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小神仙佛谱
827300000071

第71章

第71章.阿傩、伽叶二尊者

原来那太宗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关外起建了望经楼接经,太宗年年亲至其地。恰好那一日出驾复到楼上,忽见正西方满天瑞霭,阵阵香风,太宗同多官一齐瞧见四众,即下楼相迎道:

“御弟来也?”

唐僧即倒身下拜,太宗搀起,又问:

“此三者何人?”

唐僧道:

“是途中收的徒弟。”

太宗大喜,即命侍官:

“将朕的御车马扣背在后,请御弟上马,同朕回朝。”

唐僧谢了恩,骑上马,大圣轮金箍棒紧随,八戒、沙僧俱扶马挑担,随驾后共进长安入朝,满城中无一不知是取经人回来了,俱来观看,街上拥挤不堪。

却说那长安唐僧旧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惊讶道:

“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风,如何这树头都扭过来了?”

内有三藏的旧徒道:

“快拿衣服来!取经的老师父来了!”

众僧问道:

“你何以知之?”

旧徒曰:

“当年师父去时,曾有言道:‘我去之后,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树枝头若是东向,我即回矣。’我师父佛口圣言,故此知之。”急披衣而出,至西街时,早已有人传播说:

“取经的人适才方到,万岁爷爷接入城来了。”

众僧听说,又急急跑来,却就遇着,一见大驾,不敢近前,随后跟至朝门之外。唐僧下马,同众进朝。唐僧将龙马与经担,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阶之下。太宗传宣:

“御弟上殿,赐坐!”

唐僧又谢恩坐了,教把经卷抬来。行者等取出,近侍官传上。太宗又问:

“多少经数?怎生取来?”

三藏道:

“臣僧到了灵山,参见佛祖,蒙差阿傩、伽叶二尊者先引至珍楼内赐斋,次到宝藏阁内传经。那阁内尊者需索人事礼物,因未曾备得,不曾送他,他遂把经给了.当谢佛祖之恩东行,忽被妖风抢了经去,幸小徒有些神通赶夺,却俱抛掷散漫。因展看,皆是无字空本.臣等着惊,复去拜告恳求,佛祖道:‘此经成就之时,有比丘圣僧将下山与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保祐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后来子孙没钱使用。’意思是说还嫌卖得贱了.自此我等才知,方才宝藏阁内二尊者索取人事礼品,佛祖明知,且纵容与他.今拿话语又亲来索取,只得将钦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此经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检了几卷传来,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数盖合一藏也。”

太宗更喜,叫道:

“光禄寺设宴,开东阁酬谢。”

忽见他三徒立在阶下,容貌异常,便问:

“高徒果外国人耶?”

长老俯伏道:

“大徒弟姓孙,法名悟空,臣又呼他为孙行者。他出身原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佛祖困压在西番两界山石匣之内,蒙观音菩萨劝善,情愿皈依,是臣到彼救出,甚亏此徒保护。二徒弟姓猪,法名悟能,臣又呼他为猪八戒。他出身原是福陵山云栈洞人氏,因在乌斯国高老庄上作怪,即蒙菩萨劝善,亏行者收之,一路上挑担有力,涉水有功.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净,臣又呼他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怪,也蒙菩萨劝善,秉教沙门.特别说明的是,那匹马不是主公原来所赐之马。”

太宗道:

“****相同,如何不是?”

三藏道:

“臣到蛇盘山鹰愁涧涉水,原来那匹白马,被此马吞吃,亏行者请菩萨问此马来历,原是它乃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因有罪,也蒙菩萨救解,教他与臣作脚力,当时变作原马模样,所以****相同。幸亏他登山越岭,跋涉崎岖,去时骑坐,来时驮经,亦甚赖其神力也。”

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

“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

三藏道:

“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遂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

当时递上,太宗看了,见此文牒,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发给的.太宗笑道:

“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太宗一一观之,见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早有当驾官请宴,即下殿携手而行,又问:

“高徒能礼貌乎?”

三藏道:

“小徒俱是山村旷野之身,未谙中华圣朝之礼数,万望主公赦罪。”

太宗笑道:

“不罪他,不罪他,都同请东阁赴宴去也。”

三藏又谢了恩,招呼他三众,都到阁内观看。果是中华大国,比寻常不同。你看那:蒸酥蜜食兼嘉馔,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果然是中华大国异西夷。师徒四众与文武多官俱侍列左右,太宗皇帝仍正坐当中,歌舞吹弹,整齐严肃,遂尽乐一日。

当日天晚,谢恩宴散。太宗回宫,多官回宅,唐僧等归于洪福寺,只见寺僧磕头迎接。方进山门,众僧报道:

“师父,这树头儿今早俱忽然向东。我们记得师父之言,遂出城来接,果然到了!”

长老喜之不胜,遂入方丈。此时八戒也不嚷茶饭,也不弄喧头,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静。当晚睡了。

却说,太宗当晚夜不能寐,想那唐三藏法师千辛万苦取来真经,实属不易,于是,便用那王羲之笔体和笔法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一篇

其文云: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亘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写毕,即召圣僧。

此时长老已在朝门外候谢,闻宣急入,行俯伏之礼。太宗传请上殿,将文字递与长老览遍。复下谢恩,奏道:

“主公文辞高古,理趣渊微,但不知是何名目。”

太宗道:

“朕夜自书,答谢御弟之意,名曰:<大唐三藏圣教序>,不知好否?”

长老叩头,称谢不已。太宗又曰:

“御弟将真经演诵一番,何如?”

长老道:

“主公,若演真经,须寻佛地,宝殿非可诵之处。”

太宗甚喜,即问当驾官:

“长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洁净?”

班中闪上大学士萧瑀奏道:

“城中有一雁塔寺洁净。”

太宗即令左右:

“宣褚遂良用楷书将此<大唐三藏圣教序>书就,刻之于石,立于藏经浮图大雁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