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908500000097

第97章 预防癌症,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癌症被认为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元凶。2000年,我国癌症发病人数约180~200万,死亡140~150万;0~64岁人口中,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进入新世纪,癌症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如何预防癌症,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专家表示预防癌症,就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癌症与心血管疾病并称为医学上的两大难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很大威胁。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也将进一步增加。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于癌症就无计可施。研究显示:80%的癌症其发生与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有关,35%的癌症与饮食有关。从这些方面入手,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癌症。临床统计,有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如尽早采取防控措施,1/3的癌症可以预防。为此,科学家在美国《读者文摘》上撰文指出,注意生活细节能有效降低罹患癌症的危险。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癌症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当前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为8大重点癌症,其中多半与饮食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癌症列入一种生活方式的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

1不合理的膳食

经常食用下列食品容易引发癌症——高脂肪饮食:脂肪本身不是致癌物,但多余的脂肪能促进癌细胞生长。高脂肪饮食会增加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的危险。

腌制食品:腌制烤肉、火腿、热狗、香肠、午餐肉、熏肉和泡菜等食品添加亚硝酸盐可防止变质,并使肉食呈鲜红色。但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生成亚硝胺是胃癌、食管癌的主要病因。

霉变食品:在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上,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致癌物。非洲、中国、东南亚发生的肝癌与黄曲霉毒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

煎炸食品:当油温超过200℃时,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会发生变性,产生强致癌物多环芳烃、杂环胺。淀粉经高温炸烤后会出现丙烯酚胺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反复煎炸的食品有致癌可能。

辛香食品:过辣或过量食用肉桂、茴香、花椒等会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加速癌症的恶化。嗜嚼槟榔可诱发口腔癌。

2吸烟

3心理紧张和压力

4缺乏运动

外国医学专家经多年研究,认为以下人群易患癌症:

1过敏体质者

美国科学家调查了近4万人,发现对药物或化学试剂等过敏的人比无过敏史者更易患癌。如有过敏史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比正常人高30%,有过敏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41%。

2经常熬夜者

虽然癌症的发病至今尚未弄清,但有一点睡眠不好是一个危险的因素。因为癌细胞是在正常细胞裂变过程中发生突变而形成的,而夜间又是细胞裂变最旺盛的时期,睡眠不好,人体很难控制细胞发生变化而成为癌细胞。熬夜者为提神而吸烟、喝咖啡,也会使更多的致癌物侵入体内。

3肥胖者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资料显示,肥胖女性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女性高两倍。美国癌症中心报告,腰部以上特别肥胖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高出正常者4至6倍。

4维生素缺乏者

特别容易患癌,人体内保护性维生素低的人易患癌症。如维生素A缺乏者罹患胃癌的危险增加35倍,患其他癌的危险增加两倍多;维生素C缺乏者罹患膀胱癌、食道癌、肾上腺癌的危险增加两倍;在维生素E不足的人群中,唇癌、口腔癌、咽癌、皮肤癌、宫颈癌、胃癌、肠癌、肺癌等患病率均增高。

5胆固醇过低者

胆固醇过高会引起冠状动脉硬化或中风。其实,胆固醇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养分之一,也是抵抗疾病的生力军,并非越低越好。英国研究人员的报告称,中老年女性死亡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就是胆固醇过低。

6常饮高热的浓茶者

医学研究发现,经常饮用高温(80℃以上)茶水有可能烫伤食管,而茶中的鞣质可在损伤部位沉积,不断刺激食管上皮细胞,使之发生突变,而突变细胞大量增殖后即可变成癌组织。

7高血压患者

美国对30多万名男子的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的癌症罹患率和死亡率为血压正常者的两倍多,并预言未来10年的癌症死亡率可能与血压升高成正比。当然不是说高血压直接导致癌症,而是两病的发生有某些共同机制,如肥胖、嗜酒、吃盐过多等既可促使血压升高,也可诱发癌症。

8经常憋大小便者

尿液中有一种可以致癌的物质,会侵害膀胱的肌肉纤维,促发癌变。故专家们主张每小时排尿一次;大便有害物质多,如:硫化氢及其他致癌物,经常刺激肠粘膜会导致癌变。故防范之举是每天定时排便。

9拒饮优酪乳者

优酪乳中含有高活性的乳酸菌和其他益菌,能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每天饮用酸牛奶,可增加人体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得以加强,从而降低癌病的发病率。

10偏肉食者

过多的动物脂肪乃是诱发某些癌症的主要原因。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发现,每天以猪、牛、羊等畜肉为主食的女性,患肠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几次肉者高出25倍。日本人目前每天的脂肪摄取量比50年代增加了4倍,患癌者则不断提高。

据介绍,癌症有10个“危险信号”

1身体表浅部位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包括淋巴结肿大;

2疣或黑痣发生明显变化,如迅速长大、颜色变重,或局部发痒、流水等;

3持续性消化不良,腹部长期疼痛或有肿块;

4吞咽食物时有时吞咽困难,哽咽感或胸骨后不适;

5持续性嘶哑、咳嗽、痰中带血;

6月经期异常大出血,月经期外或绝经后出血;

7鼻、耳分泌物带血,颈部肿块,视觉障碍;

8久治不愈的伤口、溃疡;

9原因不明的疼痛及体重减轻;

10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及黏液,腹泻、便秘交替、血尿。

癌症对人体的危害,相信每个人都很清楚,但在平日生活当中您是否加入了预防癌症的先行行列当中呢,如果您还没有,那么我们就一起行动吧!

1立足于早发现

癌症预防是癌症发现得早一步,是控制癌症的早二步。这就是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路。健康检查不但可以发现早期肿瘤,而且可以发现癌前病变。所谓癌前病变本身不是癌,但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容易发生癌。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治疗癌前病变,就可能大幅度地降低一些癌症的发病率。

2生活方式与防癌

确保远离癌症的生活方式主要有:

(1)避免体重过重

从18岁开始限制成人体重增加11磅。

(2)每天做适量运动

每天做适量运动加上每周至少做一次使你精力充沛的健身运动。

(3)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调查发现,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等癌症与精神创伤、情绪暴躁、焦虑有密切关系。古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说明人要心胸开阔豁达,淡泊名利,肌体才能有机平衡,少发疾病。

(4)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癌症死亡调查发现,35~55岁中老年人占469%(男性居多),其中70%为肝癌。主要原因是生活不规律、嗜烟酒、身心疲惫。应戒烟限酒,劳逸结合,以减少肿瘤的发生。

3饮食与防癌

防癌的饮食习惯有:

(1)每周至少两次食用花菜、卷心菜等蔬菜。

(2)一定要将水果和蔬菜洗净再用。

(3)每天食用含有植物纤维的食品,如面包、麸皮面食、大米、新鲜蔬菜、水果等。

(4)每天摄入一些富有维生素A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

(5)摄入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如植物油、麸皮面包、肝脏、干豆类等。

(6)每天摄入含硒的食物,如谷类、奶类、肉类、蛋类、鸡肉类。

(7)少吃油腻食物。

(8)少吃含有胆固醇的食物,如肝、蛋类、虾、黄油、肥肉等。

(9)少吃用炭火烤的肉、鱼、禽类食品,不吃烧焦、发霉的食物。

(10)少吃香肠及其他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的猪肉制品(如咸肉等)。

(11)少吃各种腌制品和熏制品。

(12)不饮或尽可能少饮烈性酒,葡萄酒每天不超过2杯,啤酒不超过4瓶。

(13)不抽烟,坚决戒烟。

(14)尽量少服药物,妊娠期间更要注意。

(15)不偏食,不反复吃同一种食物。

专家爱心提示:

1不晒太阳容易患癌症,所以要经常晒晒太阳,但太阳一定要适度,过多对皮肤没有好处。

2厨房、烹饪过程中的油烟含致癌物苯并芘,长期过多吸入可诱发肺癌,所以要注意厨房的卫生。

3家庭关系也对肿瘤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的人际关系,心理上长期受压抑可致使体内环境失调而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更容易患上癌症。有调查发现,不幸婚姻史、夫妻感情不和者,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健康小贴士:

微量元素与防癌

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它的缺乏往往与营养不良并存。经研究发现,其中以硒、锌、镁、钼、碘与癌症防治有密切关系。

硒:近年来医学界调查显示,癌症高发区居民血硒水平偏低。实验证明:硒具有抗癌作用,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能抑制大鼠诱发性肝癌和肠癌的发病率,硒酵母对于肺癌和某种内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硒在体内有许多生理功能。硒是一种较好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自由的自由基是癌症和衰老发生的因素之一;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硒能抑制致癌物的活力,能解毒,对抗环境污染中汞、镉、砷等毒性。高含硒的食品有肝、肾、海产品、谷类、大蒜、蘑菇、芝麻、芦笋、酵母、蛋类等。

锌:锌对人体生理作用是广泛的,70年代起美国学者发现锌可抑制癌的发生和发展,海洋生物中锌含量非常丰富,因此,癌症康复患者应多吃海鱼、紫菜、贝壳类等海洋性植物。

镁:调查显示,凡是土质含镁量较高地区,癌症发病率偏低,含镁较少地区,癌症发病率偏高。喂缺镁膳食的大鼠,产生抗体少,对癌细胞的抑制能力降低,淋巴细胞的活力低下,易患肿瘤。因此,癌症康复患者宜多吃含镁丰富的食物,如麦片、荞麦、豆类、麦芽、辣椒、蛋黄、香蕉、各种坚果等。

碘:缺碘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缺碘地区乳腺癌发病率高。我国传统中医用软坚散结的海藻、昆布、生牡蛎等来治疗乳腺癌和其他肿瘤,这些物质含碘都很丰富。癌症康复病人宜多吃这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