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后传
8785200000091

第91章 清(7)

有一天慈禧突然传令同豫轩侍奉珍妃的宫女、太监等到仪銮,询问珍妃平日的起居情况。宫女太监惊恐万状,跪伏在地上,说“珍主子从来没出过大差错。”慈禧听后怀疑宫女太监护着珍妃不说实话,喊过掌刑太监:“给我打!”太监被打得皮开肉绽,仍和前面说的完全一样。这时珍妃正好赶到仪銮殿,她被眼前的情景弄懵了,还未开口,慈禧把一腔怒气转向她,让太监掌嘴,命她说实话。珍妃一向被皇帝宠幸,如今当众受辱,痛不欲生,仍不向太后低头。慈禧更加恼怒,下令夺其妃号降为贵人,宫女太监减逐大半。

下面这两个例子,便清楚地看出光绪、慈禧、那拉氏三方面是如何斗心劲儿的了。

慈禧太后有一天到景仁宫去,行至流水观音地方,见撑船太监未穿宫袍,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她不尊敬,下令杖打,当时宫杖未到,便下令让人拿轿竽打,直条得太监皮开肉绽。

慈禧到了景仁宫,横眼立目,皇后和珍、瑾二妃都被慈禧的威风吓昏了过去,慈禧连忙去告诉光绪帝,光绪听后,说:“死就死了,此后永不立后。”光绪帝又一次发怒,把皇后的发簪拔下摔碎,那簪子乾隆时的遗物,皇后向慈禧诉苦,慈禧表情沉郁,没有多说话,只是叫她以后注意点儿。这件事后,皇后与光绪帝分居。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在瀛台,身同囚犯,不准皇后、妃、嫔随便接触,准许皇后每月初一、十五两到瀛台看望。觐见时,有多名太监在旁边监视,叶赫妹子拉氏和光绪素无感情,只是三言两语问安后便退出,有时光绪帝一言不发,以目送之。

那拉氏在孤寂的宫延生活中,开始找些事来填补空虚,她学会了养蚕。每天观察蚕的生长,吐丝做茧,见蚕变成蛾飞出,感慨万分。丝成后,她还拿到慈禧太后那进里去鉴赏,慈禧也取出年幼时所制的丝来与皇后的新丝比较,两者同样的精美。光绪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那拉氏随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奔西安。次年回京后,仍然默默无闻地过着孤寂的生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慈禧太后生前指定那拉氏皇帝为太后来下称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以刚继位一天的小皇帝名义发布谕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取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叶赫那拉氏从此摄取了清朝大权。

那拉氏为人,平庸无识,优柔寡断,比慈禧远远不如。虽取得了军国大事一定范围的决定权,但她还梦想“垂帘听政”,要实现这一梦想,摄政王载沣就成了绊脚石,但眼下却顾不及此,后宫真是“起火”了。慈禧一死,后妃们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那拉氏指使其宠信太监大总管小德张(即张兰德)直接参与了后宫的斗争。

慈禧下葬时,咸丰帝的几个遗孀如瑜妃等想利用这一机会大闹东陵,夺得清延的大权。小行张为防有变,他把当时负责守卫东陵的张勋叫来安排。小德张布置完毕后,便同那拉氏一同回宫。瑜妃等见妹子拉氏毫不让步,不回西六宫,而走启祥门,闯入内宫。瑜妃张早已派太监首领张吉安把住启祥门,瑜妃虽叫开了启祥门,大发脾气,还打了张吉安的嘴巴,但终究没敢进入内宫。

那拉氏以为小德张此事处理得果断利落,对他更为信任。小德张更加大但妄为,在宫外公开拉拢王公大臣,在宫内也是说一不二的,同时对那拉氏更是百般奉承,投其所好。

宣统帝继位,那拉氏心中抑郁不乐,小德张趁机怂勇,在宫中东部大兴土木,修建“水晶宫”,作为玩乐之所。按清代制度,在“国服”期间,不得兴修宫殿,何况当时清延正在组建新式海陆军,所需经费极大,国库本来已经空虚了,建军的费用尚且不足。而那拉氏不管这些,竟然下诏拨出巨款来兴修宫殿,引起朝野的不满和议论,后因为革命军起义而不得不停止。

那瓣氏在服霄期间,按清例应换乘青色的轿子,制轿的费用竟达白银70多万两,小德张经手这件事,贪污之巨。宫中有几座佛殿,慈禧太后时年久失修,已经毁坏不堪。小德张怂恿叶赫那拉氏修理,报销的钱数竟达200多万两。当时内务府大臣李乐告发服销不实在,并要求给予以处分。妹子拉氏知道这笔钱的经手人是小德张,便保持缄默,压下不问,隆裕与小德张的关系亲密。可见一斑。

宣统二年五月(1910年6月)载沣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数日后,那拉氏突然下令载沣将这两个人撤去,载沣则婉言相劝请求暂缓行事。那拉氏堂凭自己感情冲动来制约载沣行动,两人矛盾日深/光绪死后,那拉氏在他的砚台盒内,发现光绪用朱笔定的“必杀袁世凯”的手谕,自己不敢决断,便交给载沣处理,载沣犹豫不决,与奕勖、那桐等商量。奕勖、那桐力主保袁,让袁世凯自行称病辞职。袁世凯辞职后,那拉氏和载沣不留在北京加以控制,反而命他回家养病。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南方半个中国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延岌岌可危,叶赫那拉氏只得同意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给予军政大权。袁世凯东山再起,首先搞垮了摄政王载沣,迫使时赫那拉氏下令摄政王归番,禁止干预政事;同时袁世凯也与南方革命政府达成妥协,以当民国总统为条件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逼迫朝延退位,并非革命之举,而是借用革命党人之手,要自己取而代之。

袁世凯首先让岂传部大臣梁士诒唆使驻俄公使陆征祥等电请清帝退位。又指使姜桂题电奏清延,清求朝延恩准,将所存款项分别提回,接济军用。面对这四面告急的场面,那拉氏只好答应这些请求,令宗人府传令各王公出钱赡军,但应者寥寥。于是袁世凯面奏那拉氏,说军饷无着,对军队哗变的事甚为忧虑,请求那拉氏同意,拿出内帑黄金8万两充军饷。

袁世凯1912年1月16日,又与内阁大臣联衔上奏清延,奏请要求清帝退位,实行共和。

袁世凯手捧奏折到养凸殿见叶赫那拉氏。袁世凯跪在红毡垫上,流着眼泪,器啼地诉说着。叶赫那拉氏被袁世凯出色的表演弄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忙和王公贵族商量。皇族亲贵多把共和看成洪水猛兽,把袁世凯看作逆臣、革命党的奸细,千方百计想除掉他。刚巧袁世凯从内宫出来遇到张先培等用炸弹袭击事件。他真是因祸得福,从此竟使那拉氏开始相信他了。特派人前往慰问,而袁世凯则借此称病不入朝,把逼宫的任务交给亲信赵秉均、胡惟德等人。

叶赫那拉氏1912年1月17日,那拉氏召集宗室王公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实行共和的问题。奕勖和贝子溥伦主张自行退位,颁布共和。叶赫那拉氏一听抱着宣统大哭,溥伟和载泽坚决反对,会议无结果而散。第二天,仍无结果,良弼、溥伟、铁良等王公大臣成立了保卫清室、反对议和的宗社党。1912年1月19日,那拉氏又召开御前会议,赵秉均、胡惟德等人参加了,在退位问题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赵秉均当众斥王公贵族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声称再加此下去,就要辞职不干,说完扭头就走,胡惟德、梁士诒了愤然离去。会议依然无结果。蒙古王公纷纷出京,各回本旗,组织义务勤王敢死队。

几天的御前会议弄得那拉氏隆裕头昏脑胀,茫然不知所措,除了抱着小皇帝大哭外,没有其他办法。太监总管小德张和贪官奕勖、那桐受了袁世凯的贿买,从内部对隆裕太后进行恫吓。小德张在隆裕面前危言耸听,说:“各省纷纷独立,前敌军队撤不下来,外债无望,饷项难筹,若不答应民党的要求,则革命军杀到北京,您的生命难保”。倘能依从让位,则有“优待条件”,“仍可安居宫闱,长享尊荣富贵,袁世凯一切可以担保”。奕勖为了迫使清延屈服,不惜当众撒谎。优柔寡断、庸无识的隆裕,在这内外夹攻之下,开始动摇了。

叶赫那拉氏命胡惟德转告袁世凯仍按召集正式国民会议办法与国民政府议和,袁世凯置之不理。袁世凯又密令段祺瑞联合北洋将领电奏赞成共和、反对帝制。段祺瑞在其通电中说:“昨闻恭王(溥伟)、泽公(载泽)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十九标昨几叛去……是动机已兆峭敢再为迟延。”要求实行共和。袁世凯在同一天也上奏清延,提出清帝退位皇室优待条件问题,并威胁说如果不实行共和,他不保证清延退位后受到优待。

26日宗社党的首领良弼被炸,京师震动,上朝时,叶赫那拉氏隆裕掩面大哭说:“梁士诒啊!赵秉均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与袁世凯说说,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赵秉均首先放声大哭,誓言保驾,满朝一片抽泣声。

王公贵族闻风丧胆,有些人潜往青岛、大连、天津的外国租界,藏匿不出。

袁世凯再三辞谢,恳请收回成命,隆裕固执已见,一心想拉住袁世凯,不准袁世凯的请求,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叶赫那拉氏隆裕一心想用封赏的办法拉拢袁世凯,使他效忠清室,这说明她毫无政治见识,错把奸臣当忠臣,以致一错再错。袁世凯虽接受了封赏,为了自己统治天下的野心,继续进行逼宫活动。

袁世凯1月29日,命杨度在北京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宣布目前主张君王立宪为时已晚,为救国家危亡,保全皇室,只有实行共和。袁世凯这天上奏,催促清延迅速做出选择,早早退位,并把一切推给朝延自行处理,加紧刁难要挟。隆裕在其催逼下,整日抱着宣统皇帝痛哭流涕。载沣向来缺乏主见,此时更不敢参与决策。皇帝室贵族束手无策,乱作一团。

叶赫那拉氏隆裕所能采取的惟一办法是尽可能拖延时日。2月1日,召开御前会议,提出采取虚君共和政体,即君主不干预国政的办法把皇帝保留下来。民国政府和袁世凯都表示反对。隆裕经过反反复复考虑比较,觉得保留性命,退位后享受优待条件,总比宗族覆灭的结局强得多。她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颁布共和的决定。

隆裕1912年2月3日,授袁世凯以全权,与南方协商清帝退位条件,袁世凯的病马上不治而愈,当即把所拟的退位条件电告唐绍仪转伍廷芳;并密令段祺瑞以前敌将领的名义发表通电,电文说,“现因几个王公阻挠共和,使全局危险,四面楚歌,万民受困,京津两地暗杀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既生。”并声称:“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电文字字句句透出刀光剑影,令人生畏。王公大臣看了,一个个面如土色、毛骨悚然,惟独溥伟觉得欺人太甚,发了几名牢骚,后来赵秉均放出风,说要除掉他,把溥伟吓跑了。从此,再无人敢说一句反对退位的话。

梁士诒2月8日,携新拟的优待条件见隆裕,隆裕提出三条意见:一、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二、不用“逊位”一词;三、宫禁和颐和园随时呼使居住。

隆裕2月11日,认可了优待条件的修正案,决定下诏退位。

隆裕2月12日,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布了三道诏旨,第一道是清帝退位诏,第二诏是公布优待条件,第三诏是劝谕臣民。隆裕在极度惊吓,慌乱中度过了这3天。她主持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

内阁理大臣袁世凯这天,率全体阁员、亲贵和朝延官员同至养心殿,恭迎太后和年幼的皇帝进殿,并登上宝座,大臣们最后一次向皇帝山呼万岁。这时一位太监向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呈递了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在宣读诏书时,泪流满面。臣僚们匍匐在地,极度悲伤恐惧。

隆裕突然中止宣读,悲伤地放声大哭,将退位诏书交给世续和徐世昌盖上皇帝宝印,内阁成员随即依次在诏书上签名。在肃穆悲哀的气氛中,啊后一次御前会议宣告结束,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宣告灭亡。

自宣布共和后,皇室虽已失去了政权。但在清室宫中,仍然按照皇帝室的仪体,发布上谕。他们靠封建社会长期的影响,靠出卖宫里的珍宝和从中华民国政府领到的优待经费400万两白银,在宫中仍过着穷奢的生活,保持着皇家旧有的淫威。

隆裕太后仍然住在宫中,宫殿依旧,世道今非。她心情忧郁,很少与外人接触,甚至北京发生兵变时,她只隐隐约约地听见炮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她娘家被劫三中天后,她才知道,痛哭流涕,哀恸不已,但此时大势已去,无法挽回。这件事使她更加郁郁寡欢,与宣统帝的关系也日渐疏远,教养侍奉之事,一概交给太监去管。

隆裕整日忧郁,起居没有节制,饮食更是不加注意,她每天只吃些水果,全天精神恍恍惚惚,太监只得拿着水果袋跟着她。这样时间一长,自然得了大病。到了1913年,便卧床不起。她去世前,正值深夜,世续、溥伦及载沣在一边侍奉。此时隆裕太后已昏迷不省人事。据说溥伦拟议遗诏,授命醇亲王载淳掌管宫中事务之权,世续等大声呼唤。

小德张来到榻前,在枕边对着太后耳朵大声呼唤说:“现在世续等王爷为太后能更好贻养身份,宫中事务请下令旨命醇亲王管理。”这样喊了3次,隆裕才慢慢睁开了眼,轻轻地点了点头,很久才说出一句话:“叫皇帝来。”太监连忙把溥仪抱到床前,太后指着溥仪,使出全身的力气,慢慢地说:“他太小了,你们不要为难他。”说完,未代太后隆裕去逝。

隆裕太后死讯传出,大总统袁世凯表示悼念、祭奠,参议院外交团发出好悼唁,国务院决定为她举行葬礼,并派吉员去办丧事,各党会团体也有表示追悼的,有的还提议为她铸造铜像。参加隆裕的葬礼的除王公大臣外,还有国务总理和总统的代表、各国外交、各局长并各部代表及陆海军人等300多人。如此之隆重庄严,是她生前不可能想象的,是在中国历代皇后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