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壹号皇庭之反叛皇庭
870800000015

第15章 反叛皇庭之学生坠楼事件

第三章 反叛皇庭之学生坠楼事件 第三节

起诉谋杀

蒙海燕老师的口供与应苗老师差不多,她说昨天把唐旭风关在教室,因下班时忘记了放他出来,早上来时他还骂言声声,便决定等批改完手里作业再去找他。谁知他自己爬水管摔死了。学校的其他老师和学生对蒙海燕老师平时对唐旭风的态度也言辞不一,有的人认为是唐旭风太调皮了,但普遍认为蒙海燕老师对唐旭风有偏见,经常变相体罚。综合一切证据考虑,警方决定起诉蒙海燕。资料传到律政署,Gary和Ben商榷之后,也决定控告蒙海燕谋杀。丁柔因为某种特殊原因,不愿意接手这个案件,若晖最近正和承宇考虑去欧洲旅游,放自己大假,程若曦大律师一番思考后,决定帮助蒙海燕辩护。Ben得知是这个难缠的冰箱大律师,也暂且放下对丁柔的思念,好好的准备案子,免得丁柔又说他不费心工作。开庭当日,控方传召了被告蒙海燕。

余在春:请问你认识死者唐旭风吗?蒙海燕:认识。余在春:你们是什么关系?蒙海燕:我是死者的班级主任。余在春:平时你对死者怎么样?蒙海燕:我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对唐旭风也一样。余在春:你的负责,指的是经常为学生犯的错误进行责罚吗?程若曦:反对,反对控方提出对我当事人的诱导性问题。余在春:法官大人,控方的问题有一定的根据。法官:反对无效,请证人回答。蒙海燕:我没有责罚他。余在春:可是我们有证人证明你曾经多次体罚和责骂学生。法官大人,我恳请将编号567证物呈堂,这是一份小学三年级C班7名小学生的口供。他们都在口供中证实被告蒙海燕作为他们的老师,经常对学生发脾气,还曾动手打过学生。法官阅读后交由其他陪审员查阅。余在春:案发前天发生什么事?蒙海燕:死者因为抢一年级小朋友的漫画书打了人家,还不肯认错,我批评了他几句,他又偷偷把我的车划花了。

余在春:所以你将他留堂了,还将他缩在教室里。蒙海燕:我只将他关在教室里,打算等我收拾好东西就让他回家。余在春:可是你却将他关了一夜。蒙海燕:我下班时就忘了这件事……余在春:你说你忘记,有谁可以证明你不是蓄意的?蒙海燕:没有,我一个人走的。程若曦:你对学生的证供作如何解释?蒙海燕:我对班上的学生只是要求严格,但没有打过他们。程若曦:你的意思是说学生的证供是冤枉你的?蒙海燕:是的。程若曦: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呢?蒙海燕:因为这些学生的品德考核都不是很好,他们经常撒谎骗人,这些在学校档案里都有记录。程若曦:你可以说说你对死者唐旭风的印象吗?蒙海燕:唐旭风是个很顽劣的学生,平时喜欢顶撞老师,还喜欢恶作剧,所有老师都觉得他很头疼。程若曦:能具体说说他在学校都做了哪些顽劣的事吗?蒙海燕:恩。比如打架啦,这是他经常做的事情,跟老师顶撞后还喜欢恶整老师,不是在这个老师的抽屉里放条蛇就是把水泼在另一个老师的座位上,上课时经常捣乱,被校方纪律警告好多次。

程若曦:你在案法当天上班时发现唐旭风仍然被关在教室里,做了什么事?蒙海燕:我很惊讶,想把他带出来,但是我一接近教室,他就从门上的窗子里不停的骂人。我很生气,就去了办公室。程若曦:当时死者的情绪怎么样?蒙海燕:他态度很强硬,只是骂人,也没说要出来。程若曦:你知不知道他后来会爬下水管?蒙海燕:完全不知道,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意愿要出来。程若曦:法官大人,我问完了。控方再传目击证人,与蒙海燕同校的老师应苗。余在春:应小姐,请问你跟被告是什么关系。应苗:同事。余在春:被告平时对学生态度怎样。应苗看了被告栏的蒙海燕一眼,道:被告对学生要求很严,学生有达不到她要求的不是打就是骂。余在春:她曾经有打过死者吗?应苗:有。被告一直都说,学生犯贱,不打不听话。余在春:案发当天,你和被告一起来上班时,发生了什么事?应苗:我们走到C班教室前,看到死者被锁在教室里。余在春:当时被告有什么反应?应苗:她笑了一下,说,还在这里。余在春:死者是否有辱骂被告。应苗:有。余在春:被告做了什么?应苗:她说再关他一阵,就走了。

余在春:谢谢你。法官:辩方律师,你可以开始盘问证人。程若曦:应小姐,你是否曾亲眼看到我当事人打骂学生。应苗想了一会,答:没有。程若曦:案发当天,我当事人看到死者被缩在教室里时,是否有表现出她知道被告被锁了一夜。应苗:没有,因为她说还在这里,她以为死者已经回去了。程若曦:法官大人,我没有问题了。律政署,Ben手忙脚乱的整理桌上的文件。有人敲门,是殷芷杰。“嗨”两个人互打招呼。看着Ben忙的焦头烂额的样子,她问:“很忙啊。”Ben“啊”了一声承认,“不就是你目击的案子喽,若曦可是个麻烦的对手。”芷杰点头承认:“我的尸检报告派的上用场吧。”Ben笑答:“那当然。”芷杰问:“最近跟Michelle怎么样?有没见她?”Ben听到Michelle的名字就显得有些泄气:“见了,还是老样子,慢慢来吧。”芷杰看也没什么话好说,道:“不打扰你,我先走了。”Ben送她出去,却见Michelle刚好从门口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