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
8786400000009

第9章 秦、汉、三国大事记(8)

公元前86年,刘询获释,被列入宗室,这才开始过上富足的皇室生活。

公元前74年,刘询在以权臣霍光为首的大臣的拥立下,登上皇位,是为宣帝。

公元前邱年,霍光逝世、刘询开始着手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大权收归自己。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长达150多年的汉匈战争结束。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逝世。

说起汉宣帝刘询,他应该算是个平民皇帝。他刚出生就在监狱里待到5岁,之后又长大在民间,有着坎坷的少年经历,因此,他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比较了解。这些经历,使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长于深宫中的皇帝十分不同。所以他即位后,才出台了不少比较有利于百姓的统治措施,再现了西汉文景时期的兴盛局面。

稀里糊涂当皇帝

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刚出生五个月,就因祖父的谋反连坐进了班房,一直待到五岁方才出狱。在班房里还差点被昏了头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下令处死,幸好狱官邴吉坚持原则,才救了他一命。那是刘询四岁那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因为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惧和想保持权力富贵的渴望,使他变得多疑和暴戾。这时,一些方士对汉武帝说:“陛下所以得病,恐怕与邪气的冲犯有关。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气’,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统统杀掉,消除邪气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汉武帝马上下令:杀掉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深夜来到关押刘询的监狱宣布这一命令时,遭到正直狱官邴吉的拒绝,他说:“皇曾孙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邴吉刚正不阿。就此,幼小的刘询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彰了邴吉的行为。以后邴吉也成为了汉宣帝时期统治核心中的一员。

刘询小时候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敏好学,还喜欢结交朋友,跟着朋友斗鸡走马,甚至有时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种民间小混混的生活对于这个以后的皇帝还是带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俗话说嘛,“浪子回头金不换”,回过头来的浪子,始终要比那些生在皇宫,长在皇宫的愚蠢皇族要好得多。

他的“回头”,功臣是父亲的旧部张贺。张贺对刘询极为关心,从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刘询找老师,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刘询长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他娶了妻子,这就是以后的许皇后。不过,虽然如此,皇位离刘询还是十分遥远:他的登基,实在是有一些侥幸。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无子,皇位继承人就只有从诸侯王中选择了。其时,许多大臣都倾向于立汉武帝的儿子中惟一剩下的广陵王刘胥,但这一建议遭到了霍光的反对,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广陵王刘胥“内行不修”,但其实还是为了把持朝政。仅在位27天的皇帝刘贺被废,就充分说明了霍光的意图。广陵王刘胥不能当皇帝了,就只有经过反复挑选,由霍光做主,决定征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择时立为皇帝。可是,这位刘贺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把自己的原班人马带进朝中,冷落了抬举他的朝臣,霍光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朝廷大臣们联名上书皇大后,要求废掉刘贺的皇帝称号。这个倒霉的刘贺,刚做了27天皇帝就被无耻的霍光赶下了台。

废除刘贺之后,霍光经过反复排比和慎重考虑,选中了刘询。理由很简单,刘询来自民间,政治上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当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举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会触犯西汉朝廷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他比较年轻,年仅18岁,缺乏政治统治经验,立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于是,刘询一步登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位,并正式更名叫刘询。

忍中求变消灭霍氏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光是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的后裔,深得汉武帝和汉昭帝的信任。作为三朝元老,经营多年的霍光当然要努力发展霍氏集团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所以,朝中除霍权倾朝野之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侄孙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自己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两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尤其是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宣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你霍光不过是跟曾祖父刘彻和刘弗陵有些关系,与我刘询并非亲戚,不过是扶持我上台而已,还会有什么功劳?作为想创下一番事业的刘询,当然会把霍氏集团作为他亲政的最大障碍。早在民间时,刘询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变成了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但刘询没有像刘贺那样傻,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刘询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他非常“诚恳”地回绝了,并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还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扶立之功。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此时的汉宣帝刘询还算对刚死的霍光客气,他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不过随后的刘询就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通过解除、明升暗降等方法,架空了霍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逐渐将大权收归自己手中。面对汉宣帝的全面夺权,霍氏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废除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很快遭到失败,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了霍皇后,将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多年的霍氏势力一举消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完成了消灭霍氏势力的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日理万机,励精图治。

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君权。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曾设法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此消彼长,汉武帝又设置了“中外朝”,结果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也就逐渐成为朝臣掌握大权的重要职务。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就是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改造。汉宣帝想来想去,还是自己身边服侍自己的宦官让人放心,于是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需经过尚书,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但这样一来,又使得宦官成为为患朝廷的另一个集团。

把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后,汉宣帝又开始了对吏治的整顿。这一措施,一方面缘于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深知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毕竟,用忠于自己的人要好得多。他把刺史、郡守的选用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都要亲自过问,并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和汉武帝专用“酷吏”的作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去职理地方,由此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为了笼络人心,汉宣帝在平理冤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他先后制订增设廷尉平、废除“首匿连坐法”、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刑狱审判的管理。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交给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公元前67年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错误,公元前55年下令减天下扣钱,并鼓励流民定居;公元前51年,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符的1/4。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全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了当时急务。汉宫帝还派农业专家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汉宣帝刘询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国计民生种种状况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当时,文学方面汉赋的创作,达到了可与武帝时比美的极盛境地。

汉宣帝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功勋卓着,甚至比汉武帝穷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绩还要大。可以说,汉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来压制边疆少数民族,而汉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汉称臣,这一功劳,自然要武帝大得多。不过,汉宣帝在解决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开始还是采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等五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后,匈奴逐渐衰弱,边境也就少了许多是非。而随着西汉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匈奴的日渐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终于在公元前61年,迫于西汉的威力而归附西汉。随后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并建立了西城都护府,汉宣帝还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监护南北两道36国,从此确立了中原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之后的西汉,逐渐成为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内部矛盾的调解人。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隆重接待,并举行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汉宣帝以后几百年,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伟大业的宣帝,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终年42岁。

元帝刘奭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时间: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汉元帝刘奭出生。

公元前87年,刘奭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公元前46年,刘奭废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刘奭派兵镇压了陕西羌人的叛乱。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逝世。

汉元帝刘奭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贤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当道,而自己又软弱无能,使得父亲宣帝刘询传下来的一片大好基业,竟在他手中开始断送。也不知道这个刘奭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脸见父亲的。汉元帝也许只是从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继承了软弱的一面,而未能学到像刘邦、刘彻等人残酷的一面,更也许是受到儒术这种表面上充满仁政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表达,那就是“对被统治阶级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对待统治阶级要像春天一般温暖”,而天资不够的汉元帝只理解了儒术的表皮,而未能真正体会其中精华。所以,汉元帝这个柔弱君王成了后代君王学习儒术的一个反面教材。

尊师重儒

作为汉宣帝刘恂的长子,太子这个位置刘奭自然是当仁不让。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27岁的刘奭即位。

刘奭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之害,长大以后,更是将柔仁好儒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宣帝治国重用刑法,十分不忍,于是劝谏汉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听后怒形于色,认为汉朝历来杂用霸王二道。刘奭偏好纯儒,恐怕是一个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的低能继承人。他担忧刘奭不能继承重任,便有意更换太子,但又不愿背弃自己已故的患难之妻、刘奭的生母许皇后,所以一面叹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刘奭。没想到他这一念,日,就把太好的西汉江山交给了这样一个败家子。

果然,继位的刘奭放弃了“杂用王霸之道”的传统,重视经学,独尊儒术,尊师崇儒。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终于在汉元帝身上得到贯彻实施。自然,他的师傅和儒生就成为朝中重臣的多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