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场景五十六——致追悼辞
当你去参加亲戚或熟人的追悼会时,就可能碰到致追悼辞的情况。追悼辞又叫凭吊辞,它是
指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言辞。一般要全面追述死者一生的事迹
,对死者一生做出全面评价。一般不写死者的错误和缺点。如果非提不可,也应尽量使用委
婉含蓄的方式。追悼辞虽是对死者所作的评价和称颂,但它又是面对听众宣传的,所以它又
含有化悲痛为力量,勉励生者更好地继承死者的遗志去学习、去战斗、去工作之意。追悼辞
整体基调是积极的和激励的。由于是对死者寄托哀思、表示哀悼的,它的言辞应庄重、饱含
深情。
在致悼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评论要做到恰如其分
对死者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可以适当用一些赞美、肯定之词,但不能太夸张、太矫饰,要做
到恰如其分。因此,悼辞的准备要仔细推敲、反复琢磨。
(二)不能千篇一律
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要抓住特点,不可空泛地罗列那些千篇一律、被许多人用过的词语。悼念
死者是为了纪念他,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的优秀品德。如果不把他的品德高洁处突出出来
,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强调出来,流于形式,流于空泛,那就起不到这些作用了。
(三)语言要注意分寸
要掌握住情感和内容。其内容要避开那些对死者亲属带来刺激性的问题。悼辞的语言要非常
注意分寸,既要表达出对死者的追思和难忘之情,又不可一味宣泄个人的悲苦压抑,使人产
生悲观和虚无的情绪,要强调节哀克制,化悲痛为力量。
下面是两篇在追悼会上的追悼辞,写得都比较庄重,含有深厚的感情。
范例一:
仁者寿
——在母亲遗体告别仪式上的悼词
王大平
各位亲友:
公元 1993年元旦 22点 35分,时针和分针都停止了。我们兄弟姊妹的母亲,我们孩子的祖
母——惠又兰老人,她跳动了83个春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母亲生于1911年。她的一生,经历了旧中国的忧患沧桑,也经历了新中国的甘苦忧乐。她的
晚年是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中安度的。
母亲有40多年的教师生涯。她用自己的智慧、心血、情操去启发良知,启发未来,教书育
人。无论在旧社会还是在新社会,都是很清白地做人,都是很认真地教书。她懂得孩子,也
热爱孩子;懂得生活,也热爱生活;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风范和
教养。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仁者寿”。正是有这种豁达、明睿、刚强、自然的生活态度,
生活也就容纳和给予了她这么久长的岁月。
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至亲无文”,对于自己亲人的悼念,只有珍重于心底。任何言语,
都无从表达此时此刻此地我们内心的悲痛,失去了至亲至爱至敬的母亲的悲痛。我们只有像
她那样的做人,像她那样的生活,像她期待我们的那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有
所作为,也有所不为,永不辜负母亲对我们的哺育和教养。
岁尾年头,天寒地冻,这么多的亲朋好友来为母亲送行。母亲有知,一定要说,有劳了,感
谢了。今天,这句话只有我替她老人家代说了:“谢谢大家。”
再过不了多长时间,只是几十分钟,母亲的遗体就永远地离开我们了。生离死别,天人永隔
……我谨请大家和我一起,为我的母亲——惠又兰老人的在天之灵祝福。
敬爱的母亲,安息吧!
评析: 这是一篇悼念母亲的悼辞。这篇悼辞之所以给人留下
了不落俗套的印象,关键在于致辞者抓住母亲生前教书育人 40年如一日这一事实,分析了
她作为教师所具有的风范和教养,进而阐发了“仁者寿”这样一个道理,给在场者以深刻的
教育和启发。在此基础上作者再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表达此刻的悲痛心情,同时勉励
在场者像母亲那样做人、生活、工作,就显得有力量多了。
范例二:
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致辞
邓小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誉主席,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
、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中国共产党
优秀党员宋庆龄同志。
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1981年5月29日20时15分
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宋庆龄同志是广东文昌县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
命事业。1913年,她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处理同国内外往来的大量机密书信和其他
日常工作。1915年和孙中山先生结婚。她坚定忠诚、恭谨谦逊,始终是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
和得力助手。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翌年6月,陈炯明叛
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叛军进逼,形势危急。宋庆龄同志拒绝先行撤离,对中山先生说:“
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送中山先生撤离险境,才在卫士掩护下正面突破火
线,身体受到无法补偿的摧残。这一英勇行动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同志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
志和卓越胆识。
宋庆龄同志在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磋商合作以及与列宁所派使节反复交谈中,做了
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她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宣言》中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11月,为了
解决中国统一和建设问题,孙中山先生力排众议,犯难北上,宋庆龄同志毅然随行。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宋庆龄同志向国内外介绍了中山先生的遗嘱,不久又义正
词严地谴责国民党右派,并投身于北伐战争的准备工作。
……
宋庆龄同志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
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原则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高风亮节,永垂千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
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
很早以前就把她当作自己亲密的战友、同志和可敬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宋庆龄同志逝世
前不久,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期以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
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宋庆龄同志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共产党
人心中。
悼念宋庆龄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
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评析: 在这篇悼辞中,邓小平概述了宋庆龄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和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抗日时期等历史阶段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对宋庆
龄光辉的一生给予了崇高评价。并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宋庆龄同志的优秀品质,化悲痛为力量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