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一身正气的思想巨擘伏尔泰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是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伏尔泰是18世纪
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活动家、政治家、学者、哲学家和作家。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
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
热爱文学创作史诗
伏尔泰的真名是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于1694年11月21日在巴黎出生。
伏尔泰的父亲弗郎索瓦?阿鲁埃是巴黎夏德荚区法院的公证人,社会地位属于第三等级。他
父亲接触的顾主都是有很高地位的上等人,这对年轻的伏尔泰颇有影响,他喜欢与比自己家
境好的阶层人士交友。
10岁时,伏尔泰进入了耶稣会主办的大路易中学,这是一所贵族子弟学校。大路易中学的教
师对伏尔泰的学业有较高评价,这期间伏尔泰也显露出了自己的文学才赋。
1711年8月,伏尔泰中学毕业。迫于父亲的压力,伏尔泰又深造了两年法律。然而,伏尔泰
真心热爱创作,并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选定的终生职业。
1714年初,伏尔泰在巴黎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见习律师。从这里伏尔泰看到了法国封建社
会的危
机和其他种种思想倾向。这几年间伏尔泰在法律和金融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他后来在漫
长的一生中积累起大量财富起了很大的作用。1714年~1716年,目睹了路易14王朝荒淫糜烂
的伏尔泰开始写时政讽刺诗,1717年伏尔泰写了一首诗《幼主》,涉及到摄政王并预言“法
国将要灭亡”。5月17日,伏尔泰遭到逮捕并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伏尔泰在狱中待了11个月
,这期间他写了第一部史诗《亨利亚特》和一首《巴士底狱》来描述自己的处境。
1718年4月伏尔泰获释后不久就用“伏尔泰”的笔名出版了第一部重要的悲剧《俄狄浦斯》
1718年11月,《俄狄浦斯》在巴黎戏剧院上演并获得惊人的成功。摄政王因此赐给伏尔泰12
00法郎的补助金和一枚金质奖章。
1721年他的史诗《亨利亚特》也完成了。这部史诗意在于揭露宗教狂热的罪恶。这部在法国
引起较大反响并受到伏尔泰同时代人的欢迎的史诗
,却没有得到官方的出版许可,因为它不忠诚于天主教。1726年由于贵族的陷害,伏尔泰被
迫流亡到英国,这也是他一生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流亡国外追寻自由
伏尔泰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两部历史著作,一部是《论法兰西内战》,作为《亨利亚特》的附
录;一部是《查理12世》这是伏尔泰第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著名的悲剧《布鲁图斯》也是
在这时完成的。这部悲剧是他用来表现启蒙思想的工具,其中蕴涵了反对专制,反对宗教狂
热,倡导宽容、平等和自由的精神,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伏尔泰回到法国后,于1734年在卢昂出版了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和宣传唯物主义哲学的不朽的
世界名著《英国通讯》。这部著作遭到斥责并被当众焚毁。
1729年下半年,伏尔泰完成了另一部史诗《奥尔良少女》,塑造了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
形象。这是伏尔泰著名的讽刺宗教的史诗。
伏尔泰在法国漫游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他的情妇杜?夏德莱侯爵夫人的西雷城堡中长期
住下来。伏尔泰在西雷生活的14年间做了许多工作。1734年伏尔泰在这里完成了他唯一专论
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形而上学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自然论、认识论、S一体论和伦理
观。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是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宗教批判思想、自然神论、伦理道德观以及文
艺审美理论的基础,也是百科全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的先声。在这几年里他还写了
悲剧《穆罕默德》和《梅洛普》,写了喜剧《浪子》和《纳妮娜》,哲学小说及其他作品。
1749年爱米利亚?杜?夏德莱侯爵夫人去世,伏尔泰在西雷从事巨大而紧张的工作的时期结
束了。爱米利亚的死对伏尔泰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时普鲁士国王热情邀请他,于是1750年
6月,伏尔泰离开巴黎到普鲁士,成为莫愁宫的宠客。
伏尔泰的开明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明显地表现在1751年完成的历史著作《路易14时代》中。
对“尽善尽美”的路易14时代的歌颂,加深了伏尔泰对专制独裁的普鲁士
国王的失望。
伏尔泰很快就认识到他为了启蒙运动的事业而对普王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落空。1752年,他与
普王决裂。
1754年他和德尼夫人前往瑞士。
挑战宗教宣传启蒙
1755年初,伏尔泰在日内瓦城外高价购买了一套豪华住宅圣约翰山庄,并改名为德利斯。
1755年11月1日起,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的两次地震在思想家中引起混乱。
伏尔泰写
了一首哲理诗《咏里斯本的灾难》,认为“自然就是这样:我服从于它的法规。”同《咏里
斯本的灾难》一起发表,还有一首哲理诗《咏自然法则》,伏尔泰在这首诗中以普遍道德为
基础,提出了自然神论的主张。卢梭批评伏尔泰这两首哲理诗,认为罪恶来源于人本身。17
69年6月,卢梭的论《咏里斯本灾难》的出版,导致了这两位启蒙思想大师的最后决裂
。
1756年时,伏尔泰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试论通史和各国人民的风俗与精神》。这
部历史名著把哲学
和叙事结合起来,在智慧和思想深度上要大大超过前人或同时代人的历史著作。
1758年7月,《瑞士报》刊登文章攻击伏尔泰,称他即使不是无神论者,也是被自然神的兴
趣冲昏头脑的疯子。12月,伏尔泰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斥一篇匿名文章》,公开地向宗教
势力挑战。1759年伏尔泰
应柏林科学院悬赏征文写了《老实人》一书,这是伏尔泰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哲理小说。
《老实人》应用了伏尔泰最擅长讽刺手法,给了天主教会以
毁灭性的打击。
1762年,卢梭与伏尔泰的舌战又进入高潮。这年初,卢梭出版了两部杰作《爱弥尔》和《社
会契约论》,猛烈地攻击了伏尔泰最珍爱的一些原则。卢梭的著作由于斥责了当局和时势而
被查禁,而本人也遭追捕。伏尔泰尽管不赞同卢梭的思想和行为,但对他的流亡深表同情,
仍把他看成是启蒙运动的战友。
1765年,把伏尔泰与狄德罗等人密切联系起来的《百科全书》在狄德罗的苦力经营下,终于
出版了后10卷,订户增至4000多户,遍及国内外,轰动欧洲。
日内瓦的政治斗争为伏尔泰提供了集中思想政治问题的机会,他在这些年中完成了他一生中
最激进的论著,这标志着他思想的转变和成熟。除了《哲学辞典》和《有四十金币的人》之
外,其他较为重要的有1765年完成的《共和思想》、1768年写的《日内瓦内战》和《甲乙丙
话录》、1769年完成的《巴黎高等法院史》、1770年出版的《关于百科全书问题》。这些著
述中,最有影响、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思想体现有3个方面:第一,有关自由平等的观点;
第二,对人民群众的看法;第三,有关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思考。
伏尔泰的活动动摇了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的威信以及整个封建制度的全部体系。专制制度的
威望在社会舆论中越是低落,人民对封建制度的仇视越是强烈,伏尔泰的威信就越高。
诗人桂冠思想宗师
伏尔泰进入老年后,健康状况一直保持良好。
1772年又发生了一件宗教狂热事件,迫使伏尔泰重新投入保卫人权、消灭败类的战斗。他发
表了署真名的《关于康普小姐诉论的哲学思考》,要求恢复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的权利。为
纪念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200周年,他写了《1772年8月24日之诗》,抨击宗教狂热给新教
徒带来的灾难。在这年伏尔泰还发表了《假装正经的女人》、《哭的让和笑的让》、《各种
体系》和《阴谋小集团》等诗歌及《米诺法典》悲剧。
1775年伏尔泰写了《理性史赞》,概述了近代历史,他乐观地预言,开明的理性取得最后胜
利的日子就要到来。
伏尔泰于1778年回到巴黎。欢呼的人群对这位哲人的庆贺,是启蒙运动的意义在
壮大发展的表现。
1778年3月30日,是伏尔泰一生中荣誉的顶峰。作为法兰西学院会议主席的伏尔泰亲自到法
兰西戏剧院观看上演的他的最后一个悲剧《伊兰娜》。当演员们把戴着桂冠的伏尔泰的大理
石半身像搬上舞台时,观众对诗人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伏尔泰在84岁高龄时,被介绍加入共济会,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热情开始创作新的悲剧《阿加
佛克尔》。他鼓励法国科学院作出关于编纂科学的法文大词典的决定,并自己承担了编写字
母“A”卷的任务。
1778年5月30日,一代思想宗师溘然长逝!
伏尔泰活跃一生,影响所及极其深远。他始终是屹立于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生
平和思想展示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风貌。他的先进思想吸引了一批文人学者和哲学家,教
育了整整一代人。他的旗帜一直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