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情商提升课
877600000002

第2章 走进情商世界1

第一章走进情商世界1

不懂EQ?那你out了

“如果你不懂EQ,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描述过。

早在1990年,一个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人类智能的革命,并引起了人们旷日持久的讨论,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约翰?梅耶提出的情商概念。紧跟其后的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把情感智商这一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该书也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随着人类对自身愈加深入的审视和探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情商的高低已经成了人生成败的关键。作为情商知识的受益者,美国总统布什说:“你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

情商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情绪智慧。但这样的答案显然过于简略,要想更深入地认识情商,就有必要了解情商与智商的关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情商的概念是在智商的对立面建立起来的。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智商视为人生成败的决定因素,并将它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主要指标。研究者设计出五花八门的智商测试方法,接受各种测试的人也数以亿计。尽管研究规模如此巨大,但还是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智商高的人真的比普通人能力更强吗?

长久以来,不知有多少圣贤哲人一次又一次地幻想和构建着人类生存智慧的理想模式,又不知有多少宿学硕儒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为寻求一条平衡木而困惑烦恼、漠然长叹。人们除惊羡一些伟人的成就外,也开始研究他们凭什么成功,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天赋禀异的人物呢?或者换个说法,是否只要有天生的聪明,就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呢?

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的哈佛大学通过搜集到的众多实例和实验结果证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取得成功。智力商数的高低与一个人成就的必然联系再一次受到质疑。

11岁进入哈佛大学的威廉?宾德,自一出世,他父亲就采用各种手段开发其智力,威廉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阅读和书写,4岁写出了3篇500字的文章,6岁写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小学入学的当天上午被编入一年级,中午母亲去接他时,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8岁上中学,11岁进入哈佛大学。

由此可以看出,宾德的脑子足够聪明,智商不可谓不高。但他后来离家出走,最终在一家商店当店员,一生碌碌无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寻找到答案,人们开始关注情商。

在这种情况下,情商伴随着心理学家的研究问世了。早期在心理学界不被重视的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被认为是决定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感智商(Emotional Quotient)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构建,它涉及人的稳定性、乐群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方面,是对生命内在力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

智商曾一度统治过成功学的领域,人们在感慨谁智商高谁就能成功的同时,不禁有些迷茫,原因在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高智商神话的破灭。细心的人们应该还能够回忆起类似于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泼熊的事件,还有许多国内高等学府的学生因不堪各种压力跳楼自杀,因一点小事而愤然用刀砍死同学的……太多的天之骄子的言行让善良的我们震惊,也开始寻找问题背后深层的原因。

难道是这些学生不足够聪明?还是他们不能意识到问题过后的严肃性结局?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结论,因为我们都会明白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他们的智商,而是他们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愤然失控;不知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于是在面对人生逆境之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些自我控制与面对人生挫折的心境,为我们揭开了情商的神秘面纱。所有的这些高智商人物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或者他们未来可以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但因为情商不高而终发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情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一个高情商的人在工作上更易于成功,婚姻中更容易产生幸福感,人际关系如鱼得水……

情商就这样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