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8792300000062

第62章 人文历史篇(9)

“亚西亚”是对亚洲的全称,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东岸出现了一个新民族——腓尼基人。他们具有非常卓越的航海本领。腓尼基人为了在海上进行大规模的频繁的活动,首先必须明确方向。为此,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泛称为“Aso”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日出处”;反之,将爱琴海以西的全部地区,统一称为“Ereb”,意思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日没处”。“Asu”为“太阳升起的洲”——这当然是就他们所在的方位说的。“Asu”音译为“阿苏”,给它随一个指地后缀的尾巴,构成Asia,就是亚西亚洲。

不过腓尼基人使用这些由他们的基本词衍生出来的地名,本来是笼统的、泛指的;他们没有“洲”的概念,不会给洲命名。直到中世纪以后,才逐渐扩大指所有东方的土地。“亚西亚”一词最早见诸汉语是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开始,后来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卷一提到:“亚西亚者,天下一大洲也……”不过正史中首次着录,则是《明史·意大利亚传》。以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好莱坞的由来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它的奠基人却是与电影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100多年前,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考克斯为先妻的去世而悲伤,在旅游散心时,在火车上与戴依达一见钟情并结为伉俪。娇妻戴依达一眼看上了一块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提出要在这里定居。老夫考克斯二话没说,掏出300美元当即买下这块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斯州,故乡的家里是一块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她不顾这片只生长无花果树的现实,硬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Wood)。就这样,大名鼎鼎的好莱坞便在1887年2月悄然诞生了。

16年后,当这里变为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市名。以后的10年里,电影业迅速而蓬勃地发展起来。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从影人员。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后来,好莱坞变成了尽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奥斯卡奖的由来

“奥斯卡奖”(OSCAR)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电影奖。它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所以又被称为“学院奖”。起始于1929年。它的标志是一个高13.5英寸的镀金雕像,在一块电影胶片的底座上,屹立着一个身材魁伟的男性,他的双手紧握着一柄长剑。凡是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论是编剧、导演、美工人员等,只要有新的贡献和成就,就可以得到这份荣誉。

关于“奥斯卡”这个名称的由来,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1931年,有一个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玛格丽特·赫丽克在休息的时候,走过那座镀金雕像旁边,先是看了一眼,好像很面熟,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接着便仔细端详起来,不一会儿,她便大声惊叫起来:“啊!这雕像看上去多么像我的舅舅奥斯卡呀!”正巧,这时有一位新闻记者在学院里采访,他在图书馆隔壁的房间听到了玛格丽特·赫丽克的惊呼声,便在第二天的报道里介绍了镀金塑像,并写上了一句:“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

当金塑像成为电影奖的标志时,“奥斯卡”的名字也同时在世界各地传开,学院干脆正式命名它为“奥斯卡奖”了。

金鸡奖的由来

“百花奖”和“金鸡奖”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两项电影奖项。

“金鸡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于1978年起举办的一年一次的专业性评奖活动。由于创办的1978年为鸡年,此次活动又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所以取名“金鸡奖”。该奖由电影专家投票评选,奖品为铜质镀金的金鸡。

“百花奖”为群众性奖项,而“金鸡奖”为专家评奖,具有专业性,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较少考虑市场价值。

宽银幕的由来

电影产生的初期,通用的银幕高宽之比是16∶22,电影界称之为标准银幕。

1953年,“西尼玛斯珂普”系统的宽银幕系统问世。这种影片在拍摄时同样使用一条35毫米的电影胶片,但摄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是变形的,人和物都变成了瘦长瘦长的,而在放映时,只要在普通的放映机镜头前再加一变形镜头(还原镜头),人和物就会恢复原状,而形成了比标准画面宽得多的宽阔画面。电影界称之为“真宽银幕”影片。“真宽银幕”影片的电影效果很好,可以说是电影视觉效应的一个突破,称其是宏大场面,放映起来特别逼真。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不用变形镜头,而只简单地将标准画面的高度压缩一些,使画面的高宽比例有所改变,因此叫做“遮幅式银幕”影片。电影界称之为“假宽银幕”影片。后来,人们又将“假”字去掉,直接称之为宽银幕了。

百花奖的由来

电影“百花奖”是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群众的要求,于1962年开始设立的。“百花奖”是一个群众性的评奖活动,即由刊物读者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和演员。

1959年11月,周总理在庆祝新片展览招待会上指出:“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工具、宣传工具。”1961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就要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

“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当时,《大众电影》编辑部根据周总理指示的精神和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从196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群众性的影片“百花奖”的评选活动。

第一届“百花奖”参加评选的有11万多观众,1962年5月22日,恰逢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前夕,《大众电影》编辑部在首都政协礼堂隆重地举行了第一届“百花奖”授奖大会。

作家的由来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作家”一词转变成今意始于唐代。据北宋李防撰《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左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着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撑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凡有专着,都可称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须经文学界公认。

少林寺的由来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5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王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

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又名毗卢殿)等。千佛殿内有着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书,展长约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李世民)壁画。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却纹丝不动的地方,所以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白马寺的由来

白马寺是我国佛教的“释源”(即佛教发源地),是佛教传入我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僧寺,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邙山脚下,坐北朝南,长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着五重殿阁,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大佛殿是全寺主体,殿顶九脊,绿瓦覆盖,华美异常。牌坊式山门外立有两匹雕刻于宋代的汉白玉石白马,故称白马寺。

据《资治通鉴·汉记》、《魏书·释老志》和《洛阳伽蓝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刘庄听说西域有神,其名叫佛,就派郎中蔡培等人出使天竺(印度),以求其法。蔡培等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沙门(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学佛教经典,获释迦牟尼画像和《四十二章经》。水平十年(67年),蔡培邀摄摩腾、竺法兰一起来到洛阳,在鸿胪寺(汉朝接待外国使节处)传经布道,并翻译了《四十二章经》。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建“招提”(即寺庙),取名白马寺,以念白马驮经之劳。之后,摄摩腾、竺法兰又翻译《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平求法”,佛教自此在中国发展起来。

白马寺规模宏大,颇有气魄。寺内楼台亭殿庄严宏伟,苍松翠柏、花木幽深。门前两株古柏为明代所植,距今已五六百年了。寺内有短垣围绕的两座偏院,是两位高僧的墓地,圆形墓冢,青石围砌,他俩居洛阳60余年,圆寂于此。

乐山大佛的由来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达90年。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伏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首先遇到了资金问题。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巨佛。

莫高窟的由来

莫高窟凿于莫高山上,因山而得名。鸣沙山初名“莫高山”,古代这里还设有莫高乡。石窟开凿在沙漠的高地上,故名漠高窟,后简化为莫高窟。莫高窟的由来,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说其他地区的石窟都“莫高于此窟”。另说,在此初凿石窟的乐傅,道行高超,其余僧众“莫高于此僧”。莫高窟第323号洞窟中发现的唐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克让(一作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莫高窟者,厥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傅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此后缺五字),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尊师窟侧,重即营建。咖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剌史建平东阳王(此后缺六字),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推甲子四百余岁,计窟室一千余龛。”

被法国人伯希和盗去的《莫高窟记》中记载;“秦建元中,有沙门乐傅杖锡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尊师龛侧,又造一龛。咖藏之建,肇于二僧。”另外,莫高窟156号窟题壁也与此文完全相同。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

香格里拉的由来

“香格里拉”为英语Shangril音译,相当于英语中的“世外桃源”之意。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Jiltonl900-1954)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小说描写了一个叫康威的英国外交官与他的三个朋友乘坐一架飞机飞人世界屋脊,在飞行过程中,汽油耗尽,飞机迫降在了中国西南部的一片冰天雪地里。这时,他们得到了一个好心藏族老人的搭救,并把他们领回了家。第二天,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发现这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地方啊!雪山毗连,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牛羊成群,藏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安居乐业,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踏上归程。之后,他们又来寻访,却再也找不到那片梦中的世外桃源,只记得当地藏民说过的一句话——香格里拉。

经考证,“香格里拉”作为一个英语外来词汇,源自藏语之康巴南路土语中甸方言,其中“香”和“格”是中甸方言中的古藏语读音,在其他藏区读做“森”和“吉”。在当地藏民心中,“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是指一种思想的生活,而中甸古称“建塘”意为“无比珠胜之地”。当地有首民歌这样唱到“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珠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兵马俑的由来

1974年3月29日,陕西西安临潼县的村民无意间发现极具历史价值的兵马俑,经考古队的探勘和整理,陆续挖出3座兵马俑的遗迹,布置在2万平方米的大坑中,显现出当时秦国军队兵强马壮的宏伟场面。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出土的秦俑数量繁多,3个坑出土8000多件陶俑、陶马。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材质用泥土、木头或铜(也有磁、石或金属制品)等,而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俑的形象主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及家畜,还有镇墓镇压胜的神物。

每件陶俑是当时人物的写照,大到巨大的身体结构,小到精雕细琢的发丝、眉毛,可见巧夺天工,而陶俑身形高大魁梧,有气宇非凡的将军,有身经百战的武官,有生动传神的士兵,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表情。

布达拉宫的由来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着名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