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与伙伴们互相交换想法
智慧与智慧交换,能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智慧,与你的伙伴们交换想法,你会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这也是有效利用发散思维的方法。
一位发明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工厂的冲床因为操作不慎经常发生事故,以至于多名操作工手指致残。技术人员设计了许多方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冲床在操作工的手接近冲头时自动停车。他们先后采用过红外线超声波、电磁波构成的许多复杂的检测控制系统,都因为成本高或性能不可靠等原因而放弃了。
正当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时,他想到了交流,便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工人们一块讨论,大家七嘴八舌,你一个点子,我一个想法,议论了半天,终于最后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两边扶手上各装一个开关,只有它们同时接通时,冲床才能启动。
操作工两手都在按开关,怎么会发生事故呢?
这样一来,交换一下想法,复杂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发散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杨振宁说过,当代科学研究,不仅要充分挖掘个人智慧,而且还要积极倡导一种团队智慧,各学科、各门类的人才坐在一起,实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实现团队智慧成果的最优化。他的这种观点可谓一针见血。美国的硅谷聚集了那么多高科技企业,那么多科技精英,大家“扎堆”的目的就是近距离地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在信息大融合中,实现信息共享、智慧共享。
许多人都知道库仑定律。据说库仑早年是巴黎的一位中学教师,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感兴趣,想找出它们的规律,但苦于无法测量这种微小的力。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为求安宁去乡下暂住,对农家的纺车又发生了兴趣,看着用棉花纺的细细的纱线,觉得妙不可言。他随手抽断一根刚纺成的纱线拿到眼前细看,注意到纱的接头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卷曲,拧得越紧,反卷的圈数就越多。库仑便和纺纱的农妇交谈起来。
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农妇的交谈随即引发了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库仑从农妇那里突然联想到,根据纱线卷曲的程度可以度量扭力的大小,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来测量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久库仑回到巴黎,做出了一支利用细丝扭转角度测量力矩的极为灵敏的秤,精确测量了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电量的关系,发现了成为电学重要基础的库仑定律。
科学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们想像的要小得多,两者的交流,只有行业和性质的差别。事实证明,不同行业的交流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当然,不同的人交换各自的想法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隔行不隔理”,同样可以相互启发。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一个人自锁书城,两豆塞耳,必然孤陋寡闻,难以超越。你有一个水果,我有一个水果,交换后仍旧是一人一个。但是人的想法却不是如此了,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每人至少有两个想法,说不定还会由此联系到其他的想法。这也是启发发散思维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