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
8796200000087

第87章 兴明灭元功第一——徐达传(1)

一、投身义军战功赫赫

徐达(1332~1385),字天德,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与朱元璋同乡。农民家庭出身,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和朱元璋、汤和等一起替地主放牛,他们是一伙自小在苦水中泡大的好朋友。徐达虽然比朱元璋小四岁,但他生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且“少有大志”,因而与朱元璋很合得来。元末之时,到处是天灾、瘟疫、饥荒蔓延,安徽地方更是厉害。穷人实在无法活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其中尤以红巾军的声势最大。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队伍,当上了红巾军的九夫长,并在次年夏回乡募兵。徐达听知后十分高兴,“仗剑往从”,决意投效红巾军。当时徐达已有二十二岁,由于他英勇善战,又略懂韬略,很快便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参加郭子兴义军后,不久被郭子兴提升为镇抚。但徐达却感到濠州地小粮少,而且诸帅不和,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经常为争权而发生冲突,终非久留之地,遂“时时以王霸之略进”,建议朱元璋趁早分兵别处,徐图发展,这一见解正合朱元璋的心意这一见解正与朱元璋不谋而合。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以所募兵七百人转属他将朱元璋以所募兵七百人都留给了别的将领,惟独单单留下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名家乡兄弟南略定远汤和等二十四名家乡兄弟乡南攻打定远,先计降张空堡民兵三千一开始先是用计纳降了张空堡的三千民兵,继而向东夜袭元兵于横涧山,迫使“义兵”元帅缪大亨率两万精壮士卒二万归降。这样一来,朱元璋算有了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其后的开创基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的发展与徐达颇具远识的建议是分不开的。

不久徐达在攻取滁州、和州等战役中,又充分地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被授予镇抚之职,成了统军的将领。至正十五年三月,孙德座崖率部就食于到和州掠夺军粮,与郭子兴发生火并,孙德崖在城中被郭子兴所擒拿,但朱元璋在城外亦为孙的部众扣作人质,双方虽然同意交换,但谁也不肯先放人。在这僵持的情势下,徐达不惜冒着自己随时被杀害的危险,“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就这样,朱元璋被换回来,孙德崖被放回去,随后徐达才得以获释。朱元璋对徐达这一行为当然非常感激,从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了。

不久,郭子兴病亡,朱元璋继统率郭部,成为南方红巾军的主要首领,并随即实施了他攻取集庆(即南京),稳居东南,进而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宏伟战略计划。徐达在实施这一战略计划中一直被委以重任,至正十五年六月,徐达奉命南波长江,攻打采石矾和太平攻打采石矶和太平,这是进取集庆必争之地,这次战役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在攻占太平时,起义军一举俘获守城的元万户纳哈出。

朱元璋既扼制了集庆的江上咽喉,从八月开始,就发起向集庆总攻,徐达肩负重任,首先率众突破了元军层层防线,深入敌后,连续攻占溧水、溧阳、句容、芜湖诸等重镇,廓清了集庆外围。次年三月,徐部与朱元璋的主力会合,对集庆实行两面夹击,先破陈兆选大营,尽降其众使其部队全部归降;再攻元兵于蒋山,终于攻克集庆,直到元水寨元帅康茂才率众投降,朱元璋共得在此次战斗中共赢得军民五十余万。集庆就是现在的南京,自古就是乃“古帝王之都,龙盘虎踞”,因而南定集庆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为朱元璋的奠基立业赢得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并由此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以表示他的崛起乃上应天意。在这次战役中,徐达立下累累战功,功居诸将之首、,赢得了朱元璋的全面信任,及后朱元璋“营四方,多命达为大将”他所显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促使朱元璋在今后的许多战役中都任命他为主将,徐达也就成了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助手。

二、攻陈灭张努力进取

朱元璋在占领集庆后,虽说已拥有一块根据地,但他的势力在割据诸雄中,相对来说还是较弱的,所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当时大江南北不仅还有元军重兵镇守,而且同是反元义军的东面的张士诚自恃地富粮足,西面的陈友谅倚仗兵强地广,他们时刻都想把朱元璋势力给吞并掉。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朱元璋必须首先巩固东西两面防线,然后伺机突玻然后伺机突破,并最终对两大势力给以毁灭性的打击,而要肩负这一重大任务,自然非智勇双全的徐达莫属。

当时东面争夺的焦点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镇江。假如镇江落入张士诚手里,他便可以随时出兵危胁应天。于是朱元璋决定先下手为强,“命徐达为大将军,委以东下之任”。徐达亦不负重视,旗开得胜,以少数兵力,勇夺镇江,徐达一向十分重视军风军纪,“达等号令严肃,城中晏然”,良明的军纪营的了百姓的拥戴,从而扩大了政治影响,赢得了人心,徐达一鼓作气,徐达又分兵攻下金坛、丹阳诸县,在应天东面筑起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为巩固以应天为中的根据地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以功升任淮兴翼统军元帅。

张士诚对朱元璋夺得镇江当然是不甘心的,镇江的位置太重要了,镇江落入朱元璋之手,无疑对他是一大威胁,他必须拔之而后快,于是在据有常州后便挥师进攻镇江。至正十六年七月,徐达在龙潭一战,击败张士诚军,乘胜进围常州。张士诚急调重兵增援,兵力占有明显的优势,徐达深知“士诚师甚锐,不可当”对方的兵力与勇猛程度,便决定“以计取之”避敌锋芒,用计取胜,先是在距城十八里处分设伏兵,然后亲率中军出战,结果士诚军受伏大败。徐达“获其张、汤二将”,致使张士诚元气大伤。这一战役使一向自负甚高的张士诚再也不敢小看朱元璋的势力,并派使臣到应天议和,表示愿意每年输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作为犒军之费,然而志在天下的朱元璋却不为满足,故意抬高价格,狮子口大开,最终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徐达奉命继续进军。终于在第二年三月攻克常州,以功晋升知枢密院事。

当年七月,徐达率军进逼宜兴,另遣先锋赵德胜攻常熟,常熟是由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镇守。张士德“善战有谋,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所以在进军前,徐达特别叮咛赵德胜说:“张士德狡而善斗,若使之胜,则其锋愈不可当,唯宜以计取之有勇有谋,如果在战斗中让他胜利了,他的锋锐必然更加不可抵挡,所以必须用计取胜。”赵德胜遵从徐达指示“师次城下,士德迎战不利,遇伏。后又马蹶,遂为德胜所擒,遂下常熟。”,把军队驻扎在常熟城下,稳妥的设置埋伏,战斗打响之后终于擒获了马失前蹄的张士德,接着又攻下了常熟。接着随后,徐达又接连攻克宜兴、江阴等地,从而在东起常熟,中经江阴、常州,西至宜兴,沿太湖北岸构筑起一道弧形的东部防线,既完全堵死了张士诚西犯应天的通道,又随时随地可以进击平江,直捣张士诚的老巢。

徐达在东线节节取胜,但是西线却突然紧张起来,陈友谅趁徐达大军向东进攻之机率领几十万大兵向安徽进击,于至正十八年正月袭破安庆后,又遣将赵普连陷极阳、池州,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水寨。从西面对应天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关键时刻,徐达再次挑起重任,奉命西调迎击陈友谅军队,他先在应天居守,继而投入了第一线的战斗,至正十九年三月大破赵普胜栅江营,四月攻克池州,缴获陈军战舰无数,以功晋升泰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至正二十年五月,徐达与常遇春共同设谋,大败陈友谅军于池州东南的九华山,歼敌万余人,生俘三千人。在战斗结束后,常遇春大开杀戒、,虐杀俘虏,徐达坚决反对这种不人道的做法,两人产生了争执。

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率水师十万,一举攻占太平,自立为汉王,并约张士诚东西夹攻朱元璋,一时之间应天告急,江东大震。在这危急时刻,徐达设伏于南门外,待陈友谅进至江边渡口龙湾时,诸路伏兵齐发,一举重创陈友谅,生俘七千余人,获战舰百余艘,战船数百,陈友谅夺舟逃回江州,徐达乘胜收复太平,攻占安庆。这一战役解除了应天的危急,彻底粉碎了陈友谅对西线的进攻;张士诚见陈友谅惨败,于是不敢轻举妄动了。连年来徐达在危难时机东西征战,使朱元璋东西两翼防线得到巩固,大大扩展了应天根据地,为其后削平群雄、顺利北伐、统一全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部将张定边重新占领安庆。朱元璋率水师亲征,徐达负责主攻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徐军迅猛异常,友谅大惊,以为神兵白天而下以为神兵从天而降,仓猝不能军仓猝之中不能整束军队,携妻子夜奔武昌,遂克江州仅仅携带着妻子儿女连夜逃到武昌,于是徐达又顺利地拿下了江州。徐达穷追不舍,沿江而上,接连占领薪州、黄州、黄梅、广济,直趋汉阳,于汉口扎下大营,有力地遏止了陈友谅的东下。朱元璋得以偷袭收复安庆,并攻陷龙兴改名洪都,又连下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等府,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江西,徐达以功晋封中书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