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908800000101

第101章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第一百章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模范档案】

樊锦诗,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中共十三大代表。1938年出生,敦煌研究院院长。

【无上荣誉】

1985年,被授予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

1991年,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2004年,入围感动中国20位候选人。

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8年,入围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候选人。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敦煌的莫高窟实在是太美了

1963年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其实,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并不适合到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但她却偏偏选择了敦煌。

坐了3天3夜的火车,再转乘汽车来到敦煌,迎接她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晚上没电灯,房子里没自来水,房子是土块的,门都是透风的,吃的是窝窝头和高粱米。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习惯了大城市的阁楼,江南的和风和大米。对于敦煌的环境和条件,她苦不堪言。看着和她抱有同样目标的年轻人一个个离敦煌而去,她却挺了下来。因为她觉得敦煌的莫高窟实在是太美了。

在西部干燥并有着风沙侵袭的环境中,她的皮肤在戈壁狂风中变得粗糙,她的外形在漫天黄沙中变成村姑。1964年的一天,恋人彭金章从武汉过来看她,碰面时几乎认不出她来。1968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敦煌出生了。23年之后的1990年,拗不过妻子的彭金章只好放弃了他在武汉大学创办的考古专业,来到敦煌与妻子团聚。

40年功勋卓著,著作等身

40多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先后牵头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断代的研究工作,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这一批学术成果至今影响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在她的发起和直接参与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由三国四方参与起草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于2005年通过专家论证;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了持续合作,数字技术被运用到敦煌遗产的存储和展示当中。

2003年,樊锦诗提出的《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最终促成了莫高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主动承担起辐射和带动国内其他文物保护的责任。2005年,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敦煌研究院揭牌。2009年7月,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落户这里。

有一种精神叫热爱

樊锦诗的头上爬满了越来越多的银发,可年逾古稀的她,一刻也不懈怠,还在为敦煌殚精竭虑。从1963年自愿分配到敦煌工作以来,在此扎根46年,她把人生的大爱和智慧全部献给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她已经把全部的身心与敦煌融为一体。因此,人们称她为为“敦煌的女儿”。

她使莫高窟的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被誉为“我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她数十年来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从她的身上,人们知道了有一种精神叫热爱。

【精神传递】

樊锦诗是知识分子的榜样和旗帜。在她身上,不仅体现了一个优秀知识工作者应有的风范,还体现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乐于奉献的伟大形象。在物欲横流、作风浮躁的今天,樊锦诗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年轻的知识工作者学习。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年轻人无论如何要有追求,要有点奉献精神,……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只是想着求名求利,没有一点奉献精神,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何希望可言呢?”我们应像她一样,耐住寂寞,强调奉献,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