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大泽龙方蛰 中原鹿正肥四 (1)
于是,我们便在史记上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太子也参与了这次宴会。不过,太子的身后却跟着四个白头发白胡子白眉毛的老头,总之是须发皆白、仙风道骨、不同凡俗。刘邦感到很奇怪,就悄悄问身边的大臣,问这四个人是谁。大臣说: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商山四皓”。刘邦很惊讶,心想,这四个家伙,我多次派人去请都不肯下山,没想到太子竟然把他们请到了!我这太子还真有点非凡的能耐啊!看来废除太子这件事,还真不太好办哪!
回到后宫,刘邦就无奈的对戚夫人说:废除太子这件事,我看还是算了吧,太子羽翼已丰,现在我不能办到的事情他都能办到,看来他已经不是我能够随便废除的太子了。
戚夫人就哭了。
当然,关于这件事情,我现在可以实事求是告诉大家,我祖张良这一步棋走的非常冒险,因为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连刘邦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绝对不可能为了太子刘盈放弃那种隐居山林、优哉游哉的生活的。那四个人,显然是在我祖张良的暗示下,吕后找几个长得比较潇洒的老头冒充的。幸亏刘邦没有找他们问话,估计一问话就露馅了。
还有,当时,吕后和太子这些人都不敢去感谢张良,害怕被外人知道了。直到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当了皇帝之后,就是汉惠帝,才开始明目张胆的感谢张良。
除了大量赏赐金银珠宝之外,惠帝还给了张良很高的礼遇,称其为“帝师”,赐镀金匾额一块,上写八个大字:王业之依,功比太山。另外,还赐了一块黄玉貔貅,象征着我祖张良;上面驼着一个玉童子,象征着汉惠帝。
金钱,都是身外之物;但是,这个东西,我祖张良可是知道它的意义、它的分量,因此,安排家里人,好好珍藏,作为千秋万世传家之宝。
到了张良的儿子张步疑的时候,因为不慎触犯了法律,“留侯”的爵位给削去了,成了平民百姓。但是,由于我祖当初不慕名利、功成身退,所以整个张氏家族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兔死狗煮、鸟尽弓藏。也就是说,其他家族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张氏家族,在有汉一代,子孙大量繁衍了开来。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张良的众多子孙之一族,在河南的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自以为得到了老祖张良思想上的真谛,就把我所命名的那种“张氏道学”命名为“太平道”,组织起几十万人的军队,拿着当年惠帝赐的黄金匾额,头裹黄巾,号称“黄巾军”,开始起兵了,准备夺取汉家的江山基业。
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就是指刘邦的家族;“黄天”就是指张良的家族。
这兄弟三人,为了看看我们张氏家族的人,能不能做皇帝,做了一次尝试。
结果,他们失败了,第一次证明了我们张氏没有做皇帝的命。并且,这次起兵得不偿失,把一贯关系很好的刘氏家族给得罪了,为第三者董卓曹操袁绍之流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几乎在同时,我祖张良的另一支子孙,在河北的张鲁,也许得到了黄玉貔貅,也是自以为得到了“张氏道学”的全部真传,他也为这种思想创设了一个比较朴素的名字,叫“五斗米教”,规定教徒缴纳五斗米即可入教。
张鲁又被老百姓称为“张道陵”,他自称为“张天师”,并且规定自己的子孙或者继承执政地位的门人世世代代都要称为“张天师”。
我个人认为,张鲁比张角要聪明得多,他没有起兵,只是采取像今天的联合保险一样来帮助穷人,
给他们吃的、用张氏思想教育他们、带领他们发展生产。结果,教徒也是越聚越多,达到了几百万。但是,张鲁就是不起兵,不愿意像张角那样采取激烈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不公正的社会。
其实,他和张角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想当皇帝,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罢了。也许张鲁会想: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全国有一半多的老百姓都成了我的教徒了,那我离皇帝的位子,不是只有一步之遥了吗?
现在回头想想,我觉得,我祖张道陵,简直是把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实施得接近完美、几乎快要成功的人了!
在今天,在我们怀念世界上三大“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鼻祖英迪拉-甘迪、萨尔逊-曼德拉、马丁路德-金的时候,别忘了,还有我们的张道陵,应该是“四大鼻祖”!
只可惜,不幸的是,在那个****的年代,别人的智商,也能够达到我祖张鲁那样的高度,比如曹操,这个老贼,在五斗米教蒸蒸日上的时候,识破了我祖张鲁张天师的用心,感觉到威胁太大了,就带兵北征,捣毁了我们的聚居地,驱散了五斗米教的所有教徒。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像基督教一样,五斗米教最终还是得到了后世统治者的认可,只是限制其发展罢了。比如在东晋,就有一位五斗米教的教徒作了督邮这样一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地委专员吧!
当时有个叫陶渊明的文人,信奉老子列子庄子那一套恬退隐忍归隐洁身自好的道教,并且认为这是“祖宗之法不可更改”的道教。今天,我们怎么理解这件事呢?我只能说,陶渊明是一个守旧者,像中古世纪的基督徒那样,看不惯宗教改革,把新教,就是五斗米教,视若仇敌,认为张鲁败坏了道家那种归隐山林、消极避世的传统,不该大张旗鼓的这样组织穷人,这也违背了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所以,陶渊明认为五斗米教是对真正道教的一种扼杀和破坏,因此,在那个信奉五斗米教的督邮作为陶渊明的上司来视察的时候,道不同,不相与谋,他宁可不做县令了也不愿拜见那个督邮。
于是,我土的文坛上就留下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殊不知,在这件事上,我们赞扬的竟是一个“死守善道”的顽固守旧者啊!当然了,至于陶渊明的文学才能,除了说“好”,我自然也是没得说的。
一直到今天,东元2861年的今天,我们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张天师”的故事呢!不是吗?
此后的几百年,张氏一直没有代表性的人物出现。直到大唐帝国,除了那个靠一首枫桥夜泊捧红寒山寺的张继和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之外,有一个人,我也想说一说。
那就是:张九龄。
我们知道,他做了大唐的宰相。可是,境遇并不太好。民间传说他是一个驼背,我觉得不大可信。因为看看我祖张良,眉清目秀,貌若妇人,自由阴柔之美,可见我们张氏虽然比不上徐氏漂亮,也不会出现一个驼背宰相的事情啊。说实在的,感情上接受不了。查查新旧唐书,里面没有说张九龄驼不驼背。
可是,不管怎么说吧,我祖张九龄的境遇并不太好,这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诗了。
可是每次读起来,都是那样的伤感、难受、心碎。以至于现在都不敢读了,不是现在写这篇文章,我根本不敢去想它!我怕想着想着会流泪。
世人都爱三春的牡丹红又艳,可我孟庭南,是雪里梅花耐霜寒。看看张九龄,自比江南的丹橘,可是人们喜欢三春妖艳的桃李。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苛求社会去包容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更不可能去要求社会去原谅一个异端思想的人,那,张九龄,我伟大的祖先,你为什么还要那样贪恋权位?你就应该退下来,从内心世界彻底的退下来,学学我们的祖先张良。
你难道不明白,张氏的血脉里就没有能够争强好胜的基因存在,就没有能够在勾心斗角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能力,你为什么还要抱怨、还要强留、还不知后悔!
很多特立独行的思想,在大唐的世人看来,不过是一个个怪兽罢了。
你自己也说: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一个人的家族固有的性格,在冥冥之中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遭遇,这种微妙的道理岂是你我可以追寻的!既然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为什么还不退下来?
你?
张九龄,你的那首诗,从此以后,我不会再读了,让我为你流尽最后的一滴泪,你还是回你的唐朝吧:在你的人生中,很多事情你根本无法控制,当这一切悄然而来的时候,除了接受,你还能做什么呢?
现在,让我们再继续去翻看张氏家族的历史。
元朝末年的时候,因历史的战乱而逃避江南的张良的后裔,张士诚,为张氏家族做了第二次当皇帝的尝试。可是,最后,他还是被朱元璋给击败了,在监狱中绝食自杀了,或者说是不明不白的死了。至此为止,老百姓怎么说?再一再二没有再三了,姓张的人,没有人再去做皇帝梦了。
比如,百年后的张居正,做了朝廷的首辅大臣,并且当时的万历皇帝年岁尚小,和太后是孤儿寡母,并且张居正因为改革把自己弄得真是“天下归心”。于是,就有很多幕僚对一表人才的张居正说,他有帝王之相。但张居正只是笑而不答。
张居正非常清楚,在那个专制的年代,张氏没有做皇帝的命,或者说,他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材料。
比如,自己骨子里的那种爱开玩笑、爱搞恶作剧,别人却认为尖酸刻薄、彻骨伤人。
比如,当时的大学问家王世贞在给张居正的老母拜寿的时候,送了重礼,并向张居正修书一封,希望对自己多加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