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它创建于1636年,名称为剑桥学院。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新建的学院内工作。他虽然只有29岁,并且患有肺病,但是由于工作很积极,得到好评。1638年9月,哈佛的肺病发作,不久身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师、一所木板房和几十名学生,但是哈佛希望学校能逐步发展壮大。因此,他立下遗嘱,将其全部大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大约780英镑捐赠给这所学院。这些捐赠,即使是在当时的美国,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的这些捐赠,或者说,哈佛的这个善举,对于当时的学校来说,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当时学校刚刚成立,政府一年给予的拨款才400英镑。
哈佛的义举,引起很大反响。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美国实在是风毛麟角。大家都刚刚移民来到新大陆,都在淘金创业,还没有人想到要为文化教育事业做一些事情。
当时的州政府和学校意识到,应该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他们作出了一个决定:把学校的名称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的由来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着名的康河横贯其间。剑桥大学是世界知识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美的田园式风光。
据传说,剑桥大学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
1284年,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出现。之后,新的学院不断建成,但在17~18世纪两个世纪中,剑桥没有再能建立新的学院。
三一学院是剑桥最着名的学院,原为1324年建立的迈克尔豪斯学院,后于1546年改为现名,历年来共出过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拥有的本科生人数居于各学院之首。
现在,剑桥有35个学院,包含3个女子学院,4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内部录取步骤也各不相同,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小型大学,有自己的院规院纪。
3所女子学院分别是:1869年建立的格顿学院;1871年建立的纽纳姆学院,是剑桥大学本科女生最多的学院;1954年建立的休斯大厅学堂,目前仍只招女本科生和研究生。
1536年,实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学校解雇其研究天主教教规的教授们,并停止教授“经院哲学”。从此剑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重点从宗教和神学转为希腊和拉丁经典、圣经和数学。今天的剑桥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
“楚河汉界”的由来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把下棋比作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成皋一带,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崇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击楚,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楚河”“汉界”的说法。
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分别所筑。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了。
晚报的由来
1706年8月,在伦敦发刊的《晚邮报》是报纸名称中使用“晚”字样的开端。该报在傍晚6点出版,但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晚报,因为它是周三刊,每逢星期二、四、六出版,以赶上这三天晚间从伦敦发往外地的邮班。整个18世纪这种带有“晚”字样的报纸颇多,其中存在时间较长的有《白厅晚邮报》(1716)、《综合晚邮报》(1733)、《伦敦晚邮报》(1737)等,但它们都不是每日出版的报纸。
18世纪30年代美国报纸名字也出现了“晚”的字样。在港口城市波士顿,1731年有份《每周报道》出版,一年后换了业主,数年后改名为《晚邮报》,但它还是周报。
每天出版的现代意义上的晚报,大致要比上面这些报纸晚半个世纪,这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有了长足发展之后。而且在晚报出现之前先有过午报。在英国,1781年有家《每日午间侦察报》,每天中午12点出版,摘引当天9家晨报上的新闻,编排新颖,很受读者欢迎。到1788年5月3日,才有第一份真正的晚报《明星和晚间广告报》发刊,该报采用传统的编排样式,第一版全是广告,售价每份3便士,主要创办人是彼得·斯图尔特。1789年,他因为与合伙人不和而离开,另办《斯图尔特明星和晚间广告报》。它们的出版地点都在伦敦。
《新民晚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它创刊于1929年,当初这个报纸是办给年轻人看的,作为民间办报的形式办的报纸,当时办报宗旨就是要培育新的人民来缔造新的国家,反映我们民族的心声。这份报纸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民间的声音,代表比较进步的文化。
广播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电台,到1922年,美国的广播电台已发展到500家。这一年,设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无线电台正式播音。1922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在伦敦正式开播。
在我国,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为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开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成为我国境内的第一座电台。随后,几家外商开办的电台相继开播。
1926年10月,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NCR),拉开了人民广播的序幕,1949年12月5日,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展来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斧正”一词的由来
“斧正”是删改修正的意思,是请人修改、评议诗文书画时所用的客气话。“斧正”一词原出于《庄子·徐无鬼》。这篇文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楚国国都郢有一个手艺极高的木匠,名石。有一次,有个郑国人鼻尖上有一点白泥灰,就像蝇翅那样薄,叫这个匠人用斧头把泥灰削去。匠人拿起斧头,高高举起,一下子挥过去,只听斧带风声削向那人的鼻子,鼻尖的泥灰被削得干干净净,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损伤,那人站着也没有受一点惊吓。
后来,文人学士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把请高明人替自己修改诗文称为“斧正”。“斧正”这个典故是意味深长的,它告诉人们,作为作者应该虚怀若谷,别人对自己的诗文即使大刀阔斧地删削,只要删得比原稿好,也应该欢迎。另一方面,作为修改别人文章者,必须认真、负责,持慎重的态度,不要随便砍削,把人家的泥土和鼻子一起砍去。
“润笔”一词的由来
润笔一词原出于《隋书·郑译传》里记载的一段玩笑话。原来,隋文帝时开国元勋郑译曾因疏于职守,不孝母亲而遭贬官。不久,隋文帝又起用了他,下诏让他参加制定律令,又给他以开府的名义,任隆州刺史。郑译要求回京医病,文帝召他回京并在醴泉宫接见了他。这一天,隋文帝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对郑译说,“把你贬得久了,朕过意不去。”还对侍臣们说,“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并重新授郑译为沛国公的爵位,任上柱国。当即便令内史令李德林书写诏书。站在一旁的丞相高颖开了句玩笑,说,“笔干了。”郑译说:“我出外任地方官,接令即打马归来,身无半文,拿什么来给你们润笔呢?”皇帝大笑。看来,没有钱,笔头就不得滑润;笔不润,何能书呢?这便是“润笔”一词的由来。
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和冬不拉一样,是少数民族着名的乐器之一。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其音质悠扬浑厚,适合于表现豪放的情调,
马头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产生于东湖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北宋欧阳修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其中的“奚琴”就是马头琴。清代称之为“潮尔”。
马头琴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赛马会上,赛手苏和的小白马取得胜利,引起了王爷的嫉恨,小白马被害死。苏和怀念心爱的小白马,用木头仿照小白马的样子调出了马头琴杆,用马尾作琴弦,制作了马头琴。粗犷深沉的琴声,抒发了他失去小白马后忧伤思念的心情,也道出了对王爷的愤恨。牧民们同情他的遭遇,一人唱万人和,马头琴很快就在草原上传播起来。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传承,蒙古族人民对马头琴愈加热爱。
口琴的由来
1821年早春的一个上午,德国乡村一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门口玩耍,玩着玩着,玩出一个新花样:她找来两张纸片,一张上一张下地贴在木梳上,然后把它放到嘴上吹起来,想不到木梳发出了悦耳动听的声音。就在此时,一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从这儿经过,被奇妙的声音吸引。他走上前去,让女孩把木梳给他看。布希曼仔细端详了这一“杰作”后,萌发出研制一种新乐器的想法。回到家中,他参照小女孩的木梳、中国古代的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口琴。
二胡的由来
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是在宋朝,称二胡为胡琴或南胡。二胡的前身可能是“奚琴”,在唐代的北方奚族,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的叫奚琴。到了公元11世纪,宋代音乐理论书籍《乐书》有关于奚琴的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善其制,以竹扎之,至今民间用焉。”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图》所绘的胡琴图与现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颈龙首,二弦,用马尾拉奏,并置有千斤。
弓弦乐器,虽比其他乐器出现得较晚,但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尤以明清以来,弓弦乐器以“能歌善唱”的特质,为适应地方戏曲伴唱所需,逐渐繁衍出各式各样的胡琴,粗略统计便有50多种;如伴奏梆子戏的板胡、京剧的京胡、粤剧的粤胡、越剧的二胡,其普及程度居于胡琴类的前列。如以琴筒结构分类,皮膜结构的就有11种,板面结构的约有12种。胡琴,音色柔美圆润,擅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可独奏、合奏,可说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便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的记载。
到了清代,多种变体胡琴的出现,胡琴遂成为中国弓弦乐器的统称。至于二胡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据考,可能是清末南方民间艺人给取的名字,它最初叫“二嗡子”,“二”是与高音胡琴相比较而言,意即高音第一位,低音第二位;而当时流行京城的京剧,伴奏所用的京胡,它的发音高亢、嘹亮,但为使伴奏更富于层次感,特别加入了发音柔软、比京胡低八度的第二把胡琴。由此分析,从京剧伴奏中排第二位的胡琴,再从它的定弦和音色来看,可否说明胡琴名称的由来。
架子鼓的由来
1571年,第一批黑人被运到了当时的西班牙人殖民地美洲,从此上百万的黑人奴隶被不断地卖到美洲,黑人奴隶的到来不但带来了他们的劳动力,而且为美洲带来了新的音乐文化——源于非洲的音乐与舞蹈。
对于非洲的土着黑人来说,他们的舞蹈和音乐也是他们语言的一部分,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感情,特别是在一些重要仪式上,比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重要时刻,人们总是聚在部落或村庄载歌载舞,而这其中重要的乐器就是鼓。
鼓是非洲居民的传统乐器,起源于西非,人们在演奏时将鼓吊在脖子上,而且是几个人(至少两个人,甚至7个或8个人)一起演奏,讲究的是演奏过程中的配合,而且这种鼓乐有上千种节奏。这种木鼓不但使非洲居民的娱乐工具,乐器以及非洲文化的产物,而且还是他们的联系和报警的工具,是他们的一种语言。
直到19世纪初,在美洲的黑人奴隶仍然保持着他们的这种传统,尤其是在当时受到西班牙和法国影响的城市,比如路易斯安娜洲,密西西比的首府新奥尔良。
但是在1861年以后,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由于美国南方的庄园里的主要劳动力为黑人奴隶,所以南方的奴隶主害怕黑人通过这种鼓乐的语言来进行谋反策划,因此他们禁止黑人奴隶再使用他们的传统音乐和乐器——鼓。而这一举动恰恰促成了现代音乐的诞生。
当黑人再想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感情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采用白人的乐器,演奏白人的旋律。这一举动可以视作是黑人音乐天赋的具体表现,黑人不仅仅是在演绎白人的音乐,而是将他们的音乐用美洲音乐风格演绎出来。由此于19世纪末诞生了黑白结合的爵士乐。也正是因为爵士乐的诞生,才使打击乐器在乐队或乐团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中国鼓的由来
中国鼓主要发源于中原地区。有关传说和古籍记载很多。关于最早的鼓,《世本》说:“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夔是一种动物);《礼记》:“夏后氏之鼓足”(鼓足——下有支脚的鼓)。
据《诗经》、《周礼》、《礼记》等大量古书记载,中原地区鼓的形制,在秦汉前达20余种。从这些文字记载和发掘出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鼓的发展和达到的水平。从制鼓材料来看,最早用陶土做筒,殷商已有木筒鼓。鼓膜在原始时期已用兽皮。
在古代,鼓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军中必备之物。《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鼓,还有特殊作用: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家性命那样保护这种铜鼓。此外,在寺庙中,“晨中暮鼓”,鼓还可以作为报时的工具。
壮族腰鼓,又称横鼓,两端形状大小不一,两面皮膜均绷于铁圈上,再以绳索拉紧绷于筒口,两面发声各异,长约60厘米,用时悬置胸前,或以双手拍击,或右手持杖左手以掌击奏,常用于歌舞伴奏。
蒙太奇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