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8792300000074

第74章 人文历史篇(21)

东汉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公元105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赐。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科举考试的由来

科举考试制度确立在隋代。唐代则继承余绪,再发扬光大。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挑选统治与管理人才。实行科举取士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任官。到了战国时期,这个制度有了突破,所谓“布衣卿相”,即有才干的平民也可能立致公卿,成为新型官僚;但仍未形成一套选拔的办法。

汉朝始有“选举”(选贤举能)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选拔人才。地方长官定期向朝廷荐举,称为“察举”。皇帝和大臣征聘有特殊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称为“征”,由高级官僚征召为属官,称作“辟”,合称“征辟”。这固然建立了人才推荐之路先河,却也开了徇私舞弊之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乱世,为除弊而改成“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事管荐举。这些专职官员由当地名门世族出任,由他们按九个等第评定本州或本郡人才,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据此等第授官。九品中正制本意甚佳,但何以后来出现问题?主要是随着世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都被世家大族把持,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结果选拔的英才有限得很。

总而言之,隋唐以前逐步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至少是扩展了选才授官的范围。但至于是否能选拔出天下英才,就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是不是清明,考试要求和实施办法是不是恰当、公正。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了科举考试,但他在位24年中,只而一下诏考试分科举人。到隋炀帝继位,才明确“置明经、进士两科”,以“试策”取士,使科举考试制度化。

“百老汇”的由来

作为美国娱乐文化的代表,“百老汇”和“好莱坞”成为两种艺术的两面旗帜。二者都是以地名作为艺术的代名词,所不同的是“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发源地不一样,一个在市区,一个在山谷。美国的“百老汇”(Bmadwav)原来是纽约市内一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中国人将它音译成了“百老汇”。

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演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不仅本国的剧团来此演出,外国的剧团也经常到此演出,于是“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也是美国“剧院业”和纽约“娱乐业”的代称。

黄帝的由来

黄帝为中国开化时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认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黄帝生而灵异。《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汉书》中也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按其说法,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生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

炎帝神农氏八世,暴虐无道,黄帝率诸侯与战,败神农氏于阪泉(河南涿鹿县东),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版图东至于海,西至甘肃,北至河北,南至大江。涿鹿之战时,诸侯多归黄帝,独苗族蚩尤不服,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南涿鹿县),蚩尤能作五里雾,黄帝与其久战不胜。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给黄帝,遂擒杀蚩尤,天下乃定。

黄帝既定天下,便与诸臣共订典章文物,遂有各种发明,使社会民生得到安定。

宫刑的由来

“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人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宫刑又称阴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称为椓刑,见于《尚书·吕刑篇》,“椓”据《说文》释是以棍击伐之意,据马国翰《同耕帖》载,古有椽窍之法,谓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以破坏其生育机能。

“父母官”的由来

“父母官”是我国人民对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的爱称,旧时大多指的是州、县官员。据考证,这一称谓始自河南南阳。《汉书·循吏传》记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治所在宛,今南阳市)太守召信臣“其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长出入于田间地头,住宿在农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自此,“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南阳郡百姓又幸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遍及华夏大地。这就是“父母官”称谓的来历。

黄色为皇家专用的由来

古代崇尚黄色,黄色常常被看做君权的象征。这首先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糅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

“黄色”通过土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古代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意思是说龙在打仗的时候,流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

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隋代以后皇帝要穿黄龙袍,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

中国姓氏的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万岁”一词的由来

“万岁”这个词本来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比较普遍的事。比如冯援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便成为帝王代称了。但并不是帝王唯一或专擅的称呼。叫“天子”也可,因为这个称号也很尊贵,“天之骄子”,表明其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

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攫为已有,不许别人用。但是人们并不全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

到了宋朝,皇帝不允许称他人“万岁”。如果有大臣被称为“万岁”,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罚。以忠臣闻名的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马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得知后,向皇帝告发,以致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职,降为青州知州。

于是,自从宋朝开始,“万岁”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一词才还其固有面目,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庆贺的欢呼语。

“黎民百姓”的由来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诗歌的由来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说法众多,如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心理表现说等等。其中劳动说最为人们所认可。而诗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头创作的歌谣了。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原因有二:其一,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其二,原始民族对于神明由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淮南子》里有过比较具体的描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