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决定男人一生全集
854500000094

第94章

第九章第六节做团队合作的蜜蜂

我们发现蜜蜂有良好的团队作战精神及顾全大局的思想,但深入了解蜜蜂的人,一定会知道,蜜蜂除了分工不同外,生理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工蜂居然没有生育能力,它们每天除了劳动还是劳动。公蜂从来不劳动,但养尊处优的它们最大的任务是养育团队的蜂卵。只有蜂王,它一定是母蜂,它不但饮用最好的食物,还可以对其它所有的蜜蜂有生杀大权,我们发现工蜂劳动的同时,还紧紧地追随蜂王,并且可以为蜂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观察我们人类的团队,突然发现蜜蜂理论在人类发展中也存在着非常相似的现象。任何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把分工与其价值结合起来,团队就会出现矛盾。蜜蜂理论的核心是劳动量不等于贡献值。一个蜂群往往能在一个月内由小团队变成非常强大的团队,它们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工作时任劳任怨。

温商既有足够的合作精神,又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不管是合作还是竞争,有一点是肯定的:温商最喜欢“扎堆”经营、团队作战。

20世纪80年代初,温商敏锐的商业“鼻子”嗅到了福建厦门这个商业宝地。那时,厦门还未展现出特区的风采,除了正在建设、到处都是钢筋水泥、脚手架的湖里工业区外,这个海滨城市尚可炫耀的无非是它的集美学村、厦大校园以及鼓浪屿、万石岩等固有旅游观光点。但温商已经在改革开放的信息中看到了厦门的商机,捷足先登,带去了温州人生产的小商品。在“竖起买卖旗,便有钞票赚”的厦门,精明的温商掘到了“第一桶金”。

综观温商闯市场的模式,一些经济学家称赞温商有一套硬功夫。而温商也像商场的幸运儿,出现在哪里,哪里便福星高照,商机无限,财源滚滚。说温商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有些片面,温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够把握市场,于平淡中见惊奇。另外,就是独具温州特色的抢团经济,团队作战,使温商在激烈的商战中占据“人和”的最大优势。

在温州,往往是一人出国刚立足,马上会带动一群老乡漂洋过海,巴黎5万温州人大多是这样移民海外的。在《可怕的温州人》一书中,著者描述说:“靠着温州人的关系网,初来乍到的人不用怎么费劲便可以谋生,加工皮包、皮鞋或在亲戚朋友的餐馆里做工。温州人在巴黎能买到一种中文电话卡,把信息源源不断地从巴黎传递到温州。”

现在温商的店已经延伸至巴黎郊区93个省,环巴黎市郊一个大圆的范围内,还分布着上千家温州餐馆。温州移民光是在巴黎地区就高达15万。如今到欧美旅游,能说温州话说不定比英语还管用。

面对做工不要命的温商,商界老大犹太人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犹太人渐渐开始出卖店铺给温商,后来温州货的畅销势不可挡,犹太人的店里居然也写上了中文。

接着,温商又以高价买下周边所有的咖啡店、面包房、洗衣店等统统做服装批发,一个200平方米的店铺卖到100万欧元的天价。温商还引发了当地区政府和老百姓的集体罢工抗议,原因是温商把店铺从小路开到大路、小街开上大街,形成发散式集市。这一下打破了法国人早上面包、下午咖啡的生活习惯。法国人不干了:温商都卖衣服了,我们去哪里喝咖啡啊?

有了资金积累之后,温商最乐于称道的群体团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有人要开店,亲戚朋友都会解囊相助。随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与经营节省了大笔的成本,使温商的经营之路非常快速平稳。

如果说温商最初的“扎堆”还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属于无意识合作;那么近年来,温商已经从“扎堆”升级到了团队精神,开始有意识地联手出击。

比如频频出击于全国各地的温州购房团。当年,10万温州人走四方,推销他们的皮鞋。今天温州人携带大量资金,上青岛,下苏杭,到处一掷千金,购买房产。他们一举一动,开始牵扯各地大老板、银行的目光,甚至惊动了政府官员动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干预。

就是这种抱团打天下的团队精神,使得温商到了哪里,都可谓战无不胜。何况,从最初的“扎堆”版本升级到现在的“团队”版本,使得温商在今后的商业活动中如虎添翼。温商自称为“森林经济”——一片森林有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态上相互联系和支持,远比单打独斗更有活力。这种说法似乎更妥帖。难怪,一个外地商人颇有感触地说:

“我们是用一根手指和他们的拳头在打架,自然招架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