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冬天,女诸生的传说传到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想将徐氏许给四子。传命徐达入见。朱元璋对徐达说:“朕与卿同起布衣,患难与共20余年,始终无间。自古以来,君臣契合,往往结为婚姻。朕四子气质不凡,卿令嫒聪明贤淑,二人年龄也相当。望卿能将令嫒许给四子。佳儿佳妇结拜成亲,可使我们做父的聊以自慰。”徐达对于太祖突然召见,心里正七上八下,不知吉凶祸福,听是这么回事,自然笑逐颜开,赶紧撩衣下拜,说:“能够嫁给殿下,是小女的福分,微臣岂有不同意之理呢?”这桩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洪武九年(1376)正月二十七日,由宫中宣制官在宫中正式宣布:册徐氏为燕王妃。这一年朱棣17岁,徐氏15岁。婚后,徐氏对燕王关怀备至,燕王对徐氏也体贴入微。徐氏对于父皇及母后亦十分敬重,谨慎侍奉。在以后4年时间里,她直接聆听马皇后的教诲。洪武十三年三月。根据父皇的安排,朱棣要到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徐妃也一道同行。到了北平后,徐氏把从马氏那学到的东西用到燕王府中,将燕王府一整套机构,安排得井井有条,为燕王解除了后顾之忧,成为燕王的贤内助。
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去世,临终留下遗诏,告诫子孙及大臣们“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根据遗诏,朱允昪(系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继位前为皇太孙)做了皇帝,改年号建文,即建文帝。)
朱允昪。颇像他的父亲朱标,忠厚仁柔、优柔寡断。而当时被封的26个藩王,都是他的叔叔。这些为明朝江山屡立战功的王爷们,拥有重兵,独霸一方,以燕王朱棣为代表。早就对皇位窥伺已久。他和徐氏商量怎样加强自己的力量。徐氏认为,宁王朱权,占据大宁,拥有骁勇善战的突厥族骑兵,按燕王现有军力,完全可以先攻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收编宁王军队,然后合力迎击李军更有把握。燕王决定留下徐氏及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率主力奔袭大宁。燕王临行之前,再三叮嘱他们母子说:“李景隆,只能坚守,千万不能出城迎击。”还特意下令撤去卢沟桥的守兵,装成毫不设防的样子,以诱使南军长驱直入。这个计划,是周密的,也是冒险的。
李景隆是一个“寡谋骄横,不知用兵”的将军,当他率领靳万军队开到北平城下时,发现卢沟桥上没有守兵,更加得意,好像北平城不用攻打就唾手可得了。他把所部兵马分成三路:一路东去攻打通州,以防止通州宁军与北平相呼应;一路主力在北平与通州之间的郑村坝,准备阻击朱棣的回援之师:一路攻打北平北门。李景隆把主要兵力放在对付朱棣的回援之师上,并且亲自坐镇指挥。这虽然减轻了北平城的压力,但北平9个城门前的战斗,仍然十分激烈。南军仗着人多势重,轮番攻击。日夜不停。就在这紧要关头,平素端庄文静的徐妃挺身而出,面对危急局势。不慌不乱,镇定自若。她一面鼓励将士英勇杀敌,誓死守城;一面组织城中健壮妇女,发给铠甲,长矛,上城杀敌,她也亲自登上城墙督战。在她的影响下,守兵士气大振,登城妇女有枪的用枪,没枪的掷瓦、抛石,拼命厮杀。为了使李军不易破城,徐氏让妇女们端来水,泼向城墙,冰天雪地,很快结冰,这样更加增加了攻城的难度。一时间,李景隆军队再无良策。在徐氏的带领下,燕军终于守住了北平这座孤城,为燕王回师消灭李景隆的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十月十六日,朱棣在大宁得知了北平的战况,对自己这位贤妻大加称赞。燕王夺取了大宁,收编了宁王朱权的8万军队,火速回师增援,对南军实行南北夹击。李景隆闻风丧胆,生怕祸出不测,率先遁逃,连夜奔赴德州。朱棣第二年的四月初一,又率军南进。到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攻陷南京城,朱棣在这场叔侄争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取得了胜利。
朱棣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故称永乐大帝。十一月,册封徐氏为皇后。新帝初登基,百废待兴。徐氏除关心成祖的饮食起居外,还非常关心朝廷政事。她非常体察民情;关心老百姓疾苦。她常劝朱棣要与民休息。朱棣当上皇帝后。首先就要清除旧朝廷中反对自己的人,齐泰黄些子澄首当其冲。朱棣乱杀老臣,徐氏就直言不讳地对成祖讲:“当代朝廷中的一些贤才,都是高皇帝所遗留下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千万不要有新旧之分,要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才能为你所用。”朱棣对徐后的话深为赞同,不久就发布诏谕,安定人心。成祖上朝破格选用了一批知府。
在徐氏的辅佐下,朱棣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徐后始终不忘马皇后的教诲,她和成祖一起大胆地对宫廷官员的设置进行了改革,选用那些品行端正、颇有名望的大臣入主宫廷,为明朝宫廷设置开了先河。朱棣即位后,繁忙的政事迫使他日以继夜地操劳。徐后看到明成祖操劳国务很是辛苦,便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分忧。
徐氏不但是位贤妻,而且是位良母。成租共有4个儿子,5个女儿。4个儿子中,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为徐后所生。四子朱高昪早夭,生母不详。5个女儿即永安,永平,安成,咸宁,常宁公主。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她因人施教,为后来明室江山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子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他从小体弱多病,性格柔弱,沉静好文,为人仁厚、豁达。对长子的性格,徐后深为了解。为了让他将来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徐氏注意从小就培养他遇事果断、大智大勇的能力,并且经常教育他要体恤百姓,待人宽厚。成祖本性刚毅、不喜欢拘守礼法,他与朱高炽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而偏爱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凶悍善战,在靖难之役中,随父亲征伐白沟河、东昌之战,皆勇以为战。使父王获安于危急之中。因此,成祖多次在高炽与高煦之间权衡,拿不定主意。徐氏认识到高煦即位,必是暴君,因而主张立高炽为太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高炽被册为燕世子。徐氏为了进一步帮助儿子成就大业。决定给儿子找一位贤德的王妃。她不顾门第观念。竟选中了出身农民家庭的张氏。张氏聪颖贤惠,待人和蔼,举止端重大方。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细心。张氏入宫后,徐皇后教导她怎样正确处理宫中诸人的关系,怎样支持丈夫成就大业。徐氏的言传身教对张氏影响很大。徐皇后还教育高炽懂得爱民的道理。早在太祖朱元璋健在之时,曾命他与秦王、晋王,周王等四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卫卒,其他3个世子,很快检阅完回来交令,惟独迟迟不见高炽回来。待他回来后,朱元璋不太高兴地同他:“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朱高炽认真地回答:“早晨天气寒冷,卫卒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饭才检阅”。朱元璋对他的回答很满意,满肚子的不高兴顿时就消了。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他就是以后的仁宗。对另外两个儿子,徐氏也极是关心。因为他们性格比较暴躁,恃功骄横,徐皇后就经常教育他们要顾全大局。由于徐氏的努力,高煦,高燧虽早有夺位之心,但在母后在世之时,终未敢胡作非为。
身为皇后的徐氏,牢记这一血的教训,说服引导亲眷自尊自爱,遵守朝廷法度。每当听说她的亲眷中有谁不守法度,扰害百姓时,立即传命召之入见,进行教训、促使改正。如听到她的亲眷中有谁奉法循礼有突出表现者,也召其人宫,给予赏赐,以资鼓励。
徐氏建议明成祖朱棣广纳贤才。徐增寿是徐后最喜爱的弟弟。官至右军都督。曾随同朱棣出塞征战。在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前。徐增寿驻守南京城,建文帝对燕王谋求篡位早就有所察觉,于是想扣留朱棣在南京家中的3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徐增寿知道后非常着急,他就跑到建文帝那儿,装成一副忠心耿耿为皇帝分忧解愁的样子,对皇帝进谏:“你要扣留他的3个儿子,不是逼他造反吗?”建文帝一听也有道理,就放弃了扣留朱棣的3个儿子做人质的想法。随后,他设法把3个孩子从南京转送至北平,燕王朱棣起事就再无后顾之忧了。另外,徐增寿在建文帝京城内部还经常为朱棣通风报信。建文帝知道后,很是恼怒,派人杀了徐增寿。朱棣做了皇帝后,决定追赠他为阳武侯,谥号忠愍,并追加功爵。他把这个想法告知了徐氏,满以为她会高兴,谁知徐氏听后不同意赠爵。她非常中肯地对成祖说:“我和增寿是一母同胞,情同骨肉,给他封官晋爵,我当然高兴。可是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弟弟,我不同意给他任何称号。”成祖自有他的见地,他认真地对徐后讲:“之所以给增寿晋爵,正是因为他有功,决不是因为你是他姐姐的缘故。如果奖罚不明,立功不能受奖,我这个皇帝可怎么当呢?”成祖自己决定加封徐增寿定国公。由增寿的儿子景昌世袭。事后告知徐皇后时,徐皇后只是淡淡地说:“这并不是我的意志,我只是希望陛下能将景昌培养成人,让他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在徐氏在世之时,她没有为一个亲戚争官夺利。
徐氏积极从事于女子教育事业,极力主张女子入学读书。明朝教育制度、机构已经比较完备了。京城设有国子监,相当于大学;府衙州县,设有中等学校,相当于高中;县以下城乡设有初等学校。各级学校也有了一定的统一教材,选拔一批学者从事讲学。可是这些学校大部为男子学校。男子8岁可入校读书。然而,对于女子如何教育却无明确规定。而女子可读的书很少,像《女诫》,《女宪》、《女则》等,大部分都是用封建礼教约束妇女或内容空洞无物。为此,徐氏决定编一部适于女子读的书,让广大妇女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她广泛浏览有关女子教育的现有资料,并结合孝庄马皇后的一些言论:“像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宣厚”等,着成《内训》20篇,书中把德作为首篇。次及修身、谨言、慎行等方面。该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对待子孙的教育要宽严适度的原则。指出“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恪。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格不至于伤恩”,她把自己对子孙教育的经验也写在了书里。另外,她还派人广泛搜集古人的佳言善行,集成一个集子,命名为《劝录书》。明成祖看了这本书后,深为满意。下令将此书颁行天下。徐氏为明代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永乐五年(1407)夏季,徐氏不顾炎热,在伏案审订她的着述《内训》和《劝善录》。国事、家事,着述交织在一起导致长期过度的劳累,使她突然病发,经过御医多方调治。不见效果,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致卧床难起。奉劝成粗要慎用外戚,骄宠外戚必将遭致杀身之祸。最后。徐氏请求见一下皇太子朱高炽,当太子看到卧床病弱的母亲后,不禁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他忙跪倒在母亲病榻前,徐氏颤巍巍地抓住儿子的手,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年仅46岁的徐氏七月四日去世。十分伤心。朱棣追赠徐氏谥号为仁孝文皇后。徐氏死后,成祖朱棣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仁宗即位后,追尊徐氏为“仁孝慈懿成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后人简称她为仁孝皇后。
张氏——仁宗朱高炽皇后
张氏是河南永城县人。她的父亲为兵马副指挥张麒。母亲仝氏,三个哥哥,两个妹妹。她自幼聪颖贤惠。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细心。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为诸王世子选妃,她被选中,册为燕王世子朱高炽妃。永乐二年(1404),世子朱高炽进为皇太子,她由世子妃进为太子妃。
张氏行为端庄,谨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的喜欢。洪武三十二年(1398)张妃喜得一子。名瞻基。永乐三年之后,成祖多次巡幸北京。5次亲征漠北,几次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裁决政务。朱高炽注意爱护臣下,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树立了一个仁厚君主形象。其间虽历尽艰辛,但朝无废事。特别是当高煦,高燧与其同党伺隙谗构、觊觎皇位时,有人间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谗人相间。可是,高煦图谋不轨,连结宦官、酷吏谗言太子,加深了成祖对太子的猜疑。这天,他命诸子比试骑马,射箭,朱高炽因身体过胖不能参与,就向父皇乞请不去参加。不料朱棣大怒,遂命有司削减太子膳食的供应,进而打算更易太子。
所有这一切,张妃都历历在目。她不仅时时从精神上去安慰太子,而且想方设法从中斡旋,保住朱高炽皇太子之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册封张妃为皇后主事中宫,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位居东宫。朱高炽即位后他信用内阁,审时度势,转变国策。大有开创“太平盛世”之雄心伟志。
作为皇后的张氏多以处理好宫内之事为己任。偏偏天不假年,48岁的仁宗在位仅仅10个月。忽然大病不起,病逝后,皇储朱瞻基依次嗣位,是为宣宗,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
一年之间,成祖,仁宗先后去世,宣宗毕竟年轻,皇叔们时刻不忘争夺帝位。连成祖也不会料到。他的儿子又重演了“靖难之役”。亲骨肉眼看又要兵刃相见。悲痛之余,皇太后深为新上任皇位的儿子担忧。她想到太祖皇帝之马皇后,辅佐太祖打下天下。治理天下,还赢得了一代贤后之美誉。与其坐视祖业毁于己手,不如效马皇后之样,恪守妇道,参政而不乱政,有权而不弄权。于是她毅然挑起了重担。宣宗初年“朝中政事”多禀报皇太后裁决。明王朝统治机器主要依靠内阁进行,张氏深明大义。以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之机构。因此,内阁选定贤臣,至关重要。杨士奇刚直敢言。在成祖时就受命辅助太子高炽监国:杨荣多谋善断,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从成祖出征漠北;杨溥是仁宗当太子时的老师,为人恭谨,有“雅操”。皇太后在重用他们的同时,晋授他们内阁大学士。3人德高望重才多资深,同时辅政,被人并称“三杨”。在他们同心辅佐下。宣宗先于即位之初,亲自出征,戡平皇叔高煦之叛,其后又果断从交趾撤兵,结束了这场牵连数年,徒耗国力的战争,使民众得以休生养息。
张氏经常教导宣宗勿忘祖宗创业之艰难。体恤民情。每当四方水旱,必赈济万民,蠲免火粮。宣宗理解母后用心良苦,更加孝顺仰重皇太后。无论是入奉起居,还是外出游宴皆先奏请皇太后;四方贡奉的礼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也必先给张氏送上,一时慈孝美名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