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在天下纷乱的时候,曾经感到茫然而出家当了道士,旧日的好朋友,隋武阳郡的郡丞元宝藏起兵反隋后,请他出山,掌管军中的文书,瓦岗军的李密极为赏识魏征的才华,又把他请去掌管军中的文书。后来李密的瓦岗军与据守洛阳的隋朝大将王世充展开生死搏斗,结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起义军想速战速决,反而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彻底击败。李密不得不率残部投降李渊,不久又在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兵败被杀。被魏征招抚李密的旧部徐世绩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魏征则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封他为太子洗马,负责管理图书经籍。魏征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而他给李建成提过很多对付李世民的建议,都石沉大海,没有什么回音。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召见了这个有才华的魏征,并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建议,就不会遭到今天的下场了,我忠于李建成,是没有什么错的。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更不能显得连齐桓公小白重用仇人管仲的气度都没有,就赦免了他,并封他做掌管太子文书的管事主簿,至此魏征结束了他转来跳去的更换主人的生涯,开始了他一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时代。
李世民即位后,将魏征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贞现初年,唐太宗虽然已经即位做了皇帝,但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特别是在地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对唐太宗统治不满的保守势力。为寻求最佳治国方案,唐太宗号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通过广泛的辩论统一思想。
唐太宗的确是一位愿意提倡君臣之间的“民主生活”的皇帝,他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规定在会议之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如有过失和不当之处,谏官可当面指出,予以辩论。这种制度不仅能够保证谏官、史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的。内幕,使得有所劝谏,还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员不敢谎报政绩。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637年,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在显仁宫停留,因宫苑官员安排照顾不周,唐太宗便大加责罚。魏征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奢侈无度亡国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上梁不正下梁歪,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而人的奢侈欲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唐太宗无言以对,只好表示今后再不发生此事。
魏征的批评方式无情而严厉,也常常使唐太宗受不了。一次,魏征的话又刺痛了唐太宗,唐太宗气愤地回到宫内,对长孙皇后说:“朕一定要找机会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跪下。太宗十分惊讶,慌问其故,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犯颜直谏,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会不为您感到高兴呢?”太宗听了,十分欣慰。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辞,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对魏征既尊重,又尊敬。
有一次,唐太宗趁魏征回乡扫墓的机会,准备去山南一带“旅游”一趟。一切准备妥当了,却又怕魏征回来后责怪,最后还是没有去。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子,非常喜欢,正抱在怀里抚玩。正巧魏征来见,太宗忙将那小宠物藏进衣服里。魏征故意拖延时间。待魏征告辞,鹞子已经闷死了。
魏征也很重视唐太宗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曾引用苟子的话劝谏唐太宗说:君主好像舟,人民好像水,水能托肘,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牢记在心,并用这句垂诫太子,让他永远不要忘了。
最着名的,是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见解。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解,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征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传芳;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他连声赞好,并赐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最好的谏臣,魏征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文功武治一代明君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力逐渐增强,唐太宗为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
唐太宗首先收服的是当时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东突厥。在与东突厥初期的战争中,唐中央的军队实力还不能战东突厥而胜之,甚至曾被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亲率20万骑兵兵临长安城下,唐太宗设下空城计,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没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万突厥大军。
此后,经过唐太宗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唐朝国力大增,渐渐地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占了上方。唐太宗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扶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并积极训练备战,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设下离间计,使得东突厥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公元629年,唐将李靖夜袭阴山,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掉东突厥。一战成名,唐朝威望大增,当地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归附,从而统一了北方边境。
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利用战争以军事打击震慑的同时,唐太宗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不强行改变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任命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
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将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带入西藏,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同时,唐朝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亚洲、非洲地区许多国家不断有人来到唐朝访问,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大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设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后,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这一时期,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等植物相继从波斯(今伊朗)和印度传入中国,玄奘到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将其译成汉文,玄奘取经的故事后来还成为《西游记》的素材来源。其他宗教如景教、回教、摩尼教等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同样,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也在此时传人西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对西方丈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朝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世界,尤其对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大。公元645年,日本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就吸收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朝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很多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当时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就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便担负起统率三军征伐各地割据势力的使命,为李氏唐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李世民对弓马特别精通。后来登基做了皇帝,他娴熟的骑射技术仍然不减当年。李世民还嗜好弓马,特别对骏马的喜爱更是成癖。昭陵六骏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马成癖与他驰誉战场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还是个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所写的诗文,被编入《全唐文》和《全唐诗》中的就有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其中代表作是《帝范前后序》、《金镜》。唐太宗非常喜欢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最为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文章,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使得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的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
不可否认,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但在贞观后期,唐太宗还是出现了骄傲和自满隋绪,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不仅大兴土木、崇信奸佞,还连续发动了两次讨伐高丽的战争,又开了当朝皇帝看起居注的先例,使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制度遭到破坏。
到了晚年,唐太宗还滋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结果因服食金石丹药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坠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
在临终之前,唐太宗还能够坦率地指出和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高宗李治
(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在位时间: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曾用年号:永微、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
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乾陵
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出生。
公元649年,唐大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公元654年,李治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60年,李治因病,将日常政务交给武则天处理。
公元664年,李治与上官仪商量,想废掉武则天皇后的地位,结果失败,武则天遂完全掌握实权。
公元683年,李治病死。
李治懦弱,多病,是个守成之君,除此而外,没有什么好评价的。唯有一点,从他和他的儿子李睿、李旦之所以为人们所熟悉,是因为沾了武则天的功,如果要说李治真有贡献的话,那就是把武则天册立为皇后,把大权都交给了她。
渔翁得利即位勤政
李治能当上皇帝,还要靠那些想当皇帝的哥哥们所赐。唐大宗年老之后,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了大臣和众皇子最为关注的问题。唐太宗有14个儿子,其中只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因而只有他们四个有皇位继承权。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自然成为太子。唐太宗对这个太子倒是严加管教,但李承乾实在不争气,太过顽劣,年少时就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等长大一些后,又与一个皇宫戏班中十岁的男孩,玩起了同性恋,等恼怒的父亲将这个男孩杀死后。李承乾又与七叔汉王元昌在宫中各领二队人马,布阵交战,以为取乐。在加上李承乾自幼脚残,李世民自然对承乾越来越不满意,便生废太子之心。
而以文笔见长,颇被父亲宠爱的四子李泰也沉不住气,见哥哥失宠,便想尽快挤掉李承乾而自代。他到处收买朝中大臣,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驸马都尉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李承乾见弟弟李泰的步步进逼,也采取了一些行动,试图除掉李泰,但事事皆不顺利。沮丧的李承乾眼看大势已去,便暗中召募刺客死士,密谋杀入皇宫,发动武装政变,直接夺取皇位。但还没有准备好计划,事情就泄漏出去,李承乾被废为庶人。
李承乾的被废,似乎是李泰被立为太子的机会来了,他也为此四处获得,每天到宫中侍候,进一步讨父亲的欢心。但大臣们却分成两派:岑文本、刘洎等主张立李泰,在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看来太子之位一时难以决定,这李泰也实在不是个当皇帝的命,实在等不下去,竟然狠心地表示在自己临死前杀掉自己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一向宽以待人的李世民觉察出了他的狠毒,再加上李泰为取得太子资格而胁迫软弱的九弟退出竟争的事情败露,李世民联想起当时李承乾正是因为受李泰排挤,才有了政变动机,于是决定将皇位传给李治,为防止李泰闹事,李世民派人把他囚禁起来。就这样,李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为了巩固他的地位和培养他的治国才能,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但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懦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为此,李世民一度想废掉李治,让三儿李格做继承人。这个想法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大宗东征高丽,留太子镇守,李治表现得很出色,而且平时也非常孝顺,因此李世民便没有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公元649年,唐大宗病逝,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