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2记三思而
从小,我们就常听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意思是在做事前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再行动。虽然这个哲理在我们的脑海里早已经根深蒂固,但现在能够真正去遵照执行的青少年却屈指可数。
青少年思想开放、敢作敢为、勇于冒险,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直接根据第一感觉去做,这对于开拓新的学习领域、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如果我们完全凭着一种“血气方刚”的意气之勇行事,那么,对于事情的考虑就不会很周全,甚至很可能会丧失理智,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有些青少年虽有做好事情的良好愿望与动机,但由于对一些问题缺乏深思熟虑,动机和结果达不到应有的统一,以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呢?“三思而后行”,就是老祖宗给我们开好的一个屡试不爽的良方。我们遇事应学会冷静,懂得三思而后行,并善于反思反省。这样,不仅可避免因冲动产生的不愉快,而且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信任,更加自如地掌控事态的发展。
当然,倡导“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要求我们过度地谨小慎微,更不是让大家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而是劝告大家遇事多动一动脑子,周密考虑,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不要人云亦云、信口开河,不要心血来潮、随心所欲,而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因为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研究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做事科学性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做事才越有成效。
有人说,不会思考的人是庸才,不敢思考的人是奴才,不愿思考的人是懒汉,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此言不无道理——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父母鬓边的风霜,又怎么会和他们顶撞呢?
如果我们细细咀嚼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又怎会荒废学业呢?
如果我们认真听听那时光匆匆离去的脚步声,又怎会“老大徒伤悲”呢?
如果我们好好考虑事情的后果,又怎会犯下许多过错?
可见,凡事再三思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必须明白,虽然我们经常强调“事在人为”,但并不是什么事情用蛮干都能行得通,用强力去实行,有时反而可能会弄伤自己的手。
青少年往往比较爱冲动,只有多运用谨慎思维,遇事多深思勤思,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减少失误,少走弯路,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