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908000000010

第10章 4一口利牙,纵横捭阖天地间

第一篇第二章4一口利牙,纵横捭阖天地间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纵横捭阖家。谓之:“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跪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了很多年治国之术的苏秦很想想所作为,便几次求见周天子,但都不得任用,转而去秦国游说,不成,只落得“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本人的样子也十分落魄。

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落魄回家之后,不但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反而是冷嘲热讽,这令苏秦萌生了再度出门的愿望,他在家闭关学习,并且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苏秦最后选择了前往当时七国当中比较弱小的燕国。

这次,苏秦受到了良好的礼遇,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在见到燕文侯时说: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

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

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苏秦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肃侯说:秦国强大,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

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

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苏秦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而苏秦也成为佩六国相印“从约长”,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

而与苏秦一同出师的张仪却一直在伺机而动,在苏秦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张仪还在闭关修炼,未能取得成绩。

张仪在听说苏秦发迹后,便想依靠同门师兄弟的情分,前去投靠,岂料他却受到了苏秦的冷遇,这令张仪十分不满。

一怒之下的张仪便发誓要与苏秦对着干,便前往秦国,提出连横政策,以对付苏秦。秦国由于在合纵中受到六国的威胁,迫切需要有人能够想出迫切六国合纵的办法,张仪西去投秦立刻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

命运的转机总是突如其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很多上层社会的权贵们都养着很多的门客,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

所以上层权贵争相礼贤下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局面为士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张仪和苏秦便是搭乘上了这般顺风船,但不要认为士人仅仅是依附在权贵门下的“食客”。在战国时期,正是士人们的支持,才令得后来的局面有了历史性的变动。而这变动,却是需要这些士人付出巨大代价的。

苏秦虽然风光一时,但因为身份的多重性令他很快便陷入了危险之中,如同今日的双面间谍一般,苏秦可以说是当时的多面间谍,在时间一长之后,便被其他人发现了蛛丝马迹。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表现的过于出色,苏秦受到了其他大臣的妒忌,苏秦从燕国逃到了齐国之后,齐威王用他为客卿。

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苏秦受了重伤,自知时日不多。齐威王发誓要替他报仇,这时苏秦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

苏秦的死为张仪提供了良机,更加积极的开展连横计划,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为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作为鬼谷子的徒弟,苏秦和张仪各自在自己的政治主张上奔忙,他们令当时的诸侯各国纷纷拜倒在他们无敌的口才之下,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外交是政治的延伸。

但纵观古今,有谁能像他们两位,把诸侯玩弄于口舌之间,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苏秦与张仪的口舌,直接掌控着诸侯的兴亡,关系着天下的治乱兴衰。口舌的力量,到他们二人可以说已至于其极矣。

麻辣说史:

苏秦和张仪,这一对儿鬼谷子先生的得意门生,一个主合纵,一个张连横,同门师兄弟,知根知底,斗争起来各个行家出手,互知死穴,所以,他俩在春秋战国时期可算是一台难得的好戏。两个人凭借着他们那张出色的嘴,原本纷繁复杂的战国形势被他俩玩了个底朝天,怪不得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