的真情,感动了这老龙.此时,正逢春日大旱,滴雨未下,方圆千里,无法播种。老龙突然降雨,百姓惊喜交加.此雨於农历三月十五日降下,整整下了三日三夜,滋润周边六省一十八县,惠赠给人间五谷丰年,长江因此雨水,水位上涨了三尺又三寸,老龙因而顺水游入汉江,遂恋恋不舍地在汉江河边的石壁(今白龙崖)上,吐下白色印记(今已变成雪白鲜活的奔龙化石),后腾江归海。为了感激龙王的救命春雨恩德,人们将三月十五日,定为龙花会节日,年年祭龙.

下雨的那一日,关公与菩萨在观音洞前庆贺庆贺,忽见太白金星从天而降,宣玉帝旨意说,因财神副史陶朱公获罪逃往凡界,着关羽帝君补财神副史之缺,即日须到财神府赵公明处上任,不得有误.圣旨宣毕,李长庚拍着关公肩头笑道:

“从今往后,诸百姓的灶头前面,又多了一个武财神了,关君老弟,你要多多照顾那商户人家,今后汝所享受的香火,便不在观世音菩萨之下了!”

三位神仙说笑了一回,关李二人因事急,遂庆贺庆贺拜别菩萨后,回归天廷交旨去了.那些有德行的善男信女,看到了这一幕后,竞相在人间传说.从此,观音与关帝双圣显灵的事,俱编成故事,反复宣扬,周围民众,纷至踏来观音洞叩拜抽签,观世音则有求必应.后人就于观音洞(并列的两个天然石洞,两洞相距约15米)址,修庙建院,塑观音和关帝神像敬奉,一洞内供“观音大士”为正殿一洞为“关帝”偏殿。道院周围峰峦叠秀,紫气弥漫,林木葱茏,溪水淙淙。关帝殿塑像后有一沁泉,长年不涸不溢,民间奉为消灾祛病的“神泉圣水”。有诗人到此游后赞曰:

“来到此间即蓬莱,还众何处觅桃源

架岩多少留居者,独恋殊风忘却还。”

却说,江苏苏州皋桥,有一个老者,姓张名得继,平常崇敬佛教,最喜斋僧。在万历辛亥年的春天,将往普陀山朝拜观音大士,携带了一个八岁的小孙子同行,张得继乘第一只船,他的孙子忽然看见满船上的人,手足皆被绳子捆缚,特别骇怕,就在后边,不肯跟他上船,拉住他祖父的衣服说道:

“爷爷,我怕!你看,那些人都被绳子捆着啦!”

张得继一听孙儿所看见到的怪异,心生恐怖,立刻就舍船登岸,换乘第二只船.没想到,他的小孙儿所见如初,硬是不肯叫他爷爷上这只船,张得继又只能听他的话登岸.再乘第三只船时,再问他孙子所见如何?他的小孙回答说:

“只见前面两只船上的人,都被捆缚,这只船却没有!”

张老儿心犹未决,忽有两人立船首大呼曰:

“勿乘彼船!而快来此,此船甚稳!”

此时,就好像有人从后推他似的,遂抱其孙登船。他们刚刚坐好,再看那个讲话的人以及推他的人,都无所见。后来,日暮潮至,云涌山立,前面两船所乘载的,都是专走江湖暗门之流,舟人又不善迎潮,即时覆没,全船的男女,没有一个幸免生还。而张老者所乘的船,平安无恙.

到南海普陀山靠岸,上得山来,走进观音院二殿,小孙子忽然手指着那韦驮菩萨像和惠岸行者像大声叫道:

“爷爷,这不是在船上推你上船的那两个人吗?”

张得继听后,扭头一看大惊,那二殿进门处站立的两个,正是韦驮菩萨和惠岸行者两位,相貌竟与船上那两人无二,才知,方才保他与孙子无恙的,乃是观世音菩萨的二位胁侍.老人因有朝山之诚,及平日之善,所以菩萨感应,使他俩没有遭到此厄。

过了三日,仁和县令,出巡江口巡验溺死的群尸,见溺死的每个人,腰缠中各有两大锡锭及小刺刀一把,检验以后,知是钩淫之具,更深深的信知这些奸狡无赖之徒,因恶贯满盈致遭此横溺,乃是恶人自食其果也.张得继见此之后,顿时悟道:之所以小儿见此应死之人时,皆有将死之相,实其目可透果像,致可畏可怖也.

再说浙江杭州府有是一孤儿,名叫郝云,十岁上就丧了父亲,他母亲陆氏工于刺绣,贞静幽娴,安心守寡。不料那时上边有令,挑选民妇供内廷及各王府差遣,陆氏就被选入都,留下孤儿郝云,便寄托给他叔父教养。郝云天性独厚,自母亲去后,怀念不忘,一连读了几年书,直到十六岁上,他想:“世间岂有无母之人,我明明有母亲,如何不得相见?”于是便辞别了叔父,收拾些盘川行李,搭船入京去寻访母亲陆氏。

一路上逢人打听,经过好多日子,才到得京城,找客店安顿了行李,再去打听王府时,不觉大失所望,因那亲王已经分封广东去了,陆氏也当然不会独留在京了。郝云当时就好像兜头浇了一勺冷水.继又想道:“他们能够去的地方,难道我就不能去?虽然盘川用尽,讨着饭也得去。”他打定主意,回到客店之中,预备歇宿一宵再上路,不料这天夜半,觉得腹中疼痛,一连泻了几次,直到天明,觉得精神疲乏,但还付了房钱,勉强上路。就这样,一连走了三天,实在再走不动了,泻泄的次数也逐渐增加,只好找了一座破庙,暂时存身。那时,忽寒热大作,竟不省人事,但昏愦之中,常常呼唤着母亲。

那时菩萨恰好在此经过,便化身一个行脚和尚,替他医治,费了三天的功夫,才算将他的疾病治好。郝云询问和尚姓名,菩萨只说叫蕴空,并不明言,又送他数百青钱作路费,郝云始得重新登程。

一路上历尽艰辛,好容易总算被他摸到了广东,可是又扑了一个空.你道为何?原来那个亲王又改封到江右饶州去了,人已不在广东。郝云看母心切,便又转道向饶州而来,一路上在沙碛中行走,七高八低,十分困顿,连走了几天,鞋破袜穿,又无钱购买新履,只得赤足而行。没过几天,两足迸裂,浓血交流,寸步也不能移动,便倒身在一土地祠的栏中,思想前后不觉悲痛起来,放声大哭道:

“母亲啊!我不辞千里迢迢,奔来奔去,原想见母亲一面,不料竟弄得我寸步难行,现如今,我是再也不能走到您跟前的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