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决定男人一生全集
854500000096

第96章

第九章第八节不做掰苞米的狗熊

过去多次听人谈过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掰一个往胳膊下夹一个,再掰一个再往胳膊下夹一个,而原先一个自然丢了,还全能不知,掰到头依然仅仅只有一个玉米棒……。

这只是一个寓言,讽刺的是熊瞎子的笨,忙到头依然没有增加多少积累,还是一个劲的忙下去……

倘若熊瞎子只是在做游戏、作表演,以供游人观赏,逗人一乐,人们在一乐之余似乎觉得这笨熊还有点可爱;倘若熊瞎子是在做着自己的事,而且一本正经,一脸认真,人们在看过之后,对这苯熊恐怕只剩下一点可怜。显然如这只狗熊一般的投资者是一个失败的投资者。那么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贪婪指贪得无厌,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过活的不法分子。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

这一点,在那些沦为腐败分子的官员身上体现得较为典型。一般而言,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价值观念

贪婪的人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2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3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里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出一股贪婪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5侥幸心理

这种心态导致犯罪分子自我欺骗,我行我素,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多,胆子越来越大,因而越陷越深。

6盲从心理

有些人认为,现在“大家都在捞,你捞我也捞”;“吃回扣”、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现象很普遍;“捞”了也没事,查到的也不过那么几个,“大家都这样”,“老实人吃亏”,形成“捞了也白捞”的心理。

7功利心理

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看成金钱社会,拜金成为他们的信条;一些人有失落感,认为“今天这个样,明天变个样,不知将来怎么样”;一些人滋长了占有欲,把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教学活动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从而引发种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8虚荣心理

一些教工、官员曾经表现较好,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桃李满天下,但是一旦地位变了,权力大了,讨好的人多了,就开始飘飘然起来。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反思法

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贪婪的恶习。

2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索取不义之财的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3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在投资的时候也会更加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