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历史人物
892500000002

第2章 道学始祖老子

第2章 道学始祖老子

道家老子著作《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的伟大哲学家。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人(今河

南鹿邑县)。

据考证,老子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由于这样的

原因,老子不仅熟谙典章制度,对政治上的兴亡治乱也多有见闻。

老子感到周王朝的衰亡已在所难免,于是便弃官西走,据说他西出函谷关,骑着青牛,

到过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后来不知所终。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

,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老子》。他的思想主张,大部分也就保存在《老子》这本书里。《

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目前学术界倾向这一观点:《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都是老子

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但比较艰深难懂。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

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老子》一书中

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通过《老子》这本书,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道德为本朴素辩证

古人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称为天帝。天帝是有意

志的,它有知识,能喜能怒。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天帝”观念开始起了变化。因为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对于天帝统治

人民的威力有了怀疑,老子就是较早地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之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道”是天地万物本源的学说。

老子认为一切都在“道”中,不过在一切还没有从“道”分化出来的时候,只在一种细

微原始的状态下存在。

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在这些阶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莫之命

而常自然”。《老子》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些论点都表明,万物

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这是老子最早的唯物

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从观察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败、存与亡、新与旧、福

与祸等对立物

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老子首先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

按照老子万物皆生于“道”的自然观,老子却又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一个反复的循

环而已。

而且,老子还认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他又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接着又提出,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转化的。

《老子》一书还深刻地论证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老子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

们也应该看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完备的、自发的、朴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仍然有形而

上学的观点。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在认识论上,老子分别提倡“为学”与“为道”两种方法。

《老子》中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要无所

为而为,就是要顺乎自然。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在《老子》一书中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描绘了他所

认为的理想世界的图景。

老子反对任何进步的东西,他把历史前进的产物看作是“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反对”

有为”’,并且认为“有为”在实践上必然失败,即《老子》中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走以取天下”。

为了反对“有为”,老子主张“无为”。他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

子》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他就认为应该用这种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是让

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们。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

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就是空虚而不见的东西。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他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反对工商

业,反对知识和文化。认为这些都是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老子告诫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就会引起人民的变乱,以至无法维持自

己的统治。

老子又主张愚民政策。

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乃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老

子》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这自然是不可能出现的。老子的幻想,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

剥削的愿望。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它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

想。

道家思想哲学先人

老子否认天命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并

且把天地万物的生长、运行和灭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这种

思想对我国古时的“神造万

物”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老子提出的对立双方互相转化及物极必反等辩证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是极为光辉

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幻想,

还有他的哲学思想中形而上学的东西,都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认老子的成

绩和历史地位,老子仍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说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子

》一书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著作。

我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生的问题比较多些,而对于生活的态度、道德的修养等问题,

注意的则较少。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对后来的哲学家有很

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

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

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他们的统治。

老子的道家本与张道陵创于汉末的道教互不相干,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

,但张道陵为了吸引群众的注意和信仰,尊老子为“太上之君”,《老子》也成为了道士们

诵读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