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8节残奥会“乒坛女皇”张小玲
她是中国残奥会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成员,51岁披挂上阵。她曾五次参加残奥会,五次夺冠,她最大的心愿是在赛场上为祖国赢得荣誉,这个人就是张小玲。她说:“升起国旗,奏响国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1957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张小玲,从小就非常酷爱乒乓球运动,十一二岁时在钦州已小有名气。一天,电视里一个场面吸引了她: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儿在嘹亮的国歌声中、迎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举起了手里的奖杯。她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要好好地练球,也要当世界冠军!”天有不测风云,张小玲21岁时右脚患上恶性肿瘤,医生说只有截肢才能保住性命。
截去了一条腿,并没有结束张小玲和乒乓球的缘分,她决心要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实现自己“一定要拿第一名”的梦想,她几乎是拼命地苦练。从1985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起,她的残端和假肢接触的地方就经常磨破出血,她甚至曾将一条钛合金的假肢练断成两截。20多年来,张小玲换过的假肢有13条,被假肢磨损的肉体厚度超过两厘米。正是靠着这股狠劲和拼劲,只要有她参加的比赛,金牌基本不会旁落。这位传奇的残奥“乒坛女皇”,虽然这一路洒下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鲜血,无论怎样,对于张小玲来说都是值得的。
1978年,张小玲右大腿被高位截肢后,在家乡小镇开了家杂货店,用以谋生。一张废旧报纸上全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消息让她重新燃起了冠军梦想。她开始拿起球拍练球。第二年,她第一次参赛就赢得了冠军。30年来,她从来没有放松过训练。虽然假肢的质地越来越好、越来越轻,可每次换上新的假肢,它和腿的磨合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汗水和血水倾洒在她挚爱的乒乓赛场上。2004年在雅典,张小玲面对比自己年轻30岁、残疾程度要轻的瑞典姑娘,以超强的气势压倒对手,创造了残奥会乒乓球比赛迄今为止唯一的五连冠。
北京残奥会,是她第六次参加残奥会乒乓球项目比赛,也是本届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升起国旗,奏响国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从1988年汉城残奥会张小玲夺得自己第一枚残奥会金牌开始,她就走上了漫长而又辉煌的奥运之路。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五届残奥会,张小玲均在女子乒乓球TT8级个人比赛和TT8-TT10级团体比赛中获得金牌。残奥会五连冠、10枚金牌,让她成为传奇的残奥“乒坛女皇”。
北京残奥会上,残奥会“六朝元老”张小玲将为祖国、为自己的人生继续拼搏,她渴望继续书写一名残疾运动员新的传奇。
通过一个又一个残奥冠军的故事,我们看到:在生活中,他们没有健全人参加的奥运会那样受到世人目光的格外关注,也没有人为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只是在默默地讲述着一个个并不为人知的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们需要在自己的战场上付出更多的血汗。可以说,残疾人运动员的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浓缩了全世界6亿残疾人的动人风采,更激发出了广大健全人的生活热情和奋进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残奥会比奥运会更能激发出人性的精华,产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理的共鸣。相比奥运会,残奥选手获得的掌声和喝彩一点都不少,这掌声是油然而生的,这是充满敬意的喝彩。这种赞誉不是来自于同情,而是钦佩和敬意,是一种心灵触动和人生感悟。残疾健儿尽管有诸多不便,却活得顽强快乐。
残奥会让残疾人更自信,因为他们表现了同健全人一样的能力,他们的表现为自己赢得的是尊重,不是同情。正是体育带来的这种自信,使得不少残疾人的人生从此改写。
奥运会是力与美的展示,残奥会同样展示力与美,但残奥会还有更多的生命礼赞,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传唱的歌,可以流动的诗,并不因为你身体的残疾而失去美的礼赞。体育运动不是健全人的专利,残奥会本身就是一首荡气回肠、高亢嘹亮的赞歌。
这些,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励志大餐。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做是更好。
故事链接
1988年8月,张小玲首次参加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八届残奥会便获得冠军。在以后的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残奥会上,都获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团体两块金牌;2004年9月,张小玲在第十二届残奥会上获得的金牌,是中国参加残奥会20年以来夺得的第100枚金牌,也是张小玲在残奥会上的五连冠,是历届残奥会迄今为止创造的唯一的五连冠。张小玲还连续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远南运动会上夺得金牌。自1985年以来,在国内外历届乒乓球比赛中,她共夺得金牌52枚、银牌3枚、铜牌11枚,另外,还获得6个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目前,张小玲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十佳残疾人运动员、“钢铁战士”等诸多荣誉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